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漢宋屈原形象的詮釋取向意涵--以洪興祖《楚辭補注》為核心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沈明謙
作者(外文):Shen, Ming-chien
出版日期:2006
卷期:2
頁次:頁285-297
主題關鍵詞:屈原形象洪興祖楚辭補注宋代楚辭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52
期刊論文
1.張來芳(19960400)。洪興祖研究楚辭的特點與貢獻。孔孟月刊,34(8)=404,13-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周益忠(1995)。宋人論詩詩中的屈騷情懷。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49-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崑陽(1991)。論漢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9-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晁補之(1986)。雞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夫之、舒士彥(2003)。宋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逸章、洪興祖、白化文(2002)。楚辭補注‧離騷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托克托(1983)。宋史‧范仲淹傳。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仲淹、李勇先、王貴蓉(2002)。范仲淹全集‧岳陽樓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軾、曾棗莊、曾濤(1998)。蘇詩彙評‧屈原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司馬遷(1977)。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班固(1976)。漢書‧揚雄傳。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余英時(2002)。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中模(1987)。屈原問題論爭史稿。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復觀(200009)。兩漢思想史(卷二)賈誼思想的再發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春青(20011000)。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易重廉(1991)。中國楚辭學史。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錢穆(2005)。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查屏球(2005)。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復觀(1999)。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蘇軾(1975)。屈原廟賦,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Dilthy, W.(2005)。對他人及其生命表現的理解。詮釋學經點文選。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松勤(2004)。君子小人之辨:北宋黨爭的理論依據與主體性格。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2000)。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