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海防建設的日本因素影響分析--以海軍為主體的體系概念詮釋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何燿光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3
卷期:8
頁次:頁61-96
主題關鍵詞:清末海防建設日本因素海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日本因素」可以說是在近代中國的國家發展影響因素中,最具破壞性與爭議性的一個議題。長久以來,討論清末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尤其在軍事議題上) 多數均以「甲午戰爭」為探討核心,其中的結論,多少均認為滿清的顢頇、腐敗為導致失敗的主因。然而歷史的發展並非如此單純,當「同治中興」的核心作為「自強運動」展開之同時,亦宣告近代中國的國家發展模式,係以「軍事現代化」為焦點,逐步實踐,而清廷回應西方挑戰的主要工具之一就是海軍的發展。相對當時的日本,亦在「明治維新」的旗幟下,發展現代海軍。故無論在地緣、時間等客觀因素上,兩國海軍發展之間的影響關係,應其有學術研討的價值。 由體系的概念來解讀日本的侵華行動時,可以發現其中除了「明治維新」後日本的「擴張」邏輯之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在日本的政治圖騰背後所存在的核心思維──建構另一個日本式的「華夷天下」體系,取代中國的地位。而這種概念的實踐,係透過「琉球漁民事件」的操作開啟試探機制,之後經「朝鮮問題」、「甲午戰爭」而獲致霸權地位取代的戰略目標。相對於清帝國的「自強運動」,由於無法跳脫「皇朝統治核心」不可撼動的框架,致使固然多少意識到日本的威脅,但當落實在海軍建設過程時,卻無法避免錯誤百出的窘境。 就清末海軍發展中,相關的「日本因素」認知來看,當時日本並未被排斥在「假想敵」之外。事實上,無論沈葆楨、李鴻章等人,均曾經提出與日本可能有「終須一戰」的警告,然而迄至甲午戰前,清廷的準備終未能達成。其根本的原因除了與傳統的「鄙視」認知脫不了關係之外,似乎還存在著其他因素。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