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詩歌的可唱性論新詩和流行歌曲的發展
書刊名: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作者:施順生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4
卷期:9
頁次:頁147-161
主題關鍵詞:現代文學俗文學詩歌新詩流行歌曲音樂性可唱性新詩譜曲流行歌曲三百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2
本文乃是從詩歌的可唱性,探討新詩和流行歌曲的優缺點,並提出有助於兩者發展的建議。 文學史上有關「詩歌」的部分,從《詩經》、《楚辭》、樂府民歌、唐詩、宋詞和元曲之後,到了我們這一時代,是以「新詩」為代表呢?還是以「流行歌曲」為代表呢?從詩歌的可唱性方面加以探究,新詩「不可唱」,成了最大的缺點。而「流行歌曲」除了可唱外,每一首的曲調皆不相同,而且合乎現代人的口味,再加上無遠弗屆的強大傳播力,故能「流行」於世。 因此,從詩歌的可唱性方面,新詩「不可唱」而流行歌曲「可唱」;從文詞方面,新詩較具內涵而流行歌曲較為通俗,各有優缺點。不可唱的補救方法在於譜曲,通俗的改善方法在於文詞水準的提升。 再者提出將流行歌曲經去蕪存菁後,必能挑選出媲美《唐詩三百首》,值得永久傳唱的《流行歌曲三百首》。而流行歌曲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除了要去除「貴古賤今」的態度外,也需要更多的學院派作詞、作曲者的投入創作及理論的建立,才能開創出更美麗的新境界。 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甚至千年後的人們,讀到我們這一時代的「詩歌」時,是以「新詩」為代表呢?還是以「流行歌曲」為代表呢?還是兩者兼有?還是兩者合流?就看各自的發展了。
圖書
1.王忠林、左松超、皮述民、金榮華、邱燮友、黃錦鋐、應裕康(1995)。中國文學史初稿。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國維(1964)。宋元戲曲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顧炎武、黃侃、張繼、徐文珊(1970)。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永義(1980)。說俗文學。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玉(1987)。北詞廣正譜。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適(1953)。談新詩。胡適文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計有功(1981)。唐詩記事。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樂史(1966)。楊太真外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聞一多(1994)。詩的格律。聞一多全集(丁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皮述民、邱燮友(2001)。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清)舒夢蘭(1968)。白香詞譜。白香詞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周濟(1983)。全宋詞,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薛用弱(1966)。集異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清聖祖。御定詞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鄧麗君(1983)。淡淡幽情,臺北:寶麗金唱片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全唐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