:::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歌仔戲「音樂設計」與「編腔」概念
書刊名:臺灣戲專學刊
作者:柯銘峰
作者(外文):Ke, Ming-feng
出版日期:2003
卷期:6
頁次:頁123-131
主題關鍵詞:音樂設計編腔戲曲作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4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十分注重聲樂藝術在感情表達上的功能,認為人聲歌唱比器樂演奏更為親切動人,更容易喚起觀眾的理解與共鳴。樂器演奏樂音雖可傳情,卻不能表達更確切的意涵,而歌唱卻能通過語言表達明確的意念,情感的豐富性和思想的明確性是聯繫在一起的。從音樂設計到編腔,戲曲唱奏的緊密關係被彰顯出來了。 傳統的歌仔戲演出方式,無論是舞臺演出或電視歌仔戲,待劇本完成後,導演和領班討論出「安歌」、「安串」的結果,便代表了整場演出的音樂設計部份大事底定,這樣的「解決」方式,直到近年才有明顯的突破。「音樂設計」內部的理論手法建立和外部的工作協調機制,對現代臺灣歌仔戲而言,都是有陸續實踐開發的空間。
期刊論文
1.柯銘峰(2001)。電視新調擎新局--卡拉帶獨霸一方。表演藝術,98,5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馥菱(200112)。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深坑:臺北:學海出版社: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幼德(1987)。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連波(1983)。戲曲作曲。戲曲作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1)。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手冊。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手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