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行健居法時期劇作的戲劇性與劇場性研究
作者:張憲堂
作者(外文):Chang Hsien Tang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信元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高行健戲劇性劇場性全能戲劇內心戲劇Gao XingjiandramaticitytheatricalityOmnipotent DramaSoul Dram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7
摘 要
高行健在1987年居法國後,有《山海經傳》(1989)、《逃亡》(1989)、《生死界》(1991)、《對話與反詰》(1992)、《夜遊神》(1993)、《周末四重奏》(1995)、《八月雪》(1997)、《叩問死亡》(2003)、《夜間行歌》(2009)等劇。他將這些劇作分為全能戲劇與內心戲劇兩類,論文嘗試從他這兩種類型的劇作來探討其劇作的戲劇性與劇場性。
本論文分為五章。論文的第一章為緒論,簡介論文的研究動機、方法、文獻回顧、範圍和限制等。論文的第二章主要以《八月雪》一劇為主,兼談《山海經傳》、《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和《夜遊神》等劇,探討高行健繼承中國傳統戲曲和西方現代劇場的混合元素,經營創造出他的「全能戲劇」,進而從《八月雪》的劇場演出,討論其表演論述的建構之成功與否?論文的第三章分為四節,以旅行與扮演遊戲、兩性情慾與人稱表演、抗拒後現代、詩意與舞蹈結合戲劇的表演等面向,就高行健《逃亡》、《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夜遊神》、《周末四重奏》、《叩問死亡》與《夜間行歌》等描繪現代社會男女兩性內心的戲劇來探討其戲劇性與劇場性。論文的第四章採審視的態度,從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類型化的角色、以劇作建構自我的異質空間等方面來評論高行健居法時期的劇作中的戲劇性與劇場性試驗之結果。論文的第五章為研究結論,探討高行健劇作的戲劇性與劇場性而得知,不管在劇作文本或劇場的演出,高行健的劇作總而言之,惟本質的回歸與自我的觀省。本質的回歸是回歸戲劇的本質與演員表演的本質。自我的觀省乃指高行健透過劇作中人物角色觀省人的生存狀態下之自我。
關鍵詞:高行健、戲劇性、劇場性、全能戲劇、內心戲劇
*引用書目*

一、高行健的著作
1.高行健(1981),《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廣州:花城出版社。
2.高行健(1985),《高行健戲劇集》,北京:群眾出版社。
3.高行健(1988),《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高行健(1989),《給我老爺買魚竿》(短篇小說集),臺北:聯經出版
公司。
5.高行健(1990),《靈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高行健(1995),《高行健戲劇六種》,臺北:帝教出版社。
7.高行健(1996),《沒有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
8.高行健(1999),《一個人的聖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高行健(2000),《八月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0.高行健(2001a),《周末四重奏》,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1.高行健(2001b),《另一種美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2.高行健(2001c),《文學的理由》,香港:明報出版社。
13.高行健(2001d),《高行健短篇小說集》(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
公司。
14.高行健(2001e),《車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5.高行健(2001f),《絕對信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6.高行健(2001g),《野人》,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7.高行健(2001h),《彼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8.高行健(2001i),《冥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高行健(2001j),《山海經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0.高行健(2001k),《逃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1.高行健(2001l),《生死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2.高行健(2001m),《對話與反詰》,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3.高行健(2001n),《夜遊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4.高行健(2004),《叩問死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5.高行健(2007),《論創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6.高行健(2010a),《論戲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7.高行健(2010b),<夜間行歌>《聯合文學》雜誌,臺北:聯合文學出
版社。

二、中文著作
1. 戴雅雯(Catherine Diamond)著、呂健忠譯(2000),《看戲瘋,作
戲傻-十年所見臺灣劇場的觀察與表演(1988-
1998)》,臺北:書林出版社。
2.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2005),《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 David D.Gilmore著、何雯琪譯(2005),《厭女現象》(Misogyny:
The male malady),臺北:書林出版社。
4.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探索戲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戲劇觀爭鳴集(二)》,北京:中國戲劇出
版社。
6.文崇一(1990),《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7.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8.石光生(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9.伊沙編著(2000),《高行健評說》,香港:明鏡出版社。
10.李歐塔著,島子譯(1996),《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長沙:
湖南美版社。
11.李澤厚(2002),《歷史的本體論》,香港:商務印書館。
