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以降《三國志演義》故事新編研究
作者:張日郡
作者(外文):Jih-Chun Ch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康韻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三國志演義故事新編歷史演義續書陸士諤周大荒南宮搏陳舜臣陶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7
  本論文題目為「晚清以降《三國志演義》故事新編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三國故事經典文本的續衍問題──既然《三國志演義》早已被奉為文學經典,何以還有人願意碰觸三國歷史題材?──晚清以降,出現了不少小說作者,藉由不斷地改編、重寫來建構他們自己的、時代的三國英雄及三國史觀。同樣屬於三國題材的創作,它們不僅常常修正《三國志演義》的諸多觀點,甚至直接挑戰/解構《三國志演義》的意識形態。諸多續衍問題始終無法在既有的學術研究資源裡,獲得適切的、合理的且整體的解答,甚至連晚清以來三國題材的改編、重寫的作品調查都付之闕如,顯示出這個議題仍有待進一步關注與重視。
  本論文以陸士諤、周大荒、南宮搏、陳舜臣、陶然等五位小說家的三國故事新編作品為主,這五位研究對象橫跨了中、港、臺、日四地,應可建立起晚清以降亞洲「三國」圖像的初步框架,為三國相關研究做出一些具體的貢獻。具體而言,本論文分為三大區塊,其一、解讀這些作家作品文本內涵。其二、回應三國故事何以被一說再說。其三、建立起晚清以降三國故事新編的脈絡。解讀、回應與建立是本論文之所以存在的緣由。
This thesis title is " The study of new compilation of three kingdom story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aim to solve the extended question from classic Three Kingdoms: why do people still want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which is seen as a classic literature? For constructing their own hero of Three Kingdoms and concept of Three Kingdoms in their era, there are many authors who revise, rewrite Three Kingdoms. They not only revised many viewpoints in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but challenged as well as reconstructed the ideology. There are too many extended questions cannot be properly answered from existing research resources, even the survey is not too many to find. It is indeed to pay attention on this issue.
This thesis based on rehash stories of Three Kingdoms revised by Lushie, Zhoudahuang, Nangongbo, Chenshunchen, Taoran from China, Hong Kong, Taiwan, Japan. It should construct the basic frame of Three Kingdom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output some specific contributions. This thesis has three part: first, interpreting and finding core meanings of writings from Lushie, Zhoudahuang, Nangongbo, Chenshunchen, Taoran; second, responding the questions: why do Three kingdoms to be revised repeatedly; third, constructing the frame of rehash stories of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terpreting, responding and constructing are values from this thesis to be existed.
徵引書目

一、作家相關著作

(一)陸士諤(1878-1944)

陸士諤:《新三國》,收入張正吾主編《晚清民國文學研究集刊‧第三輯》(桂林:漓江,1996年)
陸士諤著,曉式點校:《新孽海花》(北京:中國文聯,1989年)
陸士諤:《新野叟曝言》(上海:上海改良小說社,1909年)
陸士諤:《新中國》(北京:中國友誼,2009年)

(二)周大荒(1886-1950)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上海:卿雲圖書公司,1930年)
何可人:《反三國志》(上海:大文書局,1946年)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廣州:廣州出版社,2002年)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5年)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江西:江西人民,1997年)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北京:光明日報,2006年)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臺北:捷幼,1996年)

(三)南宮搏(1924-1983)

南宮搏:《貂蟬》(新加坡:創墾,1952年)
南宮搏:《江東二喬》(臺北:順風,1967年)
南宮搏:《洛神》(臺北:麥田,2002年)
南宮搏:《蔡文姬》(臺北:堯舜,1981年)
南宮搏:《諸葛亮》連載於香港《星島晚報》1953年6月17日-1954年3月12日。
南宮搏:《魏武帝》連載於香港《星島晚報》1958年8月8日-1959年9月18日。
南宮搏:〈「洛神」修訂本前記〉,《中國時報》第18版,1975年5月28號。
南宮搏:《李清照的後半生》(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南宮搏:《韓信(上)》(臺北:麥田,2002年)
南宮搏:《漢光武》(臺北:麥田,2002年)
馬彬:《轉形期的知識份子》(出版地、出版年月不詳)
漢元:《香港的最後一程》(臺北:時報文化,1984年)

