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大千中期(1941~60)青綠山水:嘗恨古人不見我也!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馮幼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Feng, You-he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1
頁次:頁13-58
主題關鍵詞:青綠山水敦煌壁畫沒骨平遠高遠深遠南北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
  • 點閱點閱:38
自張大千(1899-1983)一生的創作生涯看來,從他1941年遠赴敦煌,到他1960年在西方發展出潑墨潑彩風格這段期間,屬於他青綠山水中期的範疇。而他中期的青綠山水也最足以代表他一生中苦心孤詣向古人挑戰的藝術之旅。他曾在仿巨然的山水上題過「上崑崙尋河源」這樣的話,其實他對中國古代山水用色傳統的追求也是懷抱著這樣的決心與熱情。張氏這段時間的青綠山水正是他臨摹敦煌壁畫的成果,與他從自己日益壯大的大風堂收藏的古畫中,學習古人的神髓之後,相互激盪的結果。他從四○年代開始即有系統的向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青綠山水大師作品取經:從五代的董源(?-約962)、宋代的趙令穰(活動於1070-1100)、王希孟(1096-約1116),到元的趙孟頫(1254-1322)、盛懋(活動於14世紀上半葉),明的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仇英(1498-1552),乃至晚明的陳洪綬(1598-1652),他無一不擷取精華,化為己有。他這段經歷已可將他推上二十世紀復古(集大成)大師的地位,而且和古代同樣身為復古大師的趙孟頫、董其昌(1555-1636)相較,他也建立了一項二十世紀的新模式。但是張氏如果僅以「上崑崙尋河源」為鵠的,還不能成就他二十世紀復古大師的地位,他的復古其實隱含了許多創新的因子,這些因素在他的下一個階段會毫不保留的爆發出來。其中包括他對董源青綠山水係色與與墨結合的詮釋(青綠著色下有墨線皴紋),將董巨系統從傳統水墨一變而為青綠的面貌,以及打破歷史的疆界--將敦煌因素與宋元明青綠風格任意結合混用,將歷史上各階段的青綠風格: 精工、士氣、裝飾性等融為一爐,都是非常「現代」的作法。
期刊論文
1.馮幼衡(20100900)。張大千早期(1920-1940)的青綠山水:傳統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興。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9,217-251+253-268+2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聞。《谿岸圖》與山水畫史〉,《解讀"谿岸圖"》。朵雲,58,7-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佩秋、徐建融。,〈關於董巨傳世畫跡真偽的對話〉,《解讀"谿岸圖"》。朵雲,58,258-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翰荻(199810)。「摹仿」與「追想古法」--也談張大千。新潮藝術,1,24-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申(199112)。血戰古人的張大千--張大千六十年回顧展緣起與簡介。雄獅美術,250,133-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單國霖(1995)。仇英。中國巨匠美術週刊,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單國霖(199305)。論張大千前期山水畫藝。名家翰墨,40,1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傅申(1994)。上昆侖尋河源:張大千與董源-*張大千仿古歷程研究之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67-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怡勛(2007)。從文徵明風格為主之代筆畫家與作僞畫家--看十六世紀蘇州藝術市場之概況(博士論文)。中央美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耀庭(2007)。傳移模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滯冬(1998)。張大千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巴東(19960000)。張大千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申(1998)。張大千的世界。臺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宋路霞(2005)。百年收藏--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收藏風雲錄。佳士得拍賣目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ay, Jonathan、邱士華、劉宇珍(2008)。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臺北:石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若虛(1974)。圖畫見聞誌。《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董其昌(1974)。畫禪室隨筆。臺北: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絛、沈錫麟、馮惠民(1983)。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家孝(1982)。張大千的世界。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永翹(1987)。張大千年譜。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Fu, Shen C. Y.、Stuart, Jan(1991)。Challenging the Past. The Paintings of Chang Dai-chien。Washington, D. C.: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new window
13.米芾(1982)。畫史。畫品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惠良(1979)。趙左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木(1997)。20世紀中國畫研究--﹝現代部分﹞。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65)。故宮書畫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佩秋(2001)。序言。張大千四十年代精品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大千(1978)。大風堂名蹟。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大千(1947)。《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第一集》序。上海:三元印刷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大千。巨然夏山圖。張大千詩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九庵(2007)。劉九庵書畫鑒定文集。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方聞,黃厚明,胡瑩(2010)。藝術即歷史:漢唐奇蹟在敦煌,台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耀庭(2009)。與古人對畫,畫中有話--大千寄古。張大千110歲書畫紀念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ong, Wen C.(1976)。Archaism as a 'Primitive' Style。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 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Princeton: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new window
3.(1974)。宣和畫譜。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蘇軾(1973)。書蒲永昇畫後。中國畫論類編。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鄧椿。畫繼。《畫史叢書》(一),卷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耀庭(1983)。大風堂捐贈五代董源江堤晚景圖。大風堂遺贈名跡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段文傑(1994)。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 14 敦煌壁畫。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大千(1943)。大風堂書畫錄。歷代書畫錄輯刊--第八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大千(1993)。臨橅敦煌壁畫展覽序言。張大千詩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大千(1993)。葉遐庵先生書畫集序。張大千先生詩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大千。仿北苑山寺浮雲。張大千先生詩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震慰(1988)。大千居士再談敦煌。張大千紀念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稚柳、周克文(1994)。張大千人物畫論析。名家翰墨叢刊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香港:翰墨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