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選物販賣機的操作行為觀察分析--以抓娃娃機為例
書刊名:工業設計
作者:林冠瑜楊靜
出版日期:2006
卷期:34:2=115
頁次:頁141-148
主題關鍵詞:選物販賣機消費交換價值環境行為觀察人機介面操作互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
  • 點閱點閱:4
透過販賣機消費的交換價值理論觀點,抓娃娃機屬於「售事」消費活動。人們藉不確定獲得物品的消費方式,用金錢交換一個遊戲過程與機會。消費操作的過程,藉著操作技巧、內容物的選擇,來提高獲得物品的機會,並不保證所付代價會有等值回饋。本研究以環境行為觀察法,針對14個受觀察樣本,觀察其抓娃娃機選擇的動作、人機介面操作與是否獲得物品的反應等等所有行為現象。藉此剖析抓娃娃機的介面操作模式及行為類型。研究結果發現,受觀察者操作抓娃娃的三種肢體動作:單手操作,一手放在操作臺;單手操作,一手拿錢包;單手操作,另一手扶著機身。四種操作模式:慢慢移動、小心確認;快速移動、細部調整;憑直覺快速移動;位置確定後與朋友討論確認。進入場域的四種行為模式:指指點點;瀏覽觀看並停留注視;直接走近並停留注視;直接走近,停留注視並指指點點;這些行為模式都透露出受觀察者對抓娃娃機的感興趣程度。抓娃娃機的內容物,直接影響受觀察者對抓娃娃機產生好奇與感興趣的程度,不但需要具有流行話題性,其尺寸及造形也影響到是否進行消費的決定。受觀察者消費操作抓娃娃機,結束後的六種行為反應:(1)沒夾到,轉身離開店家;(2)笑著離開,如玩遊戲般開心;(3)面無表情,找尋其他目標;(4)心有不甘,在機器前方注視內容物;(5)沒有夾到,馬上轉身離開,尋找下一臺有興趣的抓娃娃機;(6)意外獲得物品,感到吃驚、很高興。本研究結果對於自動販賣機,或類似抓娃娃機此種「售事」模式的販賣機的操作界面設計方面,應具有參考價值,並可繼續研究發展。
期刊論文
1.楊靜、蘇志豪、陳淑芬(20020600)。圖書館入口刷卡操作行為觀察之研究。設計學報,7(1),47-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靜(20030600)。圖像認知的選擇意向及其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大學生進行戳戳樂遊戲為例。設計學報,8(1),5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Norman, Donald A.、卓耀宗(2000)。設計心理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星野克美、黃恒正(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uizinga, Johan(1996)。遊戲的人:關於文化的遊戲成份的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Zeusel, John、關華山(1997)。研究與設計。台北:田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audrillard, M. Jean、林志明(1997)。物體系。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