(四)陳舜臣(1924-2015)

陳舜臣著、崔學森等譯:《秘本三國志》(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陳舜臣著、廖為智譯:《小說十八史略》第三冊(臺北:遠流,2004年)
陳舜臣著、東正德譯:《諸葛孔明》(臺北:遠流,1992年)
陳舜臣著、許錫慶譯:《曹操》(北京:國際文化,2005年)
陳舜臣著:《曹操残夢──魏の曹一族》(日本:中央公論社,2005年)
陳舜臣著;林琪禎、黃耀進譯:《半路上》(臺北:游擊文化,2016年)
陳舜臣著、李道榮譯:《日本人與中國人──「同文同種」觀的危險》(福建:福建人民,1989年)
陳舜臣著、劉瑋譯:《日本人與中國人》(臺北:五南,2013年)
陳舜臣:《陳舜臣讀本》(東京:講談社,2005年)
陳舜臣:《Who is 陳舜臣?》(日本:集英社,2003年)

(五)陶然(1943-)

陶然:《走出迷牆》(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
陶然:《表錯情》(香港:明窗,1990年)
陶然:《美人關》(香港:天地圖書,2000年)
陶然:《沒有帆的船》(香港:香港文學,2015年)
陶然:《一筆勾銷》(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
陶然:《連環套》(香港:知出版,2006年)
陶然:《留下歲月風塵的記憶:《香港文學》卷首漫筆》(香港:香港文學,2015年)
陶然:〈虎女〉,《香港作家》第2期,2008年3月。

二、古代典籍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魏〕曹丕著、魏宏燦校注:《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2009年)
〔魏〕曹操:《曹操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2009年)
〔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84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唐〕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唐〕鄭氏:《女孝經》(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古典文學,1957年)
〔宋〕王楙:《野客叢書》(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臺北:藝文,1956年)
[宋]司馬光編集,[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明〕羅貫中著:《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1980年)
〔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精印三國演義》(臺北:老古文化,2009年)
〔明〕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明〕修髥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引〉,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
〔明〕可觀道人:〈新列國志敘〉,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
〔明〕劉基:《郁離子‧論史》(四部叢刊本)
〔明〕酉陽野史撰,沙文點校《續三國演義》(南京:鳳凰,2003年)
〔明〕楊慎:《歷代史略詞話》,收入於王文才輯校:《楊慎詞曲集》(成都:四川人民,1984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清〕陳弘謀編:《教女遺規》(四部備要本)
〔清〕歐陽兆陽、金安清:《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澹園主人:〈三國後傳石珠演義序〉,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
〔清〕章炳麟:〈《洪秀全演義》序〉,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
〔清〕李漁:〈古本三國志序〉,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
〔清〕李漁:《三國志演義序》,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
〔清〕金人瑞:《三國志演義序》,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
〔清〕清溪居士:《重刊三國志演義序》,收入於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吳沃堯:〈歷史小說總序〉,收入於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
〔清〕新小說報社:〈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收入於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
〔清〕吳沃堯:〈《月月小說》序〉,收入於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
〔清〕我佛山人:〈《兩晉演義》序〉,收入於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
周樹人:〈《月界旅行》辨言〉,收入於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
夏曾佑、嚴復:〈本館附印說部緣起〉,收入於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
陳翔華編:《三國志平話》(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陳天華:《獅子吼》,《民報》第2-9期。

