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現代詩》研究
作者:陳全得
作者(外文):Chen Chuan Te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尉天驄
張雙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台灣文學現代詩現代文學新詩Taiwanese LiteratureModern poetryModern LiteratureNew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7) 專書(6)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從「五四」以來﹐中國的新文學﹐已走過八十個年頭﹐儘管這條文學道路顛簸崎嶇﹐創作成就或起或伏﹐但它所累積的豐碩果實﹐早已使人無法視而不見﹐或是刻意貶損。
  其次﹐從「五四」以來﹐「新詩」已走了八十個年頭﹐是應該到了驗收果實的時刻﹐是該寫入「文學史」的時刻。換言之﹐在今日我們回頭去觀察、去反省、去批判「新詩」的發展歷程中的點點滴滴﹐應該不能說是太早﹐太匆促。
  再者﹔照理來說﹐「新詩」單以它的「新奇性」一項﹐就足以吸引文人爭相投入其行列﹐構成讀者爭相追逐的誘因﹐但為什麼在不到八十年的時間裡﹐它在台灣已成為小眾文學﹐成為出版商的票房毒藥﹐是不是它的發展路線有問題﹐還是讀者欣賞能力太低﹐抑或是整個時空環境都出了差錯?然而﹐詩人與作品(詩集)之多卻又在各文類之上。凡此種種都值得我們從源頭加以探究。因為「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刻意地漠視﹐虛偽的掩蓋﹐一味的讚誦﹐不但對於事實的澄清沒有幫助﹐對於「新詩」往後的發展更是不利。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筆者選擇了遷台以來﹐對於「現代主義」的引進﹐對於「新詩」新風貌的建立﹐對於「新詩」發表園地的提供﹐對於「新詩」理論的譯介……等等﹐都有重要貢獻的《現代詩》這本刊物﹐做為研究對象。透過對《現代詩》創刊、「現代派」成立的背景、成員的特色、詩學理論發展、藝術風格分析、主要作家之活動與作品論評、對台灣文壇的影響……等等﹐做一全面考察﹐一來探討《現代詩》及其作家們在台灣新詩學﹐甚至是台灣文壇應有的地位﹐以作為撰寫台灣新詩發展史的基礎工作﹔二來﹐則在提供新詩創作者一個值得省思的案例﹐來思考新詩發展到現在﹐之所以會出現阻滯現象﹐其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是否在發展初期就存在著缺失?而歷經了幾十年的兩極對立爭辯的﹐如:傳統與現代、尋根與西化、變革與回歸、現實與想像、生命體驗與文字遊戲……等一系列問題﹐是否到現在仍有繼續爭辯的意義?兩者有沒有彌縫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未來新詩的發展該走向何處?
參考書目:
壹‧《現代詩》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一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3‧2‧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二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3‧5‧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三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3‧8‧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四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3‧11‧20。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五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4‧2。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六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4‧5。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七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4‧秋。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八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4‧冬。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九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5‧春。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5‧夏。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一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5‧秋。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二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5‧冬。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三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6‧2。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四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6‧4。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五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6‧10‧20。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六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1‧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七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3‧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八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5‧20。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十九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8‧3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二十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12‧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二十一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8‧3‧1。
黃荷生主編:《現代詩》第二十二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8‧12‧20。
黃荷生主編:《現代詩》第二十三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9‧3‧20。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期合刊﹐臺北:現代詩出版社﹐
1960‧6‧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二十七期──三十二期合刊﹐臺北:現代詩出版社﹐
1960‧1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三十三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1‧2‧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三十四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1‧5‧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三十五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1‧8‧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三十六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1‧11‧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三十七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2‧2。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三十八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2‧5。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三十九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2‧8。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四十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2‧10。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四十一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3‧2。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四十二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3‧5。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四十三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3‧8。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四十四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3‧11。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四十五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4‧2。
 
