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時期近指代詞的語言現象研究--以「此」、「斯」、「之」、「是」、「茲」為例
書刊名:問學集
作者:吳珮慈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9
頁次:頁185-197
主題關鍵詞:先泰近指代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5
本篇的硏究動機緣於筆者曾聽聞「《論語》沒有『此』」。查閱之後,「此」在《論 語》中竟無一例,而皆使用「斯」。先秦時期的近指代詞高達五種此」/斯」/是」、 「茲」、「之」,但目前普遍使用的近指代詞僅存「此」。這五類近指代詞是否有方言之 別?或是出現時間有先後差異,造成相互取代等現象? 本篇將以先秦時期爲一斷代史,針對時間、空間、語用三種向度進行語言分布考 察。以考察這五種常用近指代詞是否有空間分布的差異,或是有出現時間的前後分別。 甚至對其語法功能進行硏究,是否是語用因素造成語言之間的汰換消亡。 由於社會環境變遷,因此造成語言在使用上有所變異,在近指代詞的用法上也受 到影響。例如知識分子有意識的寫作,造成詞語間的競爭。還有,社會背景的改變, 地域與地域間方言相互接觸,詞彙的用法產生轉變。本片著重在硏究社會環境複雜化, 詞語產生競爭,進而淘汰消亡的現象。
期刊論文
1.毛玉玲(1994)。判斷句 “是” 和指示代名詞 “是” 的再討論。雲南師範大學社會哲學科學學報,1994(3),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旻(2008)。試論指示代詞“是”與“此”的差異。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138-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暘(2007)。何以〈論語〉多言 “斯”,〈孟子〉多言 “此”?。語文學刊,2007(11),7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玉金(200809)。春秋時代近指代詞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6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彩霞(200912)。《鹽鐵論》中的指示代詞。瀋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6,124-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婭曼(200503)。上古 “是” 判斷句與 “此”判斷句之比較。古漢語研究,3,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婭曼(200104)。判斷句“是”是分化而來。西南民族學院學報,4,183-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武振玉(200701)。兩周金文指代詞“是”“茲”“之”用法之別。長春大學學報,17(1),4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妮妮(1996)。屈賦句中的「之」、「其」、「以」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白玉林、遲鐸(200806)。古漢語語法。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力(2006)。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宗江(199905)。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奠(197205)。古代漢語語法學資料彙編。台北:泰順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顧炎武、黃汝成(1962)。日知錄集釋。台北市: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上古漢語語料庫(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db1x.sinica.edu.tw/cgi-bin/kiwi/akiwi/akiwi.sh。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