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太平廣記》中三種宿命類型探微
書刊名: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作者:翁成龍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1
頁次:頁69-94
主題關鍵詞:命運天命宿命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
  • 點閱點閱:27
中國的天命觀,結合了儒、釋、道的思想,兼具德性、宿命、因果報應等特色。早在《周易‧坤文言傳》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存有以天為主宰的現世報應觀念。在詩經中,可看到周人的天,是一個獎善罰惡的神祇;在《楚辭》中,又可看到怨天、疑天的思想。在《左傳》、《墨子》等先秦古籍中,常見人死變鬼,向人報復的故事,在漢魏六朝,因看重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學說,上自國家的治亂,下至個人的禍福,皆委之於天命。在唐代,韓愈文以載道,力保道統,發揚了傳統的天命觀;一切盡其在我的精神,復於宋代蘇洵的天命觀可見。至明清兩代,佛教已深入人心,濃厚的因果報應觀念,在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現代呢!更是到處洋溢著無可奈何的宿命觀。因宇宙存在著一種無形的「力量」,總是無聲無息地掌握著人類,支配一切,讓人又敬又怕,既有所希冀,又萬般無奈,這種力量便是「命運」。隨著時局的日漸混亂,競爭的日益強大,世情的愈趨浮華,「利」字當頭,人們僥倖的心愈重,就愈會相信命運的存在。 本文謹就唐代傳奇小說,探討中國人根深柢固的宿命觀。因中國古典傳奇小說中,命運之神幾乎無所不在,既可看出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智慧與奇異幻想,亦可找到古典的芬芳及文化的色彩。它所呈現的命運,是人在生命之流裏的掙扎浮沉、起落得失,都是建立在絕對「公平」的基點上,而公平的實現可能近在眼前,也可能遠在來世,這種信念,使原本生活在不公平世間的人們,心裡上獲得舒解和安慰,多了一份期盼與希望,增加了忍受苦難的能力,也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諧。
期刊論文
1.牛志平(1989)。唐代的姻緣天定說。歷史月刊,16,128-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幼垣、賴瑞和(19791000)。中國講史小說的主題與內容。中外文學,8(5),106-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緯甄(1993)。唐人小說中的婚姻定命觀。問學集,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詹麗莉(2003)。唐傳奇女性宿命觀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熊嘉瑜(2000)。唐傳奇女性傳記硏究。暨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房玄齡、楊家駱(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夢鷗(1971)。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班固(1983)。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昉(1962)。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振孫(1978)。直齋書錄解題。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定保(1975)。唐語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彭慶生(1988)。中國古典小說戲劇賞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志達(1990)。廣人傳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樂蘅軍(1981)。唐傳奇的意志世界。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拓(1975)。「三國演義」的定命觀念。中國古典小說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龔鵬程(1984)。唐傳奇的性情與結構。中國小說史論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