12.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1988),《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3.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耿一偉譯(2008),《空的空間》
(The Empty Space), 臺北:中正文化中心出版社。
14.果陀斯基著(1984),《邁向貧窮劇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5.阿諾德‧欣奇利夫著、劉國彬譯(1992),《荒誕說——從存在主義到荒
誕派》,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6.C.R.Resske著、林國源譯(1986),《戲劇的分析》(How to
Analyze Drama),臺北:書林出版社。
17.林曼叔編(2000),《解讀高行健》,香港:明報出版社。
18.林克歡(2007),《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19.林鶴宜、紀蔚然主編(2008),《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
臺北:書林出版社。
20.周美惠(2002),《雪地禪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1.姚一葦譯註(1989),《詩學箋註》,臺北:國立編譯館。
22.姚一葦(1992),《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new window
23.姚一葦(1993),《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局。new window
24.胡耀恆(1995),《百年耕耘的豐收》,臺北:帝教文化出版公司。
25.胡妙勝(2001),《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出版社。
26.馬丁.艾思林著、羅婉華譯(1981)。《戲劇剖析》,北京:中國戲劇出
版社。
27.馬 森(1991),《當代戲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8.馬 森(1992),《馬森文集─東方戲劇‧西方戲劇》,臺北:文化生活
新知出版社。
29.馬 森(1994),《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社。
30.馬 森(1996),《腳色-馬森的獨幕劇集》,臺北:書林出版社。
31.馬 森(2000),《戲劇─造夢的藝術》,臺北:麥田出版社。
32.馬 森(2002a),《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人文社
會學院。
33.馬 森(2002b),《文學的魅惑》,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34.馬 森(2006),《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
社。
35.馬 森(2010),《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出版公司。
36.段馨君(2009),《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臺北:國立交通大學出new window
版社。
37.寇特勒(Jeffrey A.Kottler)、黎雅麗譯(2000),《旅行,重新打
造自己》(Travel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 -how to Create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臺北:麥田出版
公司。
38.亞陶著、桂裕芳譯(1993),《殘酷戲劇——戲劇及重影》,北京:中國
戲劇出版社。
39.夏鑄九、王志弘編譯(2002),《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new window
北:明文出版社。
40.耿一偉主編(2008),《劇場關鍵字》,臺南:臺南人劇團出版社。
41.許國榮編(1989),《高行健戲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2.張寶琴等編(1995),《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43.陳瀅巧(2006),《文化研究》,臺北:易博士出版社。
44.黃美序(2009),《戲劇的味/道》,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45.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2004),《關鍵
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臺北:巨流出版社。
46.雷貝嘉‧索爾尼(Rebecca Solnit)、刁筱華譯(2001),《浪遊之歌
-走路的歷史》(Wanderlust: A History of
Walking),臺北:麥田出版社。
47.詹明信著、唐小兵譯(2004),《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
文化出版社。
48.趙毅衡(1999),《建立一種現代禪劇──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臺new window
北:爾雅出版社。
49.劉彥君、廖奔(1989),《中國戲劇蟬蛻》,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50.劉心武(2000),《瞭解高行健》,香港:開益出版社。
51.劉再復(2000),《論高行健狀態》,香港:明報出版社。
52.劉再復(2004),《高行健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53.鍾明德(1995),《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書局。
54.鍾明德(1996),《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臺北文化》,臺北:
書林書局。
55.譚霈生(1984),《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6.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店出版
社。

三、英文著作
1.Gilbert C. F. Fong(1999), The Other Shore, First edition,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Jessica Yeung(2008)Ink Dances in Limbo : Gao Xingjian’s Writings as Cultural Translation, HK: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3.Kwok-kan Tam edited(2001), Soul of Chaos, First edition,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4.Kantor, Tadeusz(1993), A Journey Through Other Spaces-Essays and Manifestos, 1944-1990》, La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a Press。
