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作者:曾瑞媛
作者(外文):Tseng,Jui Yuan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財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客家山歌節奏辭格章法曲調Hakka folk songsrhythmrhetorical figuresstructuretu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9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客家山歌「節奏」內容涵蓋文學與音樂兩個不同領域,藉由文學和音樂的搭配,來瞭解客家山歌的文學美和音樂美。當前研究趨勢是跨領域探索,音樂與文學雖是不同的領域,因為立基於「節奏」變化的規律,從節奏的角度切入,彼此是可以相通互為詮釋的,表現出共同的藝術本質。
本論文內容共九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探討。第二章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包含客家山歌的定義、客家山歌的起源、客家山歌起源的傳説、客家山歌的研究概況。第三章節奏的定義,包括節奏的概述、節奏在語文的表現、節奏在音樂的表現。第四章客家山歌的音韻節奏,從韻協的布置、平仄之別、音節形式、音節要素的節奏解析四方面論述。第五章客家山歌的辭格節奏,從增加文字形成節奏、減少文字形成節奏、重複文字形成節奏、文字順序變化形成節奏說明。第六章客家山歌的章法節奏,內容包括章法概述、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表現、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意涵闡述。第七章客家山歌的音樂節奏,包括:客家山歌曲調分類與分析說明、客家山歌曲調分析、結語。第八章客家山歌語言與音樂的節奏研究,有同歌詞不同曲牌的研究、和同曲牌不同歌詞的研究二方面。第九章結論,本論文研究的結果如下:
節奏在各領域間的共同點是:具有「一定時間」、「週期性」和「反複」的特色。客家山歌韻協布置以句尾韻為主,一二四句押韻最多。句句押韻的節奏最緊湊,一四句的押韻較鬆弛,節奏也不明顯。辭格節奏效果,主要是「增字、減字、重複字、字序改變」造成語言急促與鬆弛的節奏變異效果。章法以簡單節奏的「結構單元」移位最多。從曲式結構發現樂句結構、樂段具有規律的反複節奏,與辭格節奏、章法節奏一脈相通。
關鍵詞:客家山歌、節奏、辭格、章法、曲調
Research on Rhythms of Hakka Folk Songs
Rhythms of Hakka folk songs contain two fields: literature and music. We can explore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as well as music of Hakka folk songs via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 current research trend is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Although music and literature are different fields, they can mutually annotat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rhymes” owing to the base of the variation of rhythms, showing their common essence of art.
The dissertation contains nin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scope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previou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folk songs, containing the defini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origin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legend of the origin of legend and the research profiles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efinition of rhyme, including the overview of rhyme, the performance of rhythm in languag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rhythm in music. The forth chapter is the phonological rhythm of Hakka folk songs, discussing four aspects: rhythmic arrangement, the difference of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the forms of syllables, and the analysis of rhyme of the elements of syllable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hythm of rhetorical figures of Hakka folk songs, describing rhyme forming via adding characters, rhyme forming via reducing characters, rhyme forming via repeating characters, and rhyme forming via the variation of character order.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structure of rhyme of Hakka folk songs, including structure overvie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hythm of structure of Hakka folk song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rhythm of structure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music rhythm of Hakka folk songs, including tun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explana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tune analysis of Hakka folk songs and conclusion.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music rhythm of Hakka folk songs, containing two researches: same lyrics but different name of tune and same name of tune but different lyrics. The ninth chapter is conclusion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Rhythms in all fields sh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periodicity and repetitions. The rhythmic arrangement of Hakka folk songs is mainly end rhymes. Among them, the first, second and forth sentences rhyme most. Rhyming every sentence contains the most intensive rhythm. Rhyming the first and forth sentence seems to be weak and contains less obvious rhythm. The effects on the rhythm of rhetorical figures are mainly “adding characters, reducing characters, repeating characters and changing character order” which cause the effects of rhythm variation of rapidity and relaxation of language. “Structural unit” of easy rhythm does the most displacement on structure. Finding out phrase structure and music section contain regular and repeated rhythm, same with the rhythm of rhetorical figures and structure rhythm from musical form.
