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長部.大念處經》中觀呼吸法門與《瑜伽師地論》中阿那般那念之比較
書刊名:世界宗教學刊
作者:釋大寂
作者(外文):Shi, Da Ji
出版日期:2007
卷期:9
頁次:頁1-47
主題關鍵詞:觀呼吸阿那般那念安般念大念處經瑜伽師地論Observe breathĀnāpāna-smrtiAnapanasatiMahasatipatthana SuttaYogacārabhūm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61
觀呼吸是從原始佛教開始就有的修行方法,有時候佛陀單獨說明這個方法,但本文處理的是佛陀在《長部‧大念處經》的經文脈絡中所講說的觀呼吸法門。另外,後代《瑜伽師地論》也提到這個方法,但與<大念處經>的修行工夫有什麼異同之處,故有一併探討的必要。當代的學術研究成果中,有不少研究《阿含經》阿那般那念的作品,但至今為止,尚無人針對《長部․大念處經》與《瑜伽師地論》的阿那般那念作比較研究的,故本文起了一個帶頭的作用。在正式進入兩者的比較前,先考察一下阿那般那念的字義,分別了解梵文與巴利文的原字。接下來從歷史的角度探察此修法在印度與中國各別的起源。《瑜伽師地論》出現數息法,這是在佛陀時代所沒有的方法,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演進,本文也作了若干考察。
期刊論文
1.王常蒞(2007)。巴、漢〈入出息念相應〉經群比較。中華佛學學報,20,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耀明(200203)。《阿含經》的禪修在解脫道的多重功能--附記「色界四禪」的述句與禪定支。正觀,20,83-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覃江(2003)。《阿含經》中的阿般念。宗教學研究,2003(2),117-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昌煒(1982)。印度禪與安般禪概論。華梵佛學年刊,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崇安(1997)。世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中華佛學學報,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崇安(1997)。《阿含經》的成佛之道。法光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釋心行(1999)。《阿含經》的「四念處」與《壇經》的「無念」。慈光禪學學報,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夏年(2001)。《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宗教學研究,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能護(2001)。世尊的安那般那到天臺六妙法門。閩南佛學院學報,2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釋覺華(2004)。《觀呼吸》十六階段之研究。慧炬,4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淵雷(1996)。中國禪學史‧早期禪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巫白慧(1996)。印度早期禪法初探─奧義書的禪理。世界宗教研究,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釋空理(1999)。「安那般那」初探。新竹。627-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釋宗麟(1999)。《阿含經》念佛法門初探。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光明、林怡馨(2004)。梵漢大辭典。臺北:嘉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avids, T. W. Rhys、Stede, William(1986)。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London。  new window
3.釋惠敏(1994)。「聲聞地」における所緣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喜戒、賴隆彥(2005)。佛陀親授正念的四個練習。台北:橡樹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佛使尊者(1996)。觀呼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兵(1992)。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任繼愈(1997)。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梵澄(1995)。五十奧義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釋印順(1983)。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木村泰賢(1980)。原始佛教思想論。原始佛教思想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帕奧禪師(1999)。觀呼吸與觀四界。觀呼吸與觀四界。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1988)。印度哲學宗教史。印度哲學宗教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帕奧(2004)。智慧之光。智慧之光。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釋慧命(1993)。《阿含經》之六隨念初探。《阿含經》之六隨念初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chipper, Kristofer(2002)。文化基因庫─關於文史學的作用與前景。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Childers, R. C.(2003)。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India。  new window
17.黃心川(1995)。印度瑜珈與少林武功。佛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覺音造(1991)。清淨道論。清淨道論。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大毘婆沙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卷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6)。大念處經,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卷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卷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卷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釋惠敏(199504)。鳩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禪法之剖析。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