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涵融與衍異: 臺灣戲曲發展的觀察論述
作者:張啟豐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ISBN:9789860297140
主題關鍵詞:戲曲藝術文集
學門:藝術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期刊論文
1.邱坤良(19821200)。臺灣近代民間戲曲活動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1(2),249-2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坤良(19910500)。臺灣近代亂彈戲班初探。民俗曲藝,71,10-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向麗頻(20060700)。唐景崧《詩畸》研究。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7,117-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安祈(2005)。豫劇在臺灣的文化處境與藝術追求。東方藝術,18,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雲亮(2003)。戲劇名家論觀眾--兼論觀眾在戲曲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4(1),84-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外行人(1977)。春節「陸光」首演十天。國劇月刊,4,4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外行人(1976)。看「復興」「大鵬」有感。國劇月刊,5,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54)。談竹塹音樂及戲劇。新竹文獻會通訊,16,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田航(1977)。七十年代名伶我見之二:古愛蓮。國劇月刊。,7,4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向隅(1959)。臺北亂彈戲之名伶。臺北文物,8(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逸生(19810300)。艋舺的字姓戲--愚齋隨筆。民俗曲藝,5,36-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殿魁(2003)。漫談關公戲。傳統藝術,32,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翠芝(2000)。掌握聲腔的差異性--專訪戲曲導演謝平安。表演藝術,94,5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翠芝(2000)。新豫劇主義--「杜蘭朵」在梆子腔中現身。表演藝術,92,4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以謙(20030300)。淺談歌仔戲「器樂」及創作。臺灣戲專學刊,6,133-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以謙(20040700)。「七字調」調式理論與實踐。臺灣戲專學刊,9,241-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茂賢(2002)。凝聚宗族向心力--臺灣的字姓戲。傳統藝術,18,2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柯銘峰(20030300)。臺灣歌仔戲「音樂設計」與「編腔」概念。臺灣戲專學刊,6,12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康康(2003)。青春越劇《第一次親密接觸》一次具有超前意識的突破。上海戲劇,233,2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啟豐(20030000)。帝國陰影下的臺灣傳統戲曲--從泉州通淮關岳廟「勿褻」碑談起。島語,3,19-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啟豐(20040200)。清領時期臺灣戲曲碑刻初探。中國文化月刊,278,5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莊漢(1977)。看海光七月公演。國劇月刊,9,26-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莊漢(1978)。看國軍藝工金像獎小班競賽。國劇月刊,23,1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許丙丁(1955)。臺南地方戲劇。臺南文化,4(3),17-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小潭(1977)。我們為什麼辦這份刊物。國劇月刊,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陸方龍(20060300)。試論日治時期來臺福州班的劇種問題。民俗曲藝,151,14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傅昌年(1978)。我對若干劇評文字的看法。國劇月刊,2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菊郎(1977)。我看小班競賽。國劇月刊,11,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越鋆(1978)。國藝中心--聯演後三劇隊的演出。國劇月刊,20,3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菊郎(1978)。春節前後的幾場戲。國劇月刊,16,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園丁(1977)。園丁談戲。國劇月刊,3,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萱萱(1978)。「人定勝天」的周正榮。國劇月刊,2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曉壇(1978)。我看郭小莊雲門國劇公。國劇月刊,18,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賴鶴洲(1958)。斐亭吟會、牡丹詩社。臺北文物,6(4),90-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顧樂真(1989)。唐景崧和他的「看棋亭雜劇」。戲曲藝術,39,2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冕世、黃典權(19770700)。清代臺灣地方物價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4,41-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胡台麗(19810400)。臺中南屯的字姓戲與字姓組織。民俗曲藝,6,3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啟豐(20040400)。在小劇場中,聞笛--實驗崑劇「傷逝」初看。藝術評論,14,10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啟豐(20041200)。乾隆時期(1736-1795)臺灣戲曲活動管窺。民俗曲藝,146,5-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啟豐(20070300)。試論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化。民俗曲藝,155,53-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啟豐(20101200)。雅音小集《白蛇與許仙》報紙戲曲評論現象初探。藝術評論,20,251-2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胡臺麗(19790900)。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變遷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5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安祈(20090100)。「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9,103-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羅基敏(20000700)。世紀末的《杜蘭朵》--是誰的(夢)?。中外文學,29(2)=338,190-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蔡毓齋(1959)。臺北之大戲。臺北文物,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嵩山(19840300)。臺灣民間戲曲研究總論:一個人類學的初步研究。民俗曲藝,28,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平(2003)。崑劇《傷逝》表演報告.涓生篇。上海戲劇,234,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安祈(20100703)。潛入內心,走出京劇?。新世紀、新京劇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年7月3日)。臺北市: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柏伸(2010)。跨文化戲曲創作的幾點省思--以豫莎劇《約/束》為例。東西對照與交軌:2010 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年10月30-31日)。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啟豐(20101030)。東西交匯!土洋融合?--試論臺灣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約/束》的跨界與實驗。東西對照與交軌:2010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10年10月30至31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大渭(2001)。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河北涿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文戶(1997)。談臺灣歌仔戲的精緻化以實際的編導經驗為例。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臺北市:文建會。