5.Izabella Labedzka (2008)Gao Xingjian’s of Theatre From the Word to the Image, Brill:Leiden.Boston
6.Pavis, Partice.(1992),Theatre at the Crossroad of Culture. London:Routlege。
7.Pavis, Partice.(1996),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 London:Routlege。
8.Sy Ren Quah(2004),Gao Xingjian and Transcultural Chinese theater, Americ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四、期刊論文
1.方梓勳(2004),〈《八月雪》•全能戲劇•禪〉,7月12-14日在香港華文戲劇作品研討會發表。
2.中文大學(2000),〈高行健特輯〉《二十一世紀》,12月,第62期。
3.北明(2005),〈與高行健一百六十分鐘的長談〉《明報月刊》,第35期,12月,頁19-30。
4.台灣戲專(2002),〈《八月雪》專刊〉,《臺灣戲專學刊》,第5期,臺北: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出版。
5.宋美璍(1997),〈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論述:論狄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中外文學》,1997年。new window
6.李令儀、陳嘉寧(2001),〈高行健到臺灣:自在無禁忌-應臺北市文化局之邀來訪,記者會上談文學談政治、談創作〉,《聯合報》第7版話 題,2月2日。
7.李怡瑾(2005),〈從民族戲曲學論臺灣傳統戲曲的實驗──以《八月雪》為例〉。《戲話粉墨:二○○五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8.李怡瑾(2006),〈高行健戲劇藝術的「跨領域」芻論──以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二○○五年製作的《車站》為例〉,《中山人文學報》二十二期。
9.林鶴宜(2002),〈要什麼樣的劇作?〉,《自由時報》〈藝術特區〉,第 3版,12月23日。
10.林雯卿(2006),〈高行健戲劇作品中的女性〉《古典與現代-中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印,7月,頁119-132。
11.姜秀瓊紀錄、整理(1993),〈當先鋒遇到前衛〉,《表演藝術雜誌》,第5期。
12.陳曉明(2000),〈從現代主義到沒有主義〉《二十一世紀》,12月號第62期。new window
13.張檸(2001),〈高行健論──一個時代的病案〉,《當代雜誌》,元月號,161期,臺北:當代雜誌出版社,頁122-133。
14.張夢瑞(2002),〈無中生有有若無:《八月雪》以全心戲劇型態還禪宗原貌〉,《八月雪專刊》,臺北:文建會、光華畫報雜誌社。
15.黃美序(1986),〈戲要有《交流》才好看——與高行健談表演與編劇藝術〉,《表演藝術雜誌》,第42期。
16.黃美序(2002),〈高行健的第三隻眼〉,《華岡藝術學報》,第6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new window
17.符立中(2005),〈《八月雪》的禪與樂〉一文,《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1月27日。
18.傅正明(2001),〈自戀、恐懼和排泄敘事──高行健小說的精神分析〉,《今天》雜誌,夏季號,第53期,香港:紅葉書店。
19.楊小濱(2000),〈非政治的政治性:高行健戲劇〉《二十一世紀》雜誌,12月號,第62期。new window
20.楊年熙(2001),〈高行健的戲劇訪談錄〉《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1月30日。
21.楊年熙(2005a),〈《八月雪》紅遍馬賽,歌劇院長落淚,好評如潮,傳威尼斯雙年展也呷意〉,《聯合報》,文化C6版, 2月1日。
22.楊年熙(2005b),〈西方歌劇院唱漢語―專訪高行健,《八月雪》馬賽公演後〉,《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3月1日。
23.楊年熙(2005c),〈西方人眼中的《八月雪》〉《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3月1日。
24.甄艷慈整理(1993),〈當代戲劇的新走向(上)(下)──高行健、馬森對談錄〉,《明報月刊》,12月號。
25.趙毅衡(2000),〈是我,是你,是她;非我,非你,非她──略談高行健的「三重性」人物論〉《純文學雜誌》,復刊第35期,11月,頁 9-15。
26.聯合文學(1988),〈戲劇專輯〉,《聯合文學》,第41期。
27.劉虹風整理(2000),〈「旅行文學」──在追尋∕驗證、真實∕虛構之間〉
《誠品好讀》,7月第1期,〈大旅行專輯〉,頁4-33。
28.劉再復(2010),〈天才異象-概論高行健的精神價值創造〉,《明報月刊》,2月號,頁35-40。

五、學位論文
1.王義雄(2004),《高行健《八月雪》文本研究與演出之探討》,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2.李啟睿(2001),《高行健的戲劇理論》,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3.林雯卿(2003),《高行健的文學理論及其實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4.洪鳳瑛(2007),The Creative Process of Gao Xingjian's Snow in August(《高行健《八月雪》的創作歷程》),東吳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5.侯淑菁(2005),《高行健《八月雪》之劇本分析──以禪式寫意為中心》,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洪志偉(2001),Theater of the Liminal: Gao Xingjian Read in the Light of Samuel Beckett(《幽冥劇場:高行健和山謬.貝克特比較戲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7.陳嘉恩(2005),《缺席的出席:論高行健《生死界》中的主體性書寫》,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學系碩士論文。
8.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潘煇仁(2008),《高行健劇作中的狂歡形象:以《周末四重奏》、《八月雪》與《叩問死亡》為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10.羅菁(2006),《高行健之戲劇──理論與實踐》,嶺南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1.蔡明璇(2010),De l’exil chinois au monde occidental:Le theatre contemporain et la pensee esthetique de Gao Xingjian《從中國流亡到西方世界:高行健的當代劇場與美學思想》,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的戲劇博士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