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共軍「三戰」之戰略涵義與作戰運用解析
書刊名:中華戰略學刊
作者:黃筱薌
出版日期:2005
卷期:94:冬
頁次:頁74-114
主題關鍵詞: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網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
中共過去以臺灣有無觸動「法理臺獨」作為動武的紅線,後發現這對臺灣「去中國化」的「精神與文化心理的臺獨」無能為力,政治和軍事上的強力干預也難消弭精神和文化心理的阻隔。如今從高個戰爭的演進、戰場狀態、戰場律則和資訊戰線構成的全向度上,認知到戰爭空間已經由陸海空天電廣延到政治、法律、新聞、經濟、社會、外交、文化、心理等諸領域的交叉互動,軍事力量已非每一場戰爭的主宰者,從而找到它的主向度-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簡稱「三戰」)。 「三戰」已正式成為共軍戰略層次的攻擊力量和作戰樣式。「高技術戰爭」帶動共軍政工的研發,也對策略的組成因子與彼此間的相互關係做出檢視,讓策略聯結的能見度更高,焦點更集中。雖其戰略準備仍停留在論述和轉變觀念的階段,但已在策略上和目標聯結而具體化,成為各種資源整合與效能擴散的關鍵節點。國軍必須拓展要創新政治作戰的角色功能,以為反制共軍「三戰」的突破口。
期刊論文
1.王信賢(200505)。中共對台「聯結策略」分析。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忠勇、Gourley, Scott R.(200007)。未來戰鬥系統。美國陸軍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朝旺(2004)。國軍政治作戰的未來性探討。第七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93年11月4日)。臺北:政治作戰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楊森(2003)。國際人道法對軍事作為影響之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莫大華(2003)。軍事事務革命下的政治作戰革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鈺山(2002)。21世紀國家競爭力新範式--中共「法規戰」的系統建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玉東(2002)。現代戰爭心戰宣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riangsak kittichaisaree(2001)。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中華戰略學刊編寫組(2004)。新世紀新階段政治工作特點規律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祖發(2004)。高技術戰爭政治工作組織指揮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喬良、王湘穗(1999)。超限戰:兩個空軍大校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澤民、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2)。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新農(200305)。信息網路與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侯慶賢(1998)。法學概論。北京:軍事宜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5)。國防建設專題研究--政治作戰理論與實踐。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國防部(2005)。國軍政治作戰要綱(草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白皮書。台北:國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一鳴、馬卡斯.柯賓(2005)。蓄勢待發:911恐怖攻擊後的戰略與兵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紫函、卡西迪(2004)。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Alexandar Jokic(2003)。War Crimes and Collective Wrongdoing。Blackwell。  new window
15.Coker, Ch.(2003)。Humane Warfare。Routledge。  new window
16.Ingrid Detter(2003)。The Law of War。Cambridge UP。  new window
17.Ray August(1995)。Public International Law。Prentice-Hall。  new window
18.Williamson Murray(200107)。Army Transformation: A View from the Army War College。Carlisle, 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new window
其他
1.中共中央(20031215)。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時電子報。三軍統統有去上精神戰力課,http://tw.news.yahoo.com/050608/19/1x7b6.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春生,陳炳焱(2004)。美注重心戰與兵戰結合,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slpdjs/2004-09/10/content_11737.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解放軍力報告,http://www.warii.net/mil/info/2004/baogao/i103-4-4.htm。  new window
5.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20040629)。美空軍主導網絡中心戰,信息融合是贏得戰爭關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煒。培育和建樹中國特色軍事外交理論,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slpdjs/2004-09/14/content_1345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厲新光。信息時代心理戰攻擊新趨勢,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slpdjs/2005-02/02/content_13066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