Key words: Hakka folk songs, rhythm, rhetorical figures, structure, tune
一、專書(以下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客家山歌方面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5月。
片岡嚴原著:《台湾風俗誌》,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10月2刷。
牛郎搜錄:《客家山歌》,臺北:中國民俗學會複印,1987年。
北京大學語言學教研室編:《語言學名詞解釋》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62年10月上海第2次印刷。
弗朗茲‧法農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5年。
史惟亮:《論民歌》,臺北:幼獅出版社,1967年。
朱介凡:《中國歌謠論》,臺北:中華書局,1974年。
朱自清:《中國歌謠》,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朱雨尊:《民間歌謠集》,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初版。
李金髮:《嶺東戀歌》,臺北:中國民俗學會複印,1987年。
李梁淑:《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臺中市: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吳德功:《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5月。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臺北:新興書局,1986年6月。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12月2刷。
胡泉雄:《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臺北市:育英出版社,1985年6版。
胡泉雄:《客家山歌的意境》,臺北市:育英出版社,1981年4月。
苗栗縣政府編:《苗栗縣鄉土教育輔助教材──客家歌謠選輯》,苗栗:苗栗縣政府,1994年8月。
客家山歌研究專集編輯委員會:《客家山歌研究專集》,苗栗:苗栗縣立興華國中編印,1981年6月。
徐永瑞:《黃遵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初版。
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2004年4月
許常惠:《台灣福佬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9月。new window
許常惠:《中國民族音樂學導論》,臺北:百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2月。
許常惠:《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new window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new window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連橫:《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2月。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靖廬詩草箋注》(上)(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2版。
黃文車:《日治時期台灣閩南歌謠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0月。new window
馮夢龍:《山歌》,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臺北市:東方文化出版社,1987年。
楊兆禎:《客家民歌》,臺北:天同出版社,1979年12月。
楊兆禎:《台灣客家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9月初版。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臺北:育英出版社,1994年6月再版。new window
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唐)劉禹錫:《劉賓客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臺2版。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上下册》,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5月。
劉鈞章:《苗栗客家山歌賞析》,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劉新圓:《山歌子的即興》,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劉曉春、王維娜、揭英麗著《客家山歌的當代傳播與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鄭榮興:《臺灣客家音樂》,臺中:晨星出版社,2004年5月。new window
鄭榮興、蘇秀婷、陳怡君:《賴碧霞客家民歌藝術》,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10年11月初版。
賴碧霞:《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臺北:百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0月再版。
賴碧霞編著:《台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樂韻出版社,1993年8月。
鍾敬文:《民間文藝叢話》,臺北:福祿圖書公司,1969年10月。
謝俊逢:《民族音樂論集》1集,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10月初版。
謝俊逢:《民族音樂論集》2集,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謝樹新主編:《客家歌謠專輯第一集》,苗栗:苗友中原雜誌社,1965年2月。
謝樹新主編:《客家歌謠專輯第二集》,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67年2月。
謝樹新主編:《客家歌謠專第三集輯》,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69年5月。
謝樹新主編:《客家歌謠專輯第四集》,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71年3月。
謝樹新主編:《客家歌謠專輯第五集》,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73年5月。
謝樹新主編:《客家歌謠專輯第六集》,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76年9月。
羅香林:《民俗學論叢》,臺北:傳記文學社,1969年。
羅香林:《粵東之風》,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1974年春季。
羅肇錦、胡萬川:《苗栗縣客語歌謠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二)節奏方面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仇小屏著:《篇章結構類型論》(上) (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new window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1965年8月臺1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商館,1981年1月。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商館,1981年1月。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校訂重排本第36次印刷。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校訂重排本第37次印刷。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校訂重排本第34次印刷。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校訂重排本第33次印刷。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新1版第3次印刷。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第1次印刷。
王向峯:《文藝美學辭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年10月再版。