 
貳‧徵引及參考書籍、文章
一‧有關西方文學、史學、哲學、文藝理論及其他者
 
Jean Paul Sartre著  鄭恆雄譯:〈存在主義即是人文主義〉﹐《現代文學》第九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1‧7﹐頁28-43。
T‧S‧Eliot作 余光中譯:〈論葉慈〉﹐《現代文學》第十三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2‧4﹐頁9-14。
Louise Bogan作 劉立義譯:〈葉慈論〉﹐《現代文學》第十三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2‧4﹐頁15-30。
P. Blackmur著 曹維天譯:〈葉慈後期的詩作〉﹐《現代文學》第十三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2‧4﹐頁31-46。
Khushwant Singh著 黃仲蓉譯:〈亞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現代文學》第十六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3‧3。
Rainer Rumold(雷諾‧魯茂德)著 吳宜靜譯:〈World War I and Crisis of Culture(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文化危機)〉﹐《「歷史‧神話‧影響」達達國際研討會》﹐臺北市立美術館﹐1988‧7。
Jane Hancock(珍‧漢考克)著 蕭台興譯:〈Birth of Movement:Zurich Dada(運動之始:蘇黎世達達)〉﹐《「歷史‧神話‧影響」達達國際研討會》﹐臺北市立美術館﹐1988‧7。
﹝英﹞C‧W‧E‧比格斯比著 黎志煌譯:《達達與超現實主義》﹐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9‧6。
Herschel B.Chipp著 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1.2)﹐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7。
﹝法﹞Robert Escarpit著 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2。
﹝美﹞W‧考夫曼編著 陳鼓應、孟祥森、劉崎譯:《存在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3。
Suzi Gablik著 吳瑪俐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5。
FREDERICK COPLESTON著 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10。
 
四畫
 
王德昭:《西洋通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8。
孔繁雲編譯:《法國文學與作家》﹐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11。
丹尼爾‧貝爾著 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3。
王煒、周國平編:《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1。
王佐良:《英國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0。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new window
 
五畫
 
尼布爾著 謝秉德譯:《人的本性與命運》﹐香港九龍: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0‧10。
﹝德﹞本雅明著 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6。
尼采著 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10。
﹝法﹞皮埃爾‧布呂奈爾等著 鄭克魯、黃慧珍、何敬業、謝軍瑞譯:《19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
 
六畫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3。
 
七畫
 
余光中:〈葉慈小傳(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現代文學》第十三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2‧4﹐頁4-8。
李邁先:《西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8。
余麗嫦:《培根及其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8。
呂建忠、李奭學編譯:《近代西洋文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10。
李壽福:《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12。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10。new window
杜美:《德國文化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3。
余匡復:《德國文學史》﹐新店:志一出版社﹐1996‧8。
何欣:《現代歐美文學概述》(上、下)﹐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10。
余源培、夏耕:《一個『孤獨』者對自由的探索─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1。
 
八畫
 
易丹:《斷裂的世紀-論西方現代文學精神》﹐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7。
﹝英﹞亞‧沃爾夫著 周昌忠、苗以順、毛榮運譯:《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
波特萊爾著 胡品清譯:《巴黎的憂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1。
 
九畫
 
﹝蘇﹞烏里雅諾夫著 彭葦秋、杜畏之譯:《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上海:新生命書局﹐1933‧4。
姚一葦:〈斯特林堡與現代主義〉﹐《現代文學》第十五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2‧12﹐頁4-11。
胡小躍編:《波德萊爾詩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3。
﹝德﹞胡塞爾著 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9。new window
﹝澳大利亞﹞約翰‧巴斯摩爾著 洪漢鼎、陳波、孫祖培譯:《哲學百年 新近哲學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2。
 
十畫
 
袁可嘉等選編:《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5。
夏征農主編:《西方學術思潮論叢》﹐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11。
﹝英﹞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 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6。
高慧勤 欒文華主編:《東方現代文學史》(上、下)﹐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1。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 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8。
﹝德﹞海德格爾著 熊偉、王慶節譯:《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9。
逄塵瑩:《法國文學面面觀》﹐新店:志一出版社﹐1997‧6。
 