三、近人專著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臺北:時英,2000年)
三聯書店編輯部編:《曹操論集》(北平:三聯書店,1960年)
也斯:《香港文化十論》(杭州:浙江大學,2012年)
于濤:《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臺北:麥田,1993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3年)new window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2004年)
王齊洲:《稗官與才人──中國古代小說考論》(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王文仁:《啟蒙與迷魅:進現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臺北:博揚,2011年)new window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1987年)
王明皓:《1895,李鴻章》(臺北:實學社,2002年)
王永平:《漢晉間社會階層升降與歷史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年)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王向遠:《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銀川:寧夏人民,2007年)
王向遠:《源頭活水︰日本當代歷史小說與中國歷史文化》(銀川:寧夏人民,2006年)
王曉平:《梅紅櫻粉:日本作家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2002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編:《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1997年)
王繼權、夏生元編:《中國近代小說目錄》(上海:百花洲文藝,1998年)
王富仁、柳鳳九主編:《中國現代歷史小說大系》(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方長安:《中國近現代文學轉型與日本文學關係研》(臺北:秀威,2012年)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元邦建編著:《香港史略》(香港:中流,1988年)
孔慧怡:《婦解現代版才子佳人》(臺北:麥田,1996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北京:書目文獻,1987年)
甘振虎等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小說卷》(北京:知識產權,2010年)
田若虹:《陸士諤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田若虹:《陸士諤小說考證》(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1990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1990年)
朱子彥:《皇權的異化──垂簾聽政》(山東:山東教育,2001年)
朱崇科:《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new window
朱一玄等人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朱崇科:《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體小說中的主體介入》(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new window
汪榮寶、蔡瀾:《新爾雅》(日本:文明書局,1903年7月發行,1906年三版發行)。
汪精衛:《汪精衛全集》(上海:三民公司,1929年)
汪民安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200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吳懷祺:《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吳玉章:《辛亥革命》(北京:中國人民,1961年)
吳趼人著,朱子銳、陳年希校點:《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1998年)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諷刺藝術》(上海:復旦大學,1994年)
呂思勉:《三國史話》(天津:天津人民,200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new window
何杏楓、張詠梅主編:《「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1960.2.15-1962.6.30)時期研究」計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
沈伯俊:《三國演義新探》(四川:四川人民,2002年)
沈伯俊:《神遊三國》(臺北:遠流,2006年)
沈伯俊:《三國漫談:人物‧情節‧名段》(臺北:遠流,2002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余萍客:《催眠術函授講義》(上海:中國心靈研究會,1933年)
李正學:《毛宗崗小說批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2011年)new window
李玉平:《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天津:南開大學,2010年)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2001年)
李純蛟:《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李家園:《香港報業雜談》(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李谷城:《香港報業百年滄桑》(香港:明報,2000年)
李谷城:《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2006年)new window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1996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遼寧:春風文藝,1988年)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1989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2006年)new window
林燿德:《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林友蘭:《香港報業發展史》(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臺北:麥田,1995年)
周錦編:《中國現代小說編目》(臺北:成文,1980年)
周錦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書名大辭典》(臺北:智燕,1986年)
周建渝:《多重視野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河南:河南人民,1989年)
邱嶺、吳芳齡:《《三國演義》在日本》(銀川:寧夏人民,2006年)
金觀濤、劉青峰著:《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2010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胡小偉:《超凡入聖》(香港:科華圖書,2005年)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輯:《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5年)new window
祝秀俠:《諸葛亮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郝祥滿:《日本人的色道》(臺北:時英,2011年)
秦和鳴主編:《民國章回小說大觀》(北京:中國文聯,1995年)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第一卷)》(深圳:海天,1999年)
袁良駿:《八方風雨:袁良駿學術隨筆自選集》(福州:福建教育,2000年)。
袁勇麟編:《陶然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2013年7月)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上海:社會科學文獻,2000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2005年)new window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2001年)
高雄:《目睹二十年香港怪現狀》(香港:文藝書屋,1982年)
夏曉紅:《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作家,1995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
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浙江古籍,1990年)
