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秦始皇坑儒新論--漢人在儒家思想氛圍下的重新詮釋
書刊名:鵝湖
作者:陳忠信
作者(外文):Chan, Zhong-xi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4:2=398
頁次:頁39-52
主題關鍵詞:焚書坑儒儒家詮釋秦始皇學術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6
長久以來,坑儒便與焚書並列為秦始皇暴政的代表之一。限囿於秦朝文獻斷層及後代撰寫前朝歷史的主觀意識影響,使得漢代文人獲得重新詮釋坑儒事件的契機。發生於秦始皇三十五年的血腥屠殺知識份子的事件在漢代儒家思想氛圍下被漢人簡化為「坑儒」。坑儒本與焚書為兩件個別的歷史事件。從坑儒名稱的演變、坑儒的原因、被坑殺的對象、被坑殺者的反應及事件的影響等面向,皆可看見漢代儒家思想重新詮釋的痕跡。坑儒事件實為漢人在儒家思想氛圍下的重新詮釋。本文凡四節:首節為問題的產生;次節為「坑儒」名稱的演變與漢代儒家思想的發展;第三節為漢代儒家思想的對坑儒事件的重新詮釋;最後為結語及徵引文獻。
期刊論文
1.林啟屏(20060600)。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關鍵事件及其意義--以「秦火焚書」為討論的核心。清華學報,36(1),109-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全蘭(2006)。中和:劉歆哲學思想的核心。江淮論壇,2006(4),129-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育坤(2000)。西漢後期文化鉅子--劉向、劉歆。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0(4),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熊鐵基(2000)。劉向校書詳析。史學月刊,2000(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文英(1994)。《潛夫論》與漢代經學。孔子研究,1994(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宛峰(2004)。《論衡》:一代鴻儒的自薦書。史學月刊,2004(5),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中業(2001)。重評秦始皇帝。社會科學戰線,2001(5),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忠信(20040700)。試析「左傳」呂相絕秦之政治文宣。中國語文,95(1)=565,66-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忠信(2004)。文宣寫作--以修辭在電視競選廣告中的運用為例。實用中文與寫作策略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4/05/30)。台北:里仁書局。451-4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孟祥才(2003)。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符、汪繼培(1984)。潛夫論箋。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盛雄(1982)。王符思想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虎林(1980)。司馬遷與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應劭、王利器(1984)。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2005)。中國經學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阮元(1997)。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暉(199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范曄、李賢(1984)。後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顧炎武、黃汝成(1980)。日知錄集釋。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陸賈、王利器(1997)。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賈誼(1975)。新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班固、顏師古(1984)。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瀧川龜太郎(1982)。史記會注考證。台北: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劍鳴(1992)。秦史。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文立(2000)。秦始皇評傳。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向(1982)。戰國策。台北:里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班固、顏師古。漢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文英(1997)。王符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趙岐。孟子章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錢穆(1998)。秦漢史。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文立。秦始皇評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叔岷(1983)。史記斟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翦伯贊(1999)。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彭友生(1970)。秦史。台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開明書店編譯部(1973)。秦漢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勞榦(1980)。秦漢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劍鳴(2003)。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孟祥才(2005)。秦漢人物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田昌五、安作璋(1993)。秦漢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錢穆(1988)。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舜臣、張玲玲(2004)。時代之子秦始皇。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凌稚隆(1992)。史記評林。台北:地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子今、方光華(2002)。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麗雪(1991)。王充。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志躍(1994)。先秦儒學史概論。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蔚華、趙宗正(1996)。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梁玉繩(1970)。史記志疑。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滌生(1988)。荀子集解。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徐復觀(1982)。太史公的思想背景及其史學精神。史記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向(1975)。正諫。說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孟子題辭。十三經注疏.孟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斯年(1982)。戰國子家敘論。中國通史論文選輯。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沫若(2000)。十批判書。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向。反質。說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沈剛伯。秦漢的儒。中國通史論文選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