十一畫
 
盛成:《巴黎憶語》﹐香港:亞洲出版社﹐1957‧4。
郭松芬:〈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現代文學》第九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1‧7﹐頁5-27。
裘小龍:《現代主義的繆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6。
張雙英、黃景進編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合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9。
張延風:《法國現代美術》﹐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1991‧11。
許蘇民:《比較文化研究史》﹐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3。
張黎編選:《表現主義論爭》﹐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8。
華萊士‧伐利著 陳亦華、陳亦菊譯:《法國近代文學史》﹐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1。
﹝法﹞笛卡爾著 龐景仁譯:《第一哲學沉思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4。
 
十二畫
 
曾慶元:《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述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9。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 吳象嬰、梁赤民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會 科學院出版社﹐1996‧1。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 施康強、顧良譯:《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2。
費蘭西斯‧弗蘭契娜、查爾斯‧哈里森編 張堅、王曉文譯:《現代藝術與現代主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10。
 
十三畫
 
﹝法﹞雅克‧馬利坦著 劉有元、羅選民譯:《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6。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葛雷、梁棟譯:《馬拉美詩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6。
 
十四畫
 
﹝德﹞漢斯‧利希特著 吳瑪俐譯:《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8‧6。
﹝德﹞漢納‧鄂蘭著 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4。
 
十五畫
 
歐茜西:《俄國文學史》﹐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12。
鄭克魯:《法國文學簡史》﹐新店:志一出版社﹐1995‧9。
滕守堯、張金言編:《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八卷:藝術哲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1。
滕守堯、張金言:〈《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八卷:藝術哲學》導論〉﹐滕守堯、張金言編:《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八卷:藝術哲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1﹐頁1-36。
﹝日﹞廚川白村著 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5。
劉崇稜:《日本近代文學概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3。
 
十九畫
 
﹝美﹞羅(May﹐R)著 馮川譯:《羅洛‧梅文集》﹐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12﹐
羅梵、馮棠、孟華著:《法國文化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8‧4。
 
 
二‧有關中國及臺灣文學、史學、哲學、文藝理論及其他者
三畫
 
﹝日﹞小島晉治、丸山松幸合著 葉寄民譯:《中國近現代史》﹐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93‧10。
 
四畫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臺北:文壇社﹐1955‧10。
王集叢:《文藝新論》﹐臺北:帕米爾書店﹐1965‧5。
王志健:《現代中國詩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12。
方思:《方思詩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0‧10。
王夢鷗選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6。
王集叢:〈什麼是戰鬥文藝?〉﹐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文學論評》﹐臺北:聯合報社﹐1981‧12﹐頁519-522。
王集叢:〈戰鬥文藝的內容〉﹐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文學論評》﹐臺北:聯合報社﹐1981‧12﹐頁523-526。
王集叢:〈什麼是戰鬥文藝?〉﹐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文學論評》﹐臺北:聯合報社﹐1981‧12﹐頁527-534。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9。
古添洪:〈現代詩裡「現代主義」問卷及分析〉﹐《文學界》第二十四期﹐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11﹐頁85-101。
王志健:《文學四論》(上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7。
公仲、汪義生:《台灣新文學史初編》﹐江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8。
王幼華:〈台灣外省籍作家的文學及處境〉﹐《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17-30。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6。
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6。
王聖思選編:《"九葉詩人"評論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0。
 
五畫
 
白萩:《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書局﹐1983‧8。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出版社﹐1991‧12。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1。
艾青:《大堰河》﹐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5。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民:《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7‧10。
 
六畫
 
朱湘:《文學閒談》﹐臺北:洪範書店﹐1978‧9。
羊子喬:〈血淚詩篇盡堪傳─光復前台灣新詩的特性〉﹐《臺灣文藝》第八十二期﹐台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3‧5﹐頁28-32。
羊子喬:《蓬萊文章臺灣詩》﹐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9new window
向明:〈五O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藍星詩刊‧第十五號》﹐臺北:藍星詩刊雜誌社﹐1988‧4﹐頁83-100。
羊子喬:〈超現實主義的提倡者─楊熾昌(訪楊熾昌談文學之旅)〉﹐《臺灣文藝》第一O二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6‧9﹐頁112-115。
向明:〈台灣現代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208-212。
羊子喬:《神秘的觸鬚:羊子喬文學評論集》﹐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6。
﹝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 "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8。
向明:《新詩50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2。
向明:《新詩後50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4。
 
