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二南〉組詩中看焦慮的超脫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邱鉦倫
出版日期:2007
卷期:5
頁次:頁1-18
主題關鍵詞:詩經二南焦慮超脫詮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在詩經基本問題的討論之外,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入手成為一種新研究方法,如聞一多先生在〈詩經新義〉、〈詩經通義〉中對詩文的考訂,提出在生殖上、性愛隱語的詮釋,陸續有許多學人往此路徑鑽研,將《詩經》文本視為文化符碼,進行文化人類學的考查。當不斷累積《詩經》文本章句,建構一遠古世界之餘,《詩經》卻被稀釋在文化符碼或性愛隱語之中,若我們貼近先民創作詩文時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態,是否能在文化符碼之外,體貼感受先民內心的活動,推測先民創作詩文時的動機;觀察此文化符碼最初形成的起因。而選用「焦慮」作為體貼先民內心世界乃至於詩文創作的檢驗工具,是預設遠古時期先民生存條件不比今日文明世界,在尋覓溫飽成為生活最高指導原則,詩歌創作於力求生存之後。由此試想,今日所流傳之詩作,則應為先民在面對生存挑戰後,對生活、生命有所感觸而成詩。藉由對《詩經》的細讀,可發現多為對生命境遇的描寫,此生命境遇即為面臨生存挑戰下所產生的焦慮,不論是生命誕生的喜悅、生命殞落的疑惑,皆是衝擊著先民在所生存的環境中對於生死的危機感。從此危機感出發設想,能起興詩文的「志」,可能與先民存在的焦慮有關。本文嘗試能否在前輩學者所架構的遠古世界中,進行文本深層的考查,同時兼及《詩經》文學的討論。
期刊論文
1.陳炳良(19800600)。從采蘋到社祀--讀詩經劄記。幼獅學誌,16(1),120-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余培林(1993)。詩經正話。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文幸福(1986)。詩經周南召南發微。學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聞一多(1993)。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保羅.田立克(1886)。蒂里希全集。上海: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蒂里希(1999)。蒂里希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67)。毛傳。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96)。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白川靜(2001)。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蘇雪林(1995)。詩經雜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葛蘭言、趙炳祥、張宏明(2005)。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朱熹。詩經集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聞一多(1993)。詩經新義。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埃德蒙.R.利奇(1995)。從概念及社會的發展看人的儀式化。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