陳翔華:《三國志演義縱論》(臺北:文津,2006年)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1950-2004)》(臺北:萬卷樓,2004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1990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 從台灣到香港》(臺北:書林,2000年)new window
陳清僑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1997年)
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1997年)
陳蘭村主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1999年)
陳大康《中國近代小說編年》(北京:人民,2005年)
陳大康《中國近代小說編年史》(北京:人民,2014年)
陳思廣:《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2-1949.9》(成都:四川大學,2008年)
陳俊偉:《敘述觀點與歷史建構:兩晉史家的三國前期想像》(臺北:秀威,2015年)new window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2007年)new window
許覺民、甘粹主編:《中國長篇小說辭典》(甘肅:敦煌文藝,1991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0年)
章映閣:《曹操》(臺北:知書房,2005年)
章映閣:《諸葛亮》(臺北:知書房,2003年)
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1997年1月)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卷(上冊)》(北京:三聯書店,1960年)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臺北:經世書局,1981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2011年)new window
張蔭麟:《中國史綱》(上海:上海古籍,1999年)
張孝若編:《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上海:中華書局,1930年)
張潤靜:《唐代詠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張兵編:《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上海:上海辭書,2005年)
曹志偉:《陳舜臣的文學世界》(天津:天津人民,2008年)
梁啟超:《新民說》(瀋陽:遼寧人民,1994年)
梁秉鈞編:《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
康有為著;鄺柏林選注:《大同書》(瀋陽:遼寧人民,1994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2005年)new window
曹惠民編:《閱讀陶然:陶然創作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雄辯士:《三國還魂記》(上海:上海春秋小說社,1917年)
程盤銘:《推理小說研究》(香港:科華圖書,2000年)
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2011年)
湯志鈞編:《陶成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第4卷)》(河北:河北人民,2000年)
黃福豪:《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2006年)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2004年)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主編:《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6年)
黃寧編著:《貂蟬》(臺南:大方,1953年)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文津,1995年)
黃英哲:《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new window
黃仲鳴:《香港三及第文體流變史》(香港:香港作家協會,2002年)
童慶炳:《歷史題材文學系列研究.第一卷:歷史題材文學前沿理論問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4年)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1999年)
寒山碧:《香港傳記文學發展史》(香港:香港東西文化,2003年)
賈植芳、余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建:福建教育,1993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葉舒憲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1998年)
楊義:《讀書的啟示:楊義學術演講錄》(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2009年)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2003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滙編》(南京:江蘇教育,2006年)
趙瑩:《《三國演義》在日本的譯介與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趙宗符、王鐵主編:《故事新編》(北京:華文,2001年)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劉博倉:《《三國志演義》藝術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劉逸生:《真假三國縱橫談》(臺北:遠流,1989年)
劉逸生:《三國小本》(廣州:廣州,1998年)
劉以鬯:《暢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2002年)
劉紹唐等著:《什麼是傳記文學》(臺北:傳記文學,1967年)
劉蜀永:《劉蜀永香港史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劉海濤:《微型小說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劉以鬯:《酒徒》(北京:中國文聯,1985年)
劉永文:《近代報刊小說目錄》(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6年)
劉永文《民國小說目錄(1912-1920)》(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樂黛雲:《比較文學原理》(湖南:湖南文藝,1989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2003年)new window
蔡益懷編:《陶然作品評論集》(香港:香港文學評論,2011年)
蔡造珉:《南宮搏著作研究》(臺北:萬卷樓,2014年)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2003年)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199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太原:山西古籍,2001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人學,2005年)
樓含松:《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鄭鐵生:《三國演義敘事藝術》(北京:新華,2000年)
鄭鐵生:《三國演義詩詞鑑賞》(天津:天津古籍,2003年)
鄭家建:《歷史向自由的詩意敞開──《故事新編》詩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鄭尊仁:《台灣當代傳記文學研究》(臺北:秀威,2003年)new window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
錢振綱:《清末民國小說史論》(河北:河北人民,2008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鍾敬文、許鈺編:《《三國演義》的傳說》(臺北:林鬱文化,1995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4年)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及其他》(臺北:秀威,2014年)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2008年)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下編:傳播研究》(臺北:獨立作家,2014年)
譚帆:《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1998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1994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new window

