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書畫行動意義的發現--以石濤「一畫」論為主的探討
書刊名:揭諦
作者:林文琪
作者(外文):Lin, Wen-chi
出版日期:2005
卷期:9
頁次:頁1-38
主題關鍵詞:石濤一畫論書畫美學書畫行動技術哲學ShitaoTao-chiEssays on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Aesthe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本文透過石濤《畫語錄》中有關「一畫」論的分析,揭示石濤發現繪畫作為書畫行動的意義。文中指出石濤有關「一畫」的反省,主要是側重運筆用墨的身體化操作;石濤不只是把運筆用墨的身體化操作當作是技術操作,而是進一步把它當作是書畫行動來理解,以為運筆用墨的身體化操作是書畫者存在活動的展現;石濤以為書畫者對自己運筆用墨的身體化操作活動之「思」──亦即對操作活動的身體化知覺──,開顯出了書畫行動的存有論意涵──亦即一種「一畫含萬物於中」,在書畫者運筆用墨身體化操作中發生並被書畫者身體直接感受到的、人與書畫情境彼此相關互涉的實踐感。
期刊論文
1.達米留.J.(1991)。中國繪畫的現象學一瞥。哲學譯叢,1991(1),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廖立文(1982)。一畫與自我:石濤的藝術哲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韓德林(1989)。石濤與〈畫語錄〉研究。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鷲田清一(2001)。梅洛─龐蒂:認識論的割斷。石家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復觀(1968)。石濤之一研究。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chmitz, Hermann(1965)。哲學體系。波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成寅(1996)。石濤畫學本義。石濤畫學本義。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rnheim, Rudolf(1987)。藝術與視知覺。藝術與視知覺。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石濤題畫選錄。石濤題畫選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ombrich, Ernst Hans(1987)。藝術與錯覺。藝術與錯覺。浙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安濮(2002)。石濤《廬山觀瀑圖》和17世紀的觀察方式。石濤研究。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