七畫
 
余光中:〈第十七個誕辰〉﹐《現代文學》第四十六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2‧3﹐頁11-27。
李英豪:〈論現代詩之張力〉﹐收於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頁103--104。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一至五冊)﹐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3。
何欣選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
李魁賢、趙天儀、白萩、李敏勇、喬林、羊子喬、桓夫、向陽、郭成義、李弦、李勇吉、宋澤萊、高天生等:〈近三十年來的台灣詩文學運動暨「笠」的位置─座談會紀實〉﹐《文學界》第四期﹐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2‧10﹐頁168-188。
宋冬陽:〈日據時期台灣新詩遺產的重估〉﹐《臺灣文藝》第八十三期﹐台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3‧7﹐頁9-27。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12。
何欣:〈六十年代的文學理論簡介〉﹐《文訊》第十三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8﹐頁40-42。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85‧9。
李春生:《詩的傳統與現代》﹐台北:濂美出版社﹐1985‧10。
李獻章著 林若嘉譯:〈台灣鄉土話文運動)〉﹐《臺灣文藝》第一O二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6‧9﹐頁150-161。
沙牧:《死不透的歌》﹐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9。
杜國清:〈流派與台灣新詩的發展〉﹐《文學界》第二十一期﹐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2﹐頁86-91。
辛鬱:《豹》﹐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8。
李正治:《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11。
余光中總編輯:《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5。
余光中總編輯:《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卷1、2》﹐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5。
杜國清:〈新詩的再革命與現代化〉﹐《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196-207。
李元洛:〈中西詩美的聯姻─台灣詩人洛夫詩作片斷論〉﹐《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231-243。new window
李源:〈中西文化衝突與交融中的大陸、台港文學〉﹐《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337-340。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書局﹐1991‧5。
李魁賢:《詩的反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6。
邱文治:《現代文學流派鳥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8。
李瑞騰:〈台灣現代新詩發展趨勢的考察〉﹐《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八期﹐台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社﹐1993‧9﹐頁81-87。
李敏勇:《台灣戰後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6。
呂興昌編:《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上、下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6。
李莎著 李春生、文曉村編輯:《李莎全集》(上、下)﹐屏東:海鷗詩社﹐1994‧8。
汪坦、陳志華主編:《建築美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10。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7。
沈奇:《詩是什麼》﹐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3。
李瑞騰:〈六十年代台灣現代詩評略述〉﹐《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265-280。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9。
沈奇:《台灣詩人散論》﹐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11。
李瑞騰:《新詩學》﹐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7‧3。
李瑞騰主編:《臺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評論二十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3。
吳潛誠:〈現代主義運動〉﹐《聯副大教室﹝西洋文學傳統﹞第十講》(上、中、下)﹐臺北:聯合報﹐1998‧12‧29─31﹐副刊版。
 
