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魅力、情境與教育學--教師專業化之歷史反思與重構發展影響之探究
書刊名:教育資料與研究
作者:康永久
作者(外文):Kang, Yong Jiu
出版日期:2010
卷期:96
頁次:頁117-146
主題關鍵詞:魅力的教育學基於傳統的教育學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學專業教育學新制度教育學Enchantment pedagogyPedagogy based on traditionPedagogy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Professional pedagogyNew institutional pedag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
歷史上最早、而且跟今天的專業教育學同樣有效的教育學,我們稱它是魅力的教育學。只是隨著人們慢慢地聚族而居,集體協作的力量越來越強,知識和經驗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原來由天生的教育知識所掌控的教育過程,慢慢地變得不合時宜,我們才慢慢地開始借助身份、權力或傳統的習俗來影響人。但是魅力的作用並沒有完全被禁絕。隨著社會進一步現代化,傳統的教師身份越來越不足以維持我們的課堂,在這種情況下,才出現了對專業教育學的大規模的需求。但專業教育學使我們的學識和人格完全被對事不對人的溝通與組織技藝所替代,因而依然面臨嚴峻挑戰。包括杜威的民主教育學在內的一系列具有人文主義取向的新教育學,都致力於在現代教育情境中恢復學科智識和人格魅力的作用。而在新制度教育學看來,要實現這種魅力的復興,關鍵在於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學的重建。
期刊論文
1.Shulman, Lee S.(1986)。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5(2),4-14。  new window
2.Shulman, Lee 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3。  new window
3.康永久(2008)。教師知識的制度維度。教育學報,3(4),5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康永久(2008)。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學。教育研究,6,24-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康永久(2009)。民主與教育學。教師教育研究,1(21),3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cEwan H.、Bull, B.(1991)。The pedagogical nature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8(2),316-334。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毛傑(2009)。在前台與後台之間:師生交往中的表演現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曉蕾(2007)。課堂教學的「新東方」?--對新東方培訓課堂的探究與思考。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石中英(2000)。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佩榮(2009)。國學的天空。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永堂(1995)。國語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哈耶克、賈湛、文躍然(1989)。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urkheim, Emile、陳光金、沈杰、朱諧漢(2001)。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Whinston, A. B.、Stahl, D. O.、Choi, Soon-Yong(1997)。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Indiana:MacMillan Technical Publishing。  new window
7.Skirbekk, Gunnar、Gilje, Nils、童世駿、郁振華、劉進(2004)。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大陸: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runer, J. S.、宋文里(1996)。教育的文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厲以賢、白傑瑞、李錦旭(1992)。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Durkheim, Émile、渠東(2000)。社會分工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Geertz, Clifford、王海龍、張家瑄(2000)。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Tonnies, Ferdinand、林榮遠(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Weber, Max、林榮遠(1997)。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Van Manen, Max、李樹英(2001)。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康永久(2003)。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任鐘印、M. F. Quiutilianus(1989)。昆體良教育論著選。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文藻、謝冰心等、H. G. Wells(1982)。世界史綱。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Brubacher, J. S.、吳元訓(1991)。教育問題史。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周曉虹、周怡、M. Mead(1987)。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石家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郭斌和、張竹明、Plato(2003)。理想國。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漢鼎等、D. J. Ocorner(2005)。批判的西方哲學史。上海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Ryle, Gilbert、徐大建(1992)。心的概念。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傅任敢、Comenius, J. A.(1984)。大教學論。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汝倫、M. Oakeshott(2004)。政治中的理性主義。上海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蔡受百、T. Veblen(1964)。有閑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J. Dewey(2001)。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文樾、K. Ushinsky(1989)。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Malinowski, B.(1936)。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primitive beliefs and conduc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fundamental problems of religion and ethics。London。  new window
30.Bernstein, B.(1977)。Class and pedagogy: Visible and invisible。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New York。  new window
其他
1.康永久(2009)。隨意隨性的教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期刊論文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