王沛綸:《音樂辭典》,臺北:樂友書房,1979年1月新8版。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王煥運:《漢語風格學簡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中國修辭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第一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修辭論叢第一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
中國修辭學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第二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修辭論叢第二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
中興書局編:《中西音樂大辭典》,臺北:中興書局,1959年。
丹青藝叢委員會編:《中國音樂辭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5月台1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4年7月新排4版。new window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初版。
朱光潛:《談美》,臺中:晨星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大美百科全書23》,臺北:光復書局,1991年3月,頁295。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1刷。
吉聯抗譯注、陰法魯校對:《樂記‧樂本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11月。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市: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再版。。new window
余光中:《逍遙遊》,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1月。
李宏鎰編著:《心理學》,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3版。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01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李振邦:《中國語文的音樂處理》,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78年10月。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臺北市:里仁書局,2004年8月。new window
吳文蜀:《讀詩常識》,臺北市:國文天地,1990年3月初版。
吳波:《文學與語言問題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5月第1版。
吳曾祺:《涵芬樓文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6月臺2版1刷。
吳潔敏、朱宏達:《漢語節律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Bruno Nettle著、沈信一譯:《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書評書目出版社,1976年7月初版。
沈謙:《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7月再版。
宗守雲:《修辭學的多視角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0月4版。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1月。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2月初版3刷。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3月。new window
邱燮友:《新譯唐詩三百首》,臺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2月再版。
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保羅‧亨利密特著、李友石‧陳敏庭共譯:《音樂基礎訓練》,1981年2月9版。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
徐志摩:《徐志摩詩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3次印刷。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
徐素霞編著:《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2年1月。
島岡讓著、張邦彥譯:《和聲與曲式分析》,臺北:大陸書局,1983年8月5版。
(清)康熙字典:臺北:泉源出版社,1992年3月。
康謳:《和聲學多種和聲法的詮釋與分析》,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
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臺北:大陸書店,1980年4月初版。
堀內敬三著、邵義強譯:《西洋音樂史》,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9年2月4版。
莊永平:《音樂詞曲關係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2月。new window
梁守中譯注:《劉禹錫詩文》,臺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宋)郭茂倩撰:《樂府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70年6月。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宇京:《語感與樂感──漢語聲音語言人聲闡釋研究》,成都市: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9月1版。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初版。new window
陳佳君:《篇章縱橫向結構論別裁》,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10月初版。
陳軍:《現代漢語節奏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8月。
(宋)陳騤:《文則》,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79年3月初板。
陳啟成:《曲式分析與作曲》,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99年。
陳望道:《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12月重排初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再版。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市:聯亞出版社,1983年4月5版。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7月初版。
陳滿銘:《詩詞新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初版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續編》,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3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new window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初版。new window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結構原理與教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4月初版。new window
陳滿銘:《篇章意象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初版。
陳鍾吾譯,徳‧卡爾‧聶夫著:《西洋音樂史》,臺北:五洲出版社,1986年。
(元)陳繹曾:《文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1482册。
張己任:《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張紅雨:《寫作美學》,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1刷。
張涵:《美學大觀》,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1版2刷。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1刷。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10月。new window
