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韓國近代化政策改革運動之研究--以甲申政變為例
書刊名:嶺東學報
作者:吳慶第
出版日期:2011
卷期:29
頁次:頁199-212
主題關鍵詞:韓國近代化甲申政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當西歐國家在十九世紀初,逐漸轉變爲近代化國家時候,東方的三個國家-中國、日本和韓國,卻仍然固執地堅持鎖國政策,在列強和外國的衝擊下,苟安喘息,停滯在傳統封建的農業經濟社會。然而,在十九世紀中期和末期,這三個國家先後被西方勢力強行開放門戶,開始與西洋各國交換文物,進行商業往來。被迫放棄閉關自守政策,這三個閉關自守的國家在門戶開放以前,都曾經和西洋的文明制度接觸,試圖吸收西洋文明的長處,同時也都受到了守舊派的阻礙。一八六八年日本的明治維新,一八八四年韓國的甲申政變,一八九八年中國的戊戌變法等等,都是這三個國家在近代化過程的重要轉捩點。韓國的甲申政變發生於一八八四年,是朝鮮王朝改革派人士金玉均、朴泳孝等人在朝鮮國王高宗的同意,並且在日本公使的暗地支援下,發動改革政變,然而在清朝勢力的阻礙下,三日之後,宣告失敗,金玉均等人也不得不逃亡日本。甲申政變雖然是韓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一個國內事件,但也是一場中國和日本影響力的競爭,雖然日本早就擬定“征韓論”,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卻尚未完全形成,結果讓袁世凱率領的清軍打敗,不但使朝鮮的改革派挫敗,也讓自己在朝鮮的影響力暫時衰退。但是,在“征韓論”的大前提下,日本終於在一八九五年的清日戰爭中,大敗清軍,取得對朝鮮半島的全面控制,進而在一九一0年,逼迫朝鮮王朝簽訂合併條約,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撤出朝鮮半島,統治朝鮮半島達三十六年之久。
圖書
1.李光麟(1973)。開化黨研究。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申基碩(1969)。韓末外交史研究。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暄根(1968)。韓國史,最近世篇。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羅美(2001)。十九世紀末開化派的自由主義思想。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史編纂委員會(1970)。高宗時代使。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羅美(2001)。十九世紀末開化派的自由主義思想。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振武(2003)。1984 年甲申政變的政治構造。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具炫姬(2002)。1880年開化派人士的進化改革論。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申東諄(2009)。開化派列傳。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具玄吉(2003)。1880 年開化派人士的進化改革論。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振武(2009)。1984 年甲申政變的政治構造。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申東哲(2009)。開化派列傳。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韓史哲(1999)。開化和守舊的對抗。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