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行健「八月雪」文本之研究
書刊名:復興崗學報
作者:王義雄
作者(外文):Wang, Yi-hsiung
出版日期:2003
卷期:77
頁次:頁246_1+247-266
主題關鍵詞:高行健八月雪禪式寫意劇文本分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35
期刊論文
1.杜十三(20010400)。「高行健藝術」的啟示。文訊,186,2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啟睿(20020400)。試探高行健「三重性表演」的實踐方法--以第三人稱表演為例。華岡藝術學報,6,57-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建(20001100)。無限的遐想--高行健畫中的悲涼與性意識。明報月刊,35(11)=419,46-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敏捷(20020100)。談高行健「八月雪」。國文天地,17(8)=200,60-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美序(20020400)。高行健的第三隻眼。華岡藝術學報,6,9-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憲堂(1998)。高行健《冥城》的戲劇結構分析(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啟睿(2002)。高行健的戲劇理論(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行健(2001)。對話與反詰。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行健(2001)。夜遊神。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申(1997)。六祖壇經。高雄縣:佛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光天(1995)。曹源一滴水--介紹禪宗。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毅衡(1999)。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臺北市:爾雅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行健(2001)。生死界。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相洲(1997)。指月錄。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國榮(1989)。高行健戲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歐陽中石、鄭曉華、駱紅(1999)。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Willingham, John R.、Guerin, Wiffred L.、Labor, Earle C.、Morgan, Lee、徐進夫(1975)。文學欣賞與批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田光烈(1993)。論禪學。臺北:頂淵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怡(1991)。公案禪語。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信田(1990)。名禪百講。臺北:頂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胡耀恆(1995)。百年耕耘的收獲。臺北:帝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夢瑞(2002)。八月雪破繭而出(節目本事)。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美惠(2002)。雪地禪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行健(2000)。八月雪。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行健(2001)。沒有主義。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高行健(2001)。車站。台北:聯經出版社: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行健(2001)。絕對信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高行健(2001)。野人。臺北:聯經出版公司: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行健(2001)。彼岸。台北:聯經出版社: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高行健(2001)。冥城。臺北市: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高行健(2001)。山海經傳。台北:聯經出版社: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行健(2001)。逃亡。台北:聯經出版社: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高行健(2001)。周末四重奏。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孫惠柱(1993)。戲劇的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華(1997)。景德傳燈錄。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宗樞(1992)。佛教與戲劇藝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Elam, Keir、王坤(1998)。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Stam, R.、Burgoyne, R.、Fiitterman-lewis, S.、張梨美(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Eagleton, Terry、吳新發(2002)。文學理論導讀。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高宣揚(1990)。結構主義。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Fiske, John、張錦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高柏園(2001)。禪學與中國佛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孫昌武(1988)。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聖嚴法師(2001)。禪修方法的演變,http://www.ddm.org.tw/old/Big5/zen/as%20zen/method.htm, 2001/06/20。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