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學生之於電子藝文雜誌閱讀行為研究--以臺灣藝術大學學生為例
書刊名: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作者:甘芳穎賴慧貞
出版日期:2011
頁次:頁133-137
主題關鍵詞:藝文電子雜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台灣地區網路使用人口持續增加,消費者的閱讀習慣亦隨著網際網路日益普及,而產生了變化。網際網路的興起帶來了新的商業行為,不僅對傳播產業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甚至被譽為主要的傳播媒體。如今運用網際網路來從事出版活動,並藉此獲取競爭的優勢,已成為目前所有出版相關企業都必須考慮的重要課題。「要害朋友,就慫恿他去辦雜誌!」戰後流傳的這句名言,說明了辦雜誌吃力不討好,然而,半個世紀以來,雜誌創辦仍不絕如縷,在市場上還是有一定的重要性與地位。如今雜誌出版者在傳統出版通路上由於架面和空間有限,很多書往往上架不到三個月就面臨被下架的命運,加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出版社及通路往往將資源集中在少數較被看好的暢銷書上。此現象造成很多出版品在尚未被注意的情況之下,就消失在市場上的問題。數位出版是圖書出版業的一個重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出版業者為了解決現況使商品出版與陳列成本降低、使讀者搜尋成本降低與順應科技發展的潮流趨勢等種種特性,開始運用網際網路出版雜誌,我們有比以往較多的機會接觸到以往被迫放棄陳列或非主力的商品,讓更多的出版品可以呈現在讀者眼前。應鳳凰教授於《從四個類型看臺灣藝文雜誌發展歷程》中提到藝文雜誌是傳播作品中最重要媒介。讀者眾多的報紙「副刊」雖有同樣功能,但在政治經濟掛帥的年代,不是背後政府機構干涉太多,便是報社老闆有市場考量,造成實驗性太強、篇幅太長的作品皆無法刊出。藝文雜誌雖相對小眾,卻是產生嚴肅文學不可或缺的媒體。雜誌的內容因閱讀對象而不同,也有類別不同的專屬刊物,本研究以探討綜合性的電子藝文雜誌為範圍,探討大學生的閱讀行為。
期刊論文
1.Alba, J.、Weitz, B.、Janiszewski, C.、Sawyer, A.、Wood, S.、Lutz, R.、Lynch, John(1997)。Interactive Home Shopping: Consumer, Retailer, and Manufacture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Journal of Marketing,61(3),38-53。  new window
2.Bhattacherjee, A.(2000)。Acceptance of e-commerce services: the case of electronic brokerage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30(4),411-420。  new window
3.Beck, L.、Ajzen, I.(1991)。Predicting Dishonest Actions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5(3),285-301。  new window
4.應鳳凰(2008)。散播萬紫千紅從四個類型看臺灣文藝雜誌發展歷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47-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su, Chia-Hao(2009)。臺灣中文電子期刊系統初探。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7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2007)。PAR表演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6)。第三屆數位出版論談會-台灣數位出版產業發展現況與未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2004)。文化局雜誌出版產業調査研究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7)。96年度新聞局台灣雜誌產業出版調査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怡慧(2008)。解嚴前後高雄藝術雜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筱尹(2007)。影響網路書店消費者購書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任新俊(2007)。台灣電子雜誌業者之經營策略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文秀(2004)。由雜誌轉換成電子報形式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技術尖兵」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艾湘(2004)。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內容產製之分析。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君逸(2005)。雜誌置入式行銷效果研究閱聽人涉人度和置入情境適切性之探討。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京琳(2007)。影響消費者採用電子雜誌因素之研究。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Aaker, David A.(1996)。Building Strong Brand。Free Press。  new window
2.Bandura, Albert(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Prentice-Hall, Inc.。  new window
3.陳信元(2008)。民國96年臺灣出版產業總覽。行政院新聞局2008年出版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薛良凱(2008)。民國96年數位出版業市場概況。行政院新聞局2008年出版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進生(2008)。民國96年雜誌市場概況。行政院新聞局2008年出版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毓麒(2008)。民國96年報紙出版業概況。行政院新聞局2008年出版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乾任(2008)。葡萄摔落地,好讀停刊─台灣的讀書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區惠蓮(2006)。打開藝文雜誌新一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Ajzen, Icek(1985)。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Springer-Verlag。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