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隆中對〉缺失評議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潘柏年林曉筠
作者(外文):Pan, Po-nienLin, Hsiao-yun
出版日期:2012
卷期:34:秋
頁次:頁83-111
主題關鍵詞:隆中對諸葛亮三國蜀漢Long-Zhong Strategic PlanZhuge LiangThree Kingdoms periodShu Han戰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6
期刊論文
1.丁中江、丁燕石(2005)。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羽毛一評「隆中對策」與「三分」。印刻文學生活誌,24,174-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福虎(1997)。「隆中對」戰略定位得失談。決策探索,11,36-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丁肇強(1989)。從戰略觀點論諸葛亮的「隆中對」。空軍學術月刊,393,19-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詩銘(1997)。《隆中對》「跨有荊益」的策劃為何破滅——論劉備與關羽對喪失荊州的責任。學術月刊,2,5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付開鏡(2010)。《隆中對》實施中的祕密性和變異性。襄樊學院學報,31(7),9-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段曉川(2010)。《隆中對》戰略缺陷之評析。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9,87-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日輝(2005)。試論《隆中對》戰略中的-著失棋。浙江社會科學,1,155-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滿倉(2007)。《隆中對》的成功與失誤。襄樊學院學報,28(6),56-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滿倉(2008)。《隆中對》的政略修改與諸葛亮的北伐方針。襄樊學院學報,29(10),1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梅錚錚(1999)。試論《隆中對》的構想與客觀實際的矛盾。中華文化論壇,2,4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曉陽(2001)。關羽北伐與《隆中對》再探。成都大學學報 [社科版],7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德炳(1996)。《隆中對》對「跨有荊益」得失再評說。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報],2,86-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魏平柱(2007)。《隆中對》對荊州情勢的分析。襄樊學院學報,28(7),7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壽、裴松之(1976)。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房玄齡、楊家駱(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興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薩孟武(1983)。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夫之(19850200)。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司馬光、胡三省(1980)。資治通鑑。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致平(1981)。中國通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致平(2008)。三國史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