195-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浤源(2001)。「關公」在政治思想上的地位。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河北涿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孟華(2010)。談臺灣豫劇流派神韻。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高雄市:臺灣豫劇團。6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虎美玲(2010)。豫劇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高雄市:臺灣豫劇團。4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邱佳玉(2009)。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家姓戲之觀察(1994-2009)。2009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亞湘(2010)。臺灣豫劇的現代化與本土化之後。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高雄市:臺灣豫劇團。65-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耿玉卿(2010)。八部大戲讚海玲。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高雄市:臺灣豫劇團。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啟豐(2006)。因詞創曲戲曲音樂編作的體現與辯證。成大中文系紀念蘇雪林教授暨創立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年11月12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啟豐(2008)。遞嬗與新發臺灣戰後至1970年代報刊京劇演出述評初探。探索新景觀:2008劇場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啟豐(2009)。十九世紀晚期臺灣文人仕紳階層之戲曲活動以新竹鄭家小童臺為探討對象。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443-4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啟豐(2009)。今得重見,倍增郷思--1970年代臺灣報紙京劇演出述評的再解讀。2009年「流離、家園與認同工作坊I」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9年10月16-17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啟豐(2010)。傳統中的新聲--從報紙述評看雅音小集1980年代前中期的實驗與嘗試。臺灣現代劇場的複數史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年10月2-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許再添(1997)。臺灣歌仔戲文場伴奏及安歌傳統。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臺北市:文建會。219-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芳(2010)。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改編。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高雄市:臺灣豫劇團。6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芳英(2010)。在星群裡也放光。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高雄市:臺灣豫劇團。7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芳英(2010)。深雪初融:論新世紀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臺灣現代劇場的複數史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年10月2-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彬、劉南芳(2001)。【雜碎調】在歌仔戲音樂上的成就。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360-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曾仲影(1997)。臺灣歌仔戲新調創作之探討。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臺北市:文建會。239-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慧芬(2010)。談「臺灣豫劇」劇目發展的時代意義。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高雄市:臺灣豫劇團。5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蔡相煇(2001)。臺灣的關帝信仰及其教化功能。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河北涿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麗紅(2001)。臺中南管新錦珠劇團之經營、演出及其影響。兩岸高甲戲論文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1年11月20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沈冬(1998)。清代臺灣戲曲史料發微。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21-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安祈(2009)。俞大綱對臺灣戲曲現代化的影響。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郭君柔(2004)。王海玲豫劇表演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湘玲(2001)。清季臺灣竹塹地方士紳的音樂活動--以林、鄭兩大家族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孝慈(2000)。北管館閣梨春園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雅惠(2005)。飛馬豫劇隊之研究(1953-1995)(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亞玲(2000)。臺灣報紙的表演藝術評論之研究--以民生報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銘輝(2001)。臺灣河南梆子唱腔音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國棟(1996)。清代臺灣示禁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謝珊珊(2003)。新竹市亂彈子弟與皮黃票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曜昌(2003)。國光劇團豫劇隊之發展與經營(1953-2003)(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昭文(2001)。台灣戰後初期的亂彈班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亞湘(1993)。臺灣地區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啟豐(2004)。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仁江(1996)。臺中縣龍井林宅研究。臺中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戲曲志福建卷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予一(1996)。經典京劇劇本全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啓文(1955)。新竹史話。新竹:臺灣新生報新竹營業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安祈(2008)。光照雅音。臺北:相映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柳天依(1998)。郭小莊雅音繚繞。臺北:臺視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旺成、郭輝(1983)。新竹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毛家華(1995)。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臺灣霧峰林氏族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范立方(2000)。豫劇音樂通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才郎(1984)。明清時代臺灣書畫。臺北市: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臺灣私法人事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國祥、祝萍(1987)。臺灣報業演進40年。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岱(1982)。陶庵夢憶。台北:臺灣開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福建省文化局(1983)。閩劇史稿。福州:福建省戲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芳、嚴立模(2003)。臺灣豫劇五十年圖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邱坤良(1994)。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何培夫(1995)。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屏東縣、臺東縣篇。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珂(1966)。清稗類鈔(1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麗紗(1991)。