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世界級女子桌球選手單打比賽技術分析
書刊名:交大體育學刊
作者:張富貴 引用關係游鳳芸陳金海 引用關係侯淑玲
作者(外文):Chang, Fuh-gueyYu, Feng-yunChen, King-haiHou, Shu-li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3
頁次:頁16-27
主題關鍵詞:桌球世界級女子選手技術分析Table tennisElite playersCompound skill 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7
  • 點閱點閱:54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世界級女子桌球選手在單打比賽中的各種綜合技術得分率與使用率表現情形,以及預測影響比賽勝率的主要綜合技術。本研究使用觀察法,以2006年至2008年參加國際桌球協會所舉辦之各國桌球公開賽進入前四強的11名女子選手為研究對象,蒐集完整之9場(18筆資料)比賽為研究範圍,以比賽技術統計表格為研究工具,觀察記錄其比賽中的綜合技術表現,所得資料以敘述統計、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經統計分析和探討獲得結論如下:一、世界級女子桌球選手在單打比賽中的綜合技術得分率以正手位發球搶攻最高,反手位對攻最低,而在使用率方面則以反手位推攻最高,正手位搓攻最低。二、影響世界級女子桌球選手單打比賽勝率最主要綜合技術是正手位發球搶攻與反手位接發球搶攻。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each compound skill's performances of the elite of table tennis in the single plays.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11 female elite athletes who attended the countries' table tennis open tournament and entered the top four(Total 9 contests 18 dates). we use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outcom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s: A. In each compound skill's scoring rate of female elite athlete in single plays, the highest is forehand side service-attack, the lowest is backhand side attack phase, and in using rates the highest is backhand side pushing phase, the lowest is forehand side double cutting phase. B. The effect of female elite athlete in single plays, the important compound skills are forehand side service-attack and backhand side receive-attack.
期刊論文
1.吳煥群、李振彪(1990)。乒乓球選手技術診斷方法的研究。乒乓世界,38,38-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志賢(2007)。韓國乒乓球選手柳承敏技戰術特徵研究。中國體育教練員,4,5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魯婷婷、閆振龍(2009)。第49屆世乒賽團體決賽直拍比賽的技戰術分析--兼談直拍進攻打法的發展趨勢。遼寧體育科技,31(1),141-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敬平(2002)。發球搶攻新體系與接發球一體化--關於11分制和新發球規則的思考。兵乓世界,2,3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惠珠、張昭盛、沈啟賓(1990)。女子桌球選手攻防技術評量與成績表現預測之探討。體育與運動,70,50-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光紫(20081200)。球體大小與選修次數對桌球正手擊球連續對打表現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4),17-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松青、沈啟賓(19950500)。1994年美孚盃亞洲女桌名人賽比賽綜合技術分析之探討。光武學報,20,355-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金海、侯淑玲、吳燕貴(20070600)。我國女子桌球國手比賽攻防技術之探討。長榮運動休閒學刊,1,4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建軍、湯俊斌(2000)。論大球對乒乓球技術、戰術的影響與對策。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6),136-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振彪、陳靜、李惠芬、焦志敏(1991)。競技能力主要因素的診斷研究。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1(2),95-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邱靖華、許銘華(20010700)。不同直徑桌球之高旋轉球力學分析。大專體育學刊,3(1),147-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姚漢禱(19881200)。大學女生桌球的技術評量研究。體育學報,10,3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樹安、張曉蓬(2000)。對中國乒乓球隊科學訓練的思考。體育科學,20(2),3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崔秀里(2001)。不同直徑的乒乓球對技能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建利(2002)。不同球體桌球比賽對技戰術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潘俐君(2009)。2008北京奥運中國女子桌球技術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民族誌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啟賓(1988)。優秀桌球運動員技術分析與成績表現預測之探討。仰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啟賓(1992)。中油女子桌球代表隊综合技術狀態診斷與成績表現預測之探討。臺北市:仰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丘鐘惠、庄家富、孫梅英、張振海、岑浩望、吳煥群、李富榮、徐寅生、梁友能、梁焯輝(1982)。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研究。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啟賓(1996)。灰色系統理論在桌球運動員臨場比賽競技能力狀態診斷與目標設定運用之探討。臺北市:文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紹勳、林秀娟(1994)。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松崗電腦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iedentop, Daryl(1983)。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Palo Alto, Calif.: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8.朱昌勇(1999)。我國大專桌球國手三段技術、心理變項與成績表現之相關研究。臺北市:政大書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國本、邱茂譯、岑淮光(1983)。中國桌球技術應用篇。東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煥群、張曉蓬(1996)。不同直徑和重量的乒乓球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實驗報告。乒乓壇競技科學診斷。北京市: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