章微穎:《中學國文教學法》,臺北:蘭臺書局,1975年3月再版。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斯波索資著、林道生校訂:《曲式學》上册,臺北:樂韻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游昌發:《曲式學入門》,臺北:藝友出版社,1995年2版。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語言風格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2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1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11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增訂3版。
黃鐵雄發行:《大華百科全書》:嘉義市:明山書局,1995年5月,頁85。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10月。
傅錫壬註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98年8月。
鄔里希著,汪育里、康綠島譯:《音樂欣賞》,臺北市:大陸書局,1980年9月3版。
鈴木英明:《基礎與應用篇節奏練習》,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83年4月初版。
葉軍:《現代漢語節奏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8月1版。
葉郁菁主編:《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9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9月7版。
董榕森:《中國樂語研究》,臺北:中華樂訊出版,金韻社印行,1981年出版。
楊辛、甘霖等箸:《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1版5刷。
楊蔭瀏:《語言與音樂》,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再版。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冊至第四冊,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4月3版。
趙元任:《語言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第七次印刷。
趙仲才:《詩詞寫作概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黎翁斯坦著、潘皇龍譯:《音樂的結構與風格》,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78年,11月3版。
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臺灣中華書局、美國大英百科全書聯合編譯:《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15,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5月初版。
鄧昌國:《音樂的語言》,臺北:大呂出版社,1998年9月3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1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1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下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
鄭遠漢:《修辭風格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鄭靜宜:《語音聲學──說話聲音的科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11年3月。
(宋)歐陽修、宋祁:《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1月。
(清)劉大櫆:《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次印刷。
劉安:《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87年8月。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市:大陸書局,1981年12月2版。
劉志明:《曲式學》,臺北市:大陸書局,1986年4月2版。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市:大陸書局,1981年12月2版。
劉岠渭、張清治、賴德和編著:《音樂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89年2月初版。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梁)劉勰著、(清)范文瀾注:《文心雕龍》下冊,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8年。
諸家:《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8月。
蔡宗陽:《文法與修辭探驪》,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
蔡謀芳:《修辭格教本》,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9月。
錢玄同:《文字學音篇》《文字學形義篇》合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9月5版。
駱正榮:《巴赫《賦格藝術》之研究》,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7年10月。
鍾玖英:《修辭學理論新探與現象分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6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蕭而化:《和聲學》上冊,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84年1月9版。
蕭而化:《和聲學》下冊,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12月7版。
(梁)蕭統:《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9版。
魏聰祺:《辭格分類及其辨析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大學,2011年12月。
譚汝為:《詩歌修辭句法與鑑賞》,澳門:澳門語言學會,2003年9月。
羅勇主編:《客家學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6月1刷。
羅常培、王均:《普通語音學綱要》,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羅肇錦:《語言與文化》,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new window
羅肇錦:《客語語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9月。
羅肇錦:《台灣的客家話》,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0年6月。new window
(法)羅蘭‧巴特著,屠友祥、溫晉儀譯:《神話修辭術:批評與真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清)顧炎武:《音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241冊。
Stanley﹐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second edition﹐vol﹒21﹐P.277-309﹒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in the year 2001﹒