八畫
 
周伯乃:《現代詩的欣賞》﹐臺北:三民書局﹐1974‧12。new window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長歌出版社﹐1976‧4。
周伯乃:《古典與現代》﹐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11。
林明德、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劉龍勳編著:《中國新詩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4。
周伯乃:《早期新詩的批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
周錦:《中國新文學大事記》﹐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
林煥彰:《中國新詩集編目》﹐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6。
周錦:《中國現代文學作家本名筆名索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7。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12。
林明德、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劉龍勳編著:《中國新詩賞析》(一、二、三)﹐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4。
林以亮:《林以亮詩話》﹐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10。
林亨泰:〈抒情變革的軌跡─由「現代派的信條」中的第一條說起〉﹐《中外文學》第一二O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2‧5﹐頁32-46。new window
林煥彰:〈台灣兒童詩的回顧─三十九年∼七十一年〉﹐《中外文學》第一二O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2‧5﹐頁58-82。new window
林亨泰:〈現代詩的「形式「與「內容」〉﹐《現代詩》復刊號第一期﹐台北:現代詩社﹐1982‧6﹐頁7-9。
季紅:〈林泠對生命的探索和她的語言運作〉﹐《現代詩》復刊第二期﹐台北:現代詩社﹐1982‧10﹐頁2-19。
林芳年:〈抗戰時期的鹽份地帶文學人物─兼談我前半輩子的文學活動〉﹐《文訊》第七、八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2﹐頁67-75。
林亨泰:《林亨泰詩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3。
非馬:〈中國現代詩的動向─在芝加哥「文學與藝術」講座上的談話〉﹐《文季》第二卷第二期﹐臺北市:文季雜誌社﹐1984‧7﹐頁16-19。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文學的影響〉﹐《文訊》第十三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8﹐頁28-39。
林亨泰:《林亨泰詩集/爪痕集》﹐臺北:笠詩刊社﹐1986‧2。
孟樊:〈天空希臘乎─略論現代詩中的語言與概念〉﹐《文訊》第二十五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6‧8﹐頁75-93。
周文旺:〈台灣的「前現代派」與「現代派」─林燿德訪林亨泰〉﹐《台北評論》第三期﹐臺北:台北評論雜誌社﹐1988‧3﹐頁68-79。
林泠:《林泠詩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0‧7。
林燿德:〈編後:新世代星空〉﹐載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下冊)﹐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10﹐頁777-792。
林淑貞:〈覃子豪在台之詩論及其實踐活動探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四期﹐台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社﹐1991‧11﹐頁3-33。
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1。
林燿德編著:《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5。
孟樊編著:《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3‧5。
林亨泰:《見者之言》﹐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6。
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6。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9。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6。
林衡哲、張恆豪:《復活的群像》﹐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9。
林亨泰:〈台灣詩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前期)─一九五O年代後半期的台灣詩壇〉﹐《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99-106。
邵玉銘、張寶琴、亞弦:《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1。
 
九畫
 
紀弦主編:《詩誌》(一期)﹐臺北:暴風雨社﹐1952‧8。
紀弦:《紀弦詩論》﹐台北:現代詩社﹐1954‧7。
姚一葦:〈論象徵(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4‧3﹐頁121-137。
姚一葦:〈論象徵(中)〉﹐《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4‧6﹐頁124-135。
姚一葦:〈論象徵(下)〉﹐《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64‧10﹐頁135-155。
紀弦:〈談「現代化」與「反傳統」〉﹐《現代》創刊號﹐1967‧10﹐頁74-75。
洛夫、張默、弦主編:《中國現代詩論選》﹐台北:大業書店﹐1969‧3。
洛夫:〈超現實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幼獅文藝》第一八六號﹐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69‧6﹐頁164-182。
洛夫:〈中國現代詩的成長─「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序〉﹐《現代文學》第四十六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2‧3﹐頁51-74。
紀弦:〈現代派運動廿週年之感言〉﹐《創世紀》第四十三期﹐1976‧3﹐頁9-11。
胡適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一至九集)﹐臺北:大漢出版社﹐1977‧5。
胡適:〈談新詩〉﹐《中國新文藝大系‧文學論戰一集》﹐台北: 大漢出版社﹐1977‧5﹐頁372-392。
紀弦:《紀弦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8‧12。
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中外文學》第一二O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2‧5﹐頁6-31。new window
紀弦:〈最後的詩論〉﹐《現代詩》復刊號第一期﹐台北:現代詩社﹐1982‧6﹐頁3-6。
紀弦:〈從一九三七年說起─紀弦回憶錄之一片段〉﹐《文訊》第七、八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2﹐頁76-85。
施蟄存等編:《現代》(一至三十四期)﹐上海:上海書店﹐1984‧9。
紀弦:《晚景》﹐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5。
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4。
胡衍南:〈戰後台灣文學史上第一次橫的移植─新的文學史分期法之實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六期﹐台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社﹐1992‧9﹐頁26-43。
紀弦:《半島之歌》﹐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8。
柯慶明:〈六O年代現代主義文學〉﹐《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1994‧5﹐頁94-98。new window
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12。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
紀弦:《第十詩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8。
 
