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代中日兩國的軍事改革與甲午戰爭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楊晨光
出版日期:2003
卷期:8
頁次:頁27-60
主題關鍵詞:軍事改革甲午戰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甲午戰爭之前,中日兩國近乎同時開始進行各項改革,以推動國家進入現代社會之林。中國的自強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各自改革的成果以甲午戰爭作一總驗收,甲午戰爭對中國、日本兩國而言皆是一國運之轉捩點。因為此戰結果確立日本超越中國成為東亞霸主,日本為何能在相同的改革時問內超越中國,遂成學者的探討重點。 但是,由於對當時的軍事背景瞭解的不夠完善,從而在審視這一段軍事史時學者常有許多誤解,導致有未盡周延的推論產生。從這些未盡周延的推論中,又令很多人對中日兩國現代化的進程作出不甚完全的歷史解釋。本文將以新的角度重新解析中日兩國的軍事改革,如何影響甲午戰爭的成敗。 中日兩國的軍事改革,如從船堅砲利方面來觀照,粗看之餘似乎中國強過日本,但在實際上,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前薩、長兩藩就已多方引進及自行製造西式武器彈藥,遠非中國所能企及。就兵學方面來講,在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幕府就已邀請法國陸軍教官團前來傳授步、砲、騎三兵教育;荷蘭海軍教官團前來傳授現代海軍軍艦操控及作戰戰術,並在明治維新初始即分別設立軍官學校和軍醫及經理學校,這也是遠早於中國。至一八八五年日本軍方聘請德國參謀軍官麥克爾講授高參作業,精研現代化的作戰戰術及戰略,進而改革軍隊的戰鬥序列編組,則已是中國軍方無法想像的境界。 反觀中國方面的軍事改革,純以巨資購進堅船利砲為尚,自製西式武器彈藥方面,因事務煩雜而無寸功,少有大臣全力為之,而兵學之講求更是曾未得見,更不用奢望有何陸海軍的高參作業及戰術戰略之研討學習o凡此種種軍事改革徒具形式之弊,於戰爭的嚴厲考驗之下,無不一一暴露於世人眼前。 所以,中國於甲午戰爭中陸海軍的失敗,毫無意外。一部份國人以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之原因乃在於,中國徒依船堅砲利而政治全無改革是以致敗;日本則政治上採取君主立憲制度,政治清明得以支持軍事改革,是故致勝。這種看法實是誤解。 日本在政治上雖採君主立憲制度,但國家軍政大權落於薩、長兩藩軍閥之手,這些軍閥不把憲法看在眼中,全依軍國主義治國並將日本之國家問題外界化,中日開戰之前中國陸海軍整體戰力實已非日本之比。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乃因中國軍事現代化不夠完整,非關政治非關經濟;而是中國當時的整個軍事組織尚以中世紀的作戰準則運作,購買巨艦大砲無法增強戰力,就算政治改革也無法立即產生改變。筆者的結論是,若中國整個軍事組織無法依現代化的標準運作,則不論耗費多少資金,政治如何清明,都無法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下的現代化軍隊。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