二、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方美琪:《高雄縣美濃鎮客家民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古旻陞:《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田筱瑜:《馮輝岳兒歌修辭的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李永奕:《臺灣福佬系與客家系民歌曲調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何翎綵:《鍾理和所輯客家山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洪正:《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之修辭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一階段之童詩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周雪美:《台灣客家傳統歌謠的語言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莉涓:《苗栗客家山歌研究-以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為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嘉文:《客家傳統山歌三大調在花蓮地區的傳承與現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瓊華:《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之修辭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二階段之童詩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彭素枝:《臺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曾瑞媛:《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楊熾明:《臺灣桃竹苗與閩西客家民歌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楊蕙嘉:《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葉瓊枝:《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劉泳鴛:《饒平客家說唱音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劉新圓:《臺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謝玉玲:《臺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二)期刊
王永:〈節奏與詩──兼論節奏的起源〉,《貴州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7年5月,頁89-96。
王朝剛、李經:〈音樂節奏感的兩個基本屬性及三種訓練模式〉,《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頁172-174。
王耀華:〈閩臺客家民歌之比較〉,《中華民俗藝術‧76、77年刊》,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88年,頁11-41。
王耀華:〈臺灣客家「老山歌」曲調溯源〉,《中國音樂學》(季刊),1996年第2期,頁87-93。
任繼敏:〈淺論中國古體詩的音樂美及生成策略〉,《明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9-13。
李壽粦:〈論客家山歌的起源〉,《歷史月刊》第244期,2008年5月,頁82-86。
莊文達:〈創作技巧之探析〉,師大音樂系系刊《樂苑》32期 ,2009年5月,頁1-16。
張文平:〈繪畫作品中的節奏與韻律〉,《肇慶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頁52-56。
張蕊:〈淺談現代音樂的節奏訓練〉,《藝術教育》第10卷第10期,2008年第10期,頁58-60。
張曉燕、丁強:〈節奏與聲勢〉《遼寧高職學報》第5卷第5期,第2003年10月,頁114-116。
陳本益:〈漢語詩歌節奏的特點──兼與英語詩歌節奏的特點比較〉,《湘潭大學學報》第30卷第1期,2006年1月,頁84-88。
陳佳君:〈論章法的族性〉,《修辭學論文集》,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刷,頁145-163。
陳菊芬:〈臺灣客家山歌的人文源由探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總第120期,2010年第3期,頁62-68。
陳運棟:〈從文學觀點看客家山歌〉,《苗栗文獻》第3期(總號17),2001年10月,頁20-27。
陳運棟:〈從歷史角度談九腔十八調〉,《臺灣月刊》218期,2001年2月,頁10-15。
陳滿銘:〈高中國文古典詩詞教材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卷3期,1998年10月,20-51頁。
陳滿銘:〈論辭章章法的四大律〉,《國文天地》17卷4期,2001年9月,頁101-107。new window
陳滿銘:〈論章法結構的節奏與韻律〉,《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總第92期,2003年第2期,頁8-14。
許霆:〈中國新詩語言節奏論〉,《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年1月第1期,頁27-34。
曾瑞媛:〈客家童謠的修辭與變形〉,《第三屆台灣客家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頁117-126。
曾瑞媛:〈國小客語合唱教學經驗分享─以火焰蟲童聲三部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音樂教育專輯》210期,2004年4月1日,頁79-88。
曾瑞媛:〈客語童聲合唱曲〈火焰蟲〉研究〉,《聯大學報》第6卷第2期,2009年12月,頁111-141。
曾瑞媛:〈客家童謠的文化特質〉,《育達科大學報》第26期,2011年3月,頁199-228。
曾麗君:〈精緻的感覺多變的節奏──談小説敘事視角的功用能〉,《遼東學院學報》,第8卷總第47期,2006年第2期,頁47-50。
黃有東:〈以兩個核心範圍「客」和「山」看客家山歌的意蘊〉,《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 》,第6卷第3期,2004年6月,頁41- 44。
黃得時:〈臺灣歌謠之型態〉,《文獻專刊》,3:1,1952年,頁1-17。
蔡淑月:〈修辭與節奏〉,《修辭論叢第二輯》, 2000年7月初版,頁161-191。new window
樊英:〈試論漢語節奏與語音修辭〉,《楚雄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8期,2006年8月,頁39-45。
歐陽駿鵬:〈論對偶在詩中的節奏功能〉,《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5期,2006年,頁31-34。
劉娜:〈論《心是孤獨的獵者》的敘事節奏〉,《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9-21。
駱正榮:〈國小音樂創作教學探討─節奏部分─〉,《國教世紀》27卷第6期,81年6月,頁48-61。
蔡宏杰:〈從章法角度看六堆客家山歌〉,《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3期,2006年9月,頁219-236。new window
謝奇:〈論節奏在組合中的美感〉《復興崗學報》53期,1994年12月,頁265-282。new window
謝佩芬:〈宋祈對韓愈的接受─以重新、探源、校改為中心的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6卷第1期,2011年3月,頁83-113。new window
龍清濤:〈詩歌節奏與音樂節奏──新詩節奏理論談(兼及聞一多「三美」說)〉,《詩探索》2006年1期,頁47-55。
魏聰祺:〈同異格之分類〉,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及中國修辭學會主編:《修辭論叢》第6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1月,頁609-637。new window
魏聰祺:〈疊字的語言結構及修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及中國修辭學會主編:《修辭論叢》第5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1月,頁991-1016。new window
魏聰祺:〈疊字分類及其辨析〉,《國教輔導雙月刊》第43卷第5期,2004年6月,頁14-23。
魏聰祺:〈頂針分類及其辨析〉,國立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0卷第1期,2006年4月,頁1-26。new window
魏聰祺:〈回文分類及其辨析〉,輔仁大學中文系和中國修辭學會主辦「第九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收入《修辭論叢》第9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5月,頁223-264。
曠文琪、林育嫻〈開創新領域當老大 天文博士跨界成史學家〉,《商業周刊》1059期(2008年3月),頁122-124。
羅肇錦:〈客家人的「山食」與「山言」〉,收錄於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頁166-182。

三、網路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第2版,網站是http://dict.mini.moe.edu.tw/cgi-bin/gdic/gsweb.cgi?ccd=wpcMlk&o=wframe02.htm,2011年10月6日查閱。
線上地名譯寫系統,網站是http://placesearch.moi.gov.tw/translate/reviewed_words1.php?admip=&classname=&keyword=%E7%83%98%E7%88%90%E5%B4%8E&s8fid=111624330149,2012年5月27日查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