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蔣中正的北伐志業與中山艦事件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潘邦正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2
頁次:頁319-340
主題關鍵詞:北伐聯俄容共中山艦事件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
北伐計畫雖早於民國10年左右由孫中山訂定,由於南方政府立基不穩,苦無武力消除統一障礙,北伐行動一再拖延。北伐正式軍事行動展開係自民國15年至民國17間,國民政府以廣東及廣西為基地,從南向北討伐北洋政府的軍事行動;是中國現代史一件大事。簡言之,北伐係自民國15年7月9日蔣中正在廣州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黃埔軍校學生為骨幹,繼承孫中山遺志,誓師討伐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為主力的北洋軍閥;及至民國17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中國混亂局面,統一中國。 北伐前夕民國15年3月20日廣州發生著名之「中山艦事件」。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個月,蔣中正由黃埔軍校校長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四個月後,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時,中共份子退出第一軍,部分蘇聯顧問被迫回國。汪精衛也稱病請假,國民政府主席則由譚延闓代理,因而蔣中正即成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實際領袖。這段歷史顯示「中山艦事件」與蔣中正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及北伐成敗關係密切。 本文主要討論北伐與中山艦事件互動關係,包括下列五項論述:(一) 俄國對北伐的態度及蔣中正對俄聯之主張。(二) 中共對北伐的態度及蔣中正對容共之主張。(三) 汪精衛對北伐的態度及中山艦事件前後蔣汪互動關係。(四) 中山艦事件前蔣中正的心理狀態及面對之政治困境。(五) 中山艦事件如何影響北伐大業。 本文感謝下列學術單位提供資料: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公開之《蔣中正日記》民國6年─民國20年 (1917-1931)、國史館典藏《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輯《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及國內外其他團體及個人提供相關書籍、論文、函電、手稿等資料。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