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淺探譯本研究在理論上的問題及方向
書刊名:文學前瞻
作者:林融嬋
出版日期:2004
卷期:5
頁次:頁135+137-156
主題關鍵詞:譯本研究符號學文化研究本文文本誤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本文從符號學理論著手,探討理論中譯本研究不可行之因,並指出其矛盾處及可發展處,歸結出譯本研究的新方向。行文自符號的塑成始,繼之論述符號本質上複雜之開放性,最後說明此複雜之開放性就一般而言,雖導致解碼不足,至使譯本與本文之間產生必然距離,但亦指出另一方向--誤讀既為必然,譯本、譯本研究與閱讀則應重新省思誤讀之意義,而非繼續著力於向本文的靠攏上,換言之,譯本研究若欲於穩立於理論與實務界,則應認知到 1譯本研究的目的不應在本文 2譯本研究的可行性與意義應建立在文化研究的基礎與目標上 3確認自己研究的是譯本而非本文,譯本研究的存在才有其意義
會議論文
1.游淙祺。我群世界、他群世界與生活世界:現象學的文化差異論述。第三屆比較哲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哲學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usserl, Edmund、倪梁康(1987)。現象學觀念。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樹森(1982)。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de Saussure, Ferdinand、沙•巴利、阿•薛施藹(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臺北市: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Ernst, Cassirer(199002)。人論。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儀、羅平(1999)。翻譯與批評。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樂黛云(1989)。比較文學原理。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樂黛雲(1995)。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韓少功(1997)。馬橋詞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Eagleton, Terry、吳新發(1993)。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天振(1994)。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Lentricchia, Frank、McLaughlin, Thomas、張京媛(1994)。文學批評術語。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維廉(1983)。比較詩學--理論架構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毅衡(1990)。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維廉(1988)。歷史、傳釋與美學。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