十畫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從台灣的舞台發展說起〉﹐《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182-195。new window
翁光宇:〈論《笠》及其主要詩人〉﹐《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254-266。
旅人編著:《中國新詩論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12。
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全十二冊)﹐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
倪再沁:〈在政治漩渦中的台灣美術〉﹐《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1994‧5﹐頁109-113。
席慕蓉、沈奇等著:《評論十家》(第二輯)﹐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11。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247-264。
 
十一畫
 
尉天驄:〈論中國新詩的發展〉﹐《幼獅文藝》第一八六號﹐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69‧6﹐頁17-24。
張默:〈「創世紀」的發展路線及其檢討〉﹐《現代文學》第四十六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2‧3﹐頁113-135。
陳芳明:〈檢討民國六十二年的詩評〉﹐《中外文學》第二十五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6﹐頁31-53。new window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7‧3。
陳千武:《現代詩淺說》﹐台中:學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9。
張漢良、蕭蕭:《現代詩導讀》(一至五冊)﹐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11。new window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0‧8。
許介鱗:《日本政治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12。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2。
張道藩:〈論當前文藝創作三個問題〉﹐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文學論評》﹐臺北:聯合報社﹐1981‧12﹐頁503-517。
陳千武:〈台灣最初的新詩〉﹐《臺灣文藝》第七十六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2‧5﹐頁22-26。
郭成義:〈台灣現代詩的本土意識〉﹐《臺灣文藝》第七十六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2‧5﹐頁27-44。
張拓蕪:〈白頭宮女〉﹐《現代詩》復刊第二期﹐台北:現代詩社﹐1982‧10﹐頁131-136。
陳明台:〈承接和創新─八十年代現代詩之形成和展望〉﹐《臺灣文藝》第八十二期﹐台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3‧5﹐頁43-47。
許南村:〈試論吳晟的詩〉﹐《文季》第一卷第二期﹐臺北:文季雜誌社﹐1983‧6﹐頁16-44。
張健:《中國現代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1
張默:〈六十年代的新詩〉﹐《文訊》第十三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8﹐頁82-118。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6‧2。
張錯:《千曲之島》﹐臺北:爾雅出版社﹐1987‧7。
陳千武、林亨泰、詹冰、趙天儀、白萩、蔡榮勇、黃恆秋、洪中周、陳亮等:〈論台灣新詩的獨特性與未來開展〉﹐《笠詩刊》第一四八期﹐台北:笠詩刊社﹐1988‧12﹐頁122-144。
尉天驄:〈由飄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臺灣新文學〉﹐載余光中總編輯:《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5。﹐頁93-112。
陳千武:〈日據時代台灣新詩的特色〉﹐《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213-219。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10。
梁仁編:《戴望舒詩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4。
陳玉玲:〈紀弦與《現代詩》詩刊之研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四期﹐台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社﹐1991‧11﹐頁3-33。new window
陳鵬翔、張靜二:《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1。
張芬齡:《現代詩啟示錄》﹐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6。
陳炳良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研》﹐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5。
梁秉鈞:〈中國新時期文學中的現代主義〉﹐載陳炳良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研》﹐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5﹐頁71-85。
梁景峰:〈台灣現代詩的起步中─賴和﹐張我軍和楊華的漢文白話詩〉﹐《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清華大學中語系、中研所﹐1994‧11。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戰前台灣新詩現代主義的考察〉﹐《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清華大學中語系、中研所﹐1994‧11。
陳丙瑩:《戴望舒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11。
張大明、陳學超、李葆琰:《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上、下冊)﹐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11。
張默:《台灣現代詩編目─一九四九∼一九九五》﹐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1。
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生活‧讀書‧新知 上海三聯書店﹐1996‧2。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2。new window
陳啟祐:〈五十年代現代派中的古典〉﹐《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123-148。
梁景峰:〈現代詩中「橫的移植」─比較文學的一個案例〉﹐《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193-198。
張雙英:〈「新詩」的新與舊〉﹐臺北:中央日報﹐1996‧8‧9﹐副刊版。
許介鱗:《戰後臺灣史記》﹐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6‧9。
陳明台:《臺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4。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5。
陳千武:《詩文學散論》﹐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7‧5。
陳明台:〈論戰後台灣本土詩的發展和特質─戰後詩人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意識〉﹐載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6﹐頁59-74。
尉天驄:〈詩人與同溫層〉﹐臺北:中央日報﹐1997‧11‧2﹐副刊版。
許雪梅編:《北海紀遊:朱湘作品》﹐台北:九儀出版社﹐1998‧9。
陳芳明:〈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台灣作家葉石濤的一個困境﹐1940─1950〉﹐《文學台灣》第二十八期﹐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1998‧10﹐頁264-284。
陳芳明:〈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O年代作家與民間想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11。new window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11。
張默、蕭蕭編著:《新詩三百首》(上、下)﹐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11。
陳芳明:〈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O年代作家與民間想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11。new window
 
