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同異」格之辨析
書刊名:臺中師院學報
作者:魏聰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ei, Tsung-chi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9:1
頁次:頁115-143
主題關鍵詞:音同字異同異序換字同字數異換義HomophoneTony-yiWords reorderedSame words that tell different meani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15
筆者曾寫過〈「同異」格之分類〉一文,以廣義的角度為「同異」下定義:「在某一語境中,將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並提,形成對照的修辭方法,是為『同異』。」並依同異點為根據,可以分為「音同字異」、「字有同異」、「字同序異」、「字同字數異」、「字同義異」等五類。 本文則繼續對「同異」格之辨析加以探討。由於上述五種類型,雖然各有不同的同異點,但是它們卻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對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其意義必定不同;而且它們所強調的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前後映照」。於是以此作為辨析的關鍵,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一、音同字異:它不同於諧音雙關、諧音別解、諧音仿詞、諧音飛白。 二、字有同異:它不同於仿詞、類字。 三、字同序異:它不同於回文、交蹉語次。 四、字同字數異:它不同於同義詞語、字同義異。 五、字同義異:它不同於轉類、拈連、詞義雙關、詞義飛白和語義別解。
This paper is a followed-up study that was published before. In the previous study, this paper concludes five categories of Tong-yi figure of speeches. This paper provides details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five categories from other figure of speeches.
期刊論文
1.張曉、徐廣州(1997)。略論回環。畢節師專學報,1997(3),2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龍文余(1988)。頂真、回環、回文。中學語文教學,10,4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玉仁(2001)。說“回環”。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18,26-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珂(2002)。論回文詩的文體源流和文體價値。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2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辛菊(1998)。試論回文的邏輯結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5(4),76-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孟昭泉(2003)。漢文化的語音精靈--諧音。台州學院學報,25(1),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雙娥(2002)。英漢“換義”修辭格淺說。齊齊哈爾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68-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武傳濤(1998)。辭格的幾點討論。泰安師專學報,11(3),4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鳳敏、趙豔馳(2003)。漢語諧音現象及其民族性。齊齊哈爾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101-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小立、李索(2002)。回環的構建及現代運用特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5),85-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皓光(1996)。回環應別於回文。遼寧大學學報,1996(3)=139,97-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仁昭(2001)。諧音修辭格之我見。漢字文化,2001(4),5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盛書剛(1995)。回環格式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7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百領(2000)。序換--一種奇特的修辭。濟寧師專學報,21(4),3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秋娥(1996)。回環格的定義與分類。殷都學刊,1996(3),83-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曉(1998)。回文、回環與序換。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1998(4)=76,6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曉、徐廣州(2001)。回環中的特殊組合。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2(5),68-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曹衛東(1994)。諧音轉義--從一句話的辭格歸屬問題談起。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21,97-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超班(1998)。“回文”三論。江漢大學學報,15(1),7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蕪崧(2003)。小議諧音仿造詞。漢語學習,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魏聰祺(20031200)。雙關分類及其辨析。臺中師院學報,17(2),199-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竇常山(1997)。“以圓為美”與回文詩、回環修辭。臨沂師專學報,19(2),1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駱小所(2002)。現代修辭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謙(1996)。修辭學。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松波、黃建霖(1996)。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春霖、劉帆(1996)。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葛本儀(2002)。現代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愚庸笨(199911)。中國文字的創意與趣味。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1996)。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慶萱(2002)。修辭學。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史塵封(1995)。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魏聰祺(200411)。同異格之分類。修辭論叢。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