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臺北市:學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戴炎輝(1971)。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何培夫(1994)。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篇。台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介人(1981)。臺北保安宮專誌。臺北: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董監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安祈(2006)。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安祈(1991)。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雜錄.瀛洲校士錄。臺北市: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鄭用錫。北郭園詩鈔稿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安祈(2002)。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嵩山(1997)。扮仙與作戲。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全臺詩編輯小組(2004)。全臺詩。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何培夫(1999)。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縣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周宗賢(1983)。臺灣的民間組織。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松、周宜昌、陳清和、張永堂、童勝男(1995)。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偉洲(2001)。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鶴宜(2007)。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縣板橋市: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邱坤良(1980)。野臺高歌--台灣戲曲活動的參與。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洪淑苓(1995)。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恠我氏、林美容(1995)。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馬少波(1990)。中國京劇史。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永堂、施添福、張德南(2005)。續修新竹市志。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陸萼庭(2002)。崑劇演出史稿。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萬和宮(1967)。臺中萬和宮史略。臺中市:萬和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臺灣私法商事編。臺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趙桂欽、傅玫青(2007)。保生文化祭2007-2009成果專輯。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戴炎輝(1984)。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蘇玲瑤(1998)。竹塹憨子弟:新竹市北管子弟的紀錄。新竹:竹市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Watson, James L.(1975)。Emigration and Chinese Lineage: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50.易卜生、呂健忠(2003)。易卜生兩性關係劇作選(上).復甦。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瑞、張祥傳、朱萬里(1957)。臺北市志稿。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余文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沈茂蔭(1962)。苗栗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唐景崧(1982)。詩畸。臺北市: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安祈(19960000)。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林鶴宜(20030000)。臺灣戲劇史。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伊能嘉矩、江慶林、劉寧顏、程大學(1991)。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連橫(1963)。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許雪姬(19900600)。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安祈(1990)。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曾永義(1988)。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邱坤良(1979)。民間戲曲散記。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邱坤良(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雷、劉湘如、林瑞武(1997)。福建地方戲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張炫文(1982)。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市:百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曾學文(1996)。廈門戲曲。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吳子光(1959)。臺灣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黃朝進(19950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劉良壁(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王利器(1981)。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施懿琳、楊翠、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香(1983)。臺灣竹枝詞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徐亞湘(20060000)。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林朝崧(1960)。無悶草堂詩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陳芳英(20090000)。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鍾明德(19990000)。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王實甫、王季思(1995)。西廂記。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6)。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林幸慧(2008)。由〈申報〉戲曲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一八七二至一八九九。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邱坤良(19970000)。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臺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余文儀、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徐亞湘(20000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唐景崧、黃朝傳(1958)。謎拾評注。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古碧玲(2000)。劇場園丁聶光炎。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林德福(2008)。明光照耀雅音繞樑。光照雅音。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寇紹恩(2008)。開創新局。光照雅音。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張啟豐(2002)。文化凝聚之遞嬗與發揚以大龍峒保安宮家姓戲為例,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丁秉鐩(19540325)。雙姣奇緣觀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秉鐩(19600915)。徐露首演「竹林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丁秉鐩(19790530)。欣見國劇改革--郭小莊「雅音小集」觀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小禹(19810506)。《說新論舊•何必劃地自限》只要戲好就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公孫嬿(19840907)。看「新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元富(19640102)。國劇「九伐中原」觀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包緝庭(19710707)。小陸光初演溪皇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790526)。