十二畫
 
覃子豪:《海洋詩抄》﹐自印﹐1953‧3。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8‧詩人節。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3。
馮至:《馮至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6。
黃荷生:《觸覺生活》﹐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8。
焦雄屏:〈懷舊與逃避主義後的迷失〉﹐《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1994‧5﹐頁105-108。
費勇:《洛夫與中國現代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6。
傅子玖主編:《中國新文學》(上、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2。
游喚:〈大陸學者如何詮釋五十年代台灣詩〉﹐《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173-186。
黃梁:《想像的對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5。
游喚、徐華中、張鴻聲編著:《現代詩精讀》﹐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98‧9。
舒蘭編著:《中國新詩史話》﹐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10。
 
十三畫
 
楊喚:《楊喚詩集》﹐臺中:光啟出版社﹐1964‧9。
葛賢寧、上官予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正中書局﹐1965‧3。
葉珊:〈寫在「回顧」專號的前面〉﹐《現代文學》第四十六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2‧3﹐頁5-10。
楊牧:〈關於紀弦的現代詩與現代派〉﹐《現代文學》第四十六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2‧3﹐頁86-103。
葉維廉:《中國現代作家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10。
弦編:《朱湘文選》﹐臺北:洪範書店﹐1977‧12。
楊昌年:《新詩品賞》﹐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
葉維廉:〈葉維廉答客問:關於現代主義─杜南發專訪〉﹐《中外文學》第一二O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2‧5﹐頁48-56。
楊昌年:《新詩賞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9。
弦、羅行、季紅、商禽、林亨泰、辛鬱、羅門、張默、羊令野、張漢良、梅新、碧果、向明等:〈詩句織就的星圖─林泠作品討論〉﹐《現代詩》復刊第二期﹐台北:現代詩社﹐1982‧10﹐頁20-36。
楊逵:〈臺灣新文學的精神所在─談我的一些經驗和看法〉﹐《文季》第一卷第一期﹐臺北市:文季雜誌社﹐1983‧4﹐頁30-36。
葉石濤:〈六十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文訊》第十三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8﹐頁137-146。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5。
弦:〈年輪的形成─寫在「八十一年詩選」卷前〉﹐載向明、張默主編:《八十一年詩選》﹐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6﹐頁1-9。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9。
楊照:〈神話的文學‧文學的神話〉﹐《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1994‧5﹐頁99-104。
弦:《中國新詩研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9。
楊匡漢主編:《揚子江與阿里山的對話─海峽兩岸文學比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12。
葉笛:〈日據時代台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運動─風車詩社的詩運動〉﹐《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21-34。
歸人編:《楊喚全集》(1、2)﹐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7‧2。
葉石濤:〈多種族課題〉﹐《臺灣現代小說史研討會‧專題演講》﹐臺北:聯合報﹐1997‧12‧24﹐副刊版。
弦:《弦詩集》﹐臺北:洪範書店﹐1998‧7。
葉紅媛:〈白鳥詩人的旅程─訪詩人林泠〉﹐臺北:聯合報﹐1999‧1‧5﹐副刊版。
 