「雅音小集」昨晚首演.一鳴驚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40719)。「本報訊」「雅音小集」將公演下月中旬起演新編「韓夫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申克常(19790526)。郭小莊演出《白蛇傳》述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申克常(19790531)。補充分析《白蛇傳》劇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790526)。國劇應求變求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允中(19631023)。聽顧正秋的《鎖麟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沙錚(19800205)。三同至交難再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汪其楣(19790531)。迴響聲中聽梁秀娟、孫元坡談國劇的「新」與「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汪宜儒(20090825)。《約/束》不受傳統約束豫劇團演莎劇首登莎翁雙年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正榮(19790527)。看雅音小集演「思凡下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美惠(20000623)。豫劇杜蘭朵另類演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郁文(19790518)。雅音小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孟瑤(19790526)。聆「雅音」.勉小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孟瑤(19790606)。論國劇傳統應否新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鶴宜(20000815)。實驗室裡的雞尾酒配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金文光(19790518)。「雅音」演出.受到年輕觀眾喜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俞大綱(19691108)。有感於國劇聯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姚一葦(19690427)。從平劇的特質看「新繡襦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宣以文(19790521)。雅音小集•求變求美首演已成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柯志齡(19861118)。雅音小集力求創新郭小莊再度受肯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看戲人(19790530)。為什麼國劇不能改?我越想越不明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紀慧玲(20000811)。豫劇杜蘭朵今晚要招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唐凱莉(19790521)。國劇需要改良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必瑜(19830124)。病魔打不倒國劇界名丑周金福又粉墨登場作表細腻戲迷叫好廿六日將與張至雲合演「拾玉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大夏(19790612)。改良國劇摭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郭小莊(19790525)。「雅音小集」演出後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宏(19840724)。郭小莊的觀念改變了,雅音小集演出大突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宏莉(20000721)。王柏森遊豫唱溼褲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長華(19780428)。舞臺設計突破傳統形式燈光投影嘗試抽象效果聶光炎明天將面臨挑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景小佩(19840803)。專程來華為雅音「韓夫人」舞臺設計島川徹溶合東西方意境充分掌握劇情時空背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景小佩(19860705)。胡琴→美 劇本→棒 演員→亮 國劇不孤 觀眾都說「雅音」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湯碧雲(19850418)。雅音小集能賣得好絕非浪得虛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菊農(19860629)。雅音小集新編首演「再生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菊農(19850727)。雅音小集改寫孔雀東南飛新編首演劉蘭芝與焦仲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黃美序(19800319)。感天不動地.試析竇娥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寤蘭(19800312)。為了新戲「竇娥冤」郭小莊一夥嘔盡心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寤蘭(19810414)。雅音小集年度公演郭小莊忙得好起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靖(19790528)。何不重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碧瘦(19560802)。舊戲新改的「二城復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臺灣鄉土文物淺說,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趙慧琳(20011120)。民間廟會可轉化為新文化典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齊如山(19501206)。征衣緣演出後我的意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齊如山(19560809)。國劇演法的特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齊如山(19600915)。改訂四郎探母演出之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稷吾(19540608)。球場觀劇記(下)章遏雲之金鎖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賴廷恆(20000625)。杜蘭朵豫劇版八月驚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應慶普(19790524)。美中不足的「雅音小集」--談演出時燈光上缺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魏子雲(19580225)。王寶釧應否禁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聶光炎(19790524)。美中不足的「雅音小集」--談演出時燈光上缺失--「聶光炎的解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隴西散人(19790622)。「國劇發展的一條路」讀後感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兩岸梆子同吟唱--豫臺豫劇交流紀事,http://www.hawh.cn:82/gate/big5/www.hawh.cn/html/20100506/389905.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姚一葦(19690428)。從平劇的特質看「新繡襦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齊如山(19501207)。征衣緣演出後我的意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齊如山(19560810)。國劇演法的特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齊如山(19560811)。國劇演法的特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齊如山(19560812)。國劇演法的特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齊如山(19560813)。國劇演法的特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齊如山(19560814)。國劇演法的特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相煇(1994)。關帝廟由來及發展情況。臺灣廟宇文化大系(三):關聖帝君卷。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世彭(2009)。楊序:〈莎戲曲《約/束》問世有感〉。約/束。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文博(1994)。臺灣的王爺信仰。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肆)五府王爺卷。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谷芳(2008)。反映社會,締造時代。劃破時空,看見臺灣來時路。臺北市: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侯榕生(1979)。國劇名伶軼事.侯序。國劇名伶軼事。臺北市:大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韋國泰(2001)。催生新豫劇。新編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典藏特輯。高雄市:國光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應鳳凰(2008)。思潮更迭,世代交替。劃破時空,看見臺灣來時路。臺北市: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芳(2004)。豫劇。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安祈(2004)。京劇。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