十四畫
 
趙天儀:〈現代詩的反省〉﹐《臺灣文藝》第七十六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2‧5﹐頁15-21。
趙天儀:〈台灣光復以後二十年新詩的發展─光復二十年到《臺灣文藝》創刊為止〉﹐《臺灣文藝》第八十二期﹐台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3‧5﹐頁33-42。
齊邦媛:〈將河匯集成海的六十年代小說〉﹐《文訊》第十三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8﹐頁43-67。
趙淑俠:〈從留學生文藝談海外的知識份子〉﹐《文訊》第十三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4‧8﹐頁147-155。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7。
齊邦媛、余秋雨等著:《評論十家》﹐臺北:爾雅出版社﹐1993‧12。
趙俊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綜史》(上、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7。
廖咸浩:〈逃離國族─五十年來的台灣現代詩〉﹐《聯合文學》第一三二期﹐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1995‧10﹐頁138-147。
 
(十五畫以後在第二欄)
十五畫
 
鄭愁予:《衣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8。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71‧8。
劉守宜主編:《中國文學評論》(第一、二、三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12。
劉心皇選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
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初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鄭明娳:〈鍛接的鋼─論現代詩中古典素材的運用〉﹐《文訊》第二十五期﹐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6‧8﹐頁56-74。
劉春城:〈鳳凰不死﹐乃在鄉土〉﹐《文學界》第二十六期﹐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8‧5﹐頁4-10。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0‧7。
鄭炯明:〈略論台灣戰後世代詩中的現實〉﹐《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220-230。
劉登翰:〈台灣鄉土文學論爭再評識〉﹐《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四屆全國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主辦﹐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9﹐頁10-16。
蔡源煌、張漢良、鄭明娳、林燿德等:《門羅天下─當代名家論羅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2。
鄭愁予:《雪的可能》﹐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7。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壹:一九五一─一九六八)﹐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5。
劉登翰、朱雙一著:《彼岸的繆斯-台灣詩歌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12。
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7‧6。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9。
 
十六畫
 
凝凝:〈舊調重彈─重談「橫的移植」和「縱的繼承」〉﹐《中外文學》第二十五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6﹐頁17-26。new window
錦連:《錦連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6。
 
十七畫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文學論評》﹐臺北:聯合報社﹐1981‧12。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風雲三十年〉﹐《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文學論評》﹐臺北:聯合報社﹐1981‧12﹐頁1-32。
戴國煇:《台灣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4。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7‧4。new window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6。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 (1945- 1970)﹐台北:東大圖書﹐1991‧11。new window
蕭蕭:〈五十年代新詩論戰述評〉﹐《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107-122。
鴻鴻:〈家園與世界─試論五十年代台灣詩語言環境〉﹐《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頁157-172。
 
十八畫
 
顏元叔:〈對於中國現代詩的幾點淺見〉﹐《現代文學》第四十六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2‧3﹐頁36-43。
顏元叔:《何謂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12。
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10。
簡政珍:〈序:由這一代的詩論詩的本體〉﹐載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上冊)﹐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10﹐頁1-16。new window
簡政珍編著:《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1)﹐文學理論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5。
 
十九畫
 
譚雅倫:〈簡說現代詩格律〉﹐《中外文學》第二十五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6﹐頁27-30。new window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12。
羅英:《雲的捕手》﹐臺北:九歌出版社﹐1982‧6。
羅英:《二分之一的喜悅》﹐臺北:九歌出版社﹐1987‧8。
羅大岡:《羅大岡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4。
羅成琰:《現代中國的浪漫文學思潮》﹐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2。
羅青:《詩的照明彈》﹐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8。
羅青:《詩的風向球》﹐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8。
藍棣之:《現代詩的情感與形式》﹐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2。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0。
羅門:《羅門詩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2。
羅宗濤、張雙英:《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5。
 
二十二畫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7‧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