四、外文著作

Ackbar M. Abbas,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KU Press, 1997)
〔俄〕李福清著;尹錫康、田大畏譯:《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
〔俄〕李福清:《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臺北:雲龍,1999年)
〔日〕中川諭著,林妙燕譯:《《三國志演義》版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日〕金文京著;邱嶺、吳芳玲譯:《《三國演義》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日〕雑喉潤:《三国志と日本人》(日本:講談社,2002年)
〔日〕吉川英治著、鍾憲譯:《三國英雄傳》(臺北:大眾讀物,1992年)
〔日〕內藤虎次郎著:《內藤湖南全集》(東京:筑摩書房,昭和45年9月)
〔日〕樽本照雄:《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江蘇:江蘇教育,2006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
〔美〕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中國和平,1993年)
〔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2001年)
〔美〕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1981年)
〔美〕雷‧韋勒克、奧‧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美〕浦嘉珉著,鍾永強譯:《中國與達爾文》(南京:江蘇人民,2008年)
〔美〕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
〔美〕詹明信著;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美〕米利特著;宋文偉譯:《性政治》(南京:江蘇人民,2000年)
〔美〕羅洛‧梅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臺北:立緒,2007年)
〔美〕托里‧莫以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1995年)
〔美〕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人民,1987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2003年)
〔法〕布爾迪厄著,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1997年)
〔法〕安德烈‧莫洛亞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法】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瑞〕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臺北:立緒,2005年)
〔丹〕勃蘭克斯著、張道真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北京:人民,1986年)
[英]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2000年)
〔英〕維吉尼亞.吳爾芙著,宋偉航譯:《自己的房間》(新北市:布波,2005年)
〔英〕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1996年)
〔英〕維特根斯坦著;湯潮、范光棣譯:《哲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加〕諾斯羅普‧弗萊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2006年)

五、學位論文

王竣平:《三國人物形象的新塑造:從文字文本到電玩文本的討論》,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王潤農:《唐代詩歌中的三國圖像》,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江文俊:《中國當代故事新編小說研究》,嶺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江江明:《論當代港台「故事新編體」華文小說(1949-2006)》,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12年
江俊逸:《南宮搏歷史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李奇志:《論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學中的「英雌」話語》,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宋莉婷:《《反三國演義》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5年
肖艷麗:《明末清初《三國演義》續書研究》,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吳詩婷:《陳舜臣《諸葛孔明》之敘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3年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林景隆:《明代四大奇書之續書文化敘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13年new window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徐禎苓:《現代台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香璉:《《三國志演義》中「五虎將」結構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許淑雯:《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紅波:《明清三國戲曲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11年
陳偉中:《崑南及其小說研究(1955-2009)》,嶺南大學中文哲學碩士論文,2011年
黃紋芳:《蔡文姬文學形象與「歸漢」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脩紋:《《三國演義》當代改編文本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
曾世豪:《虛實與褒貶:《三國演義》變異書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明玲:《文姬歸漢之離散精神原型的跨藝術論述》,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六、專書論文

也斯:〈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收入於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2002年)
也斯:〈五、六十年代流行文化與電影〉,收入於香港電影資料館主編:《七彩都會新潮:五、六十年代流行文化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年)
王文進:〈《三國演義》鎔鑄史籍的講史典範與創意〉,收入於張高評主編:《文學藝術與創意研發研究論文集》(臺北:里仁,2011年)new window
王德威:〈序二:革命,啟蒙,抒情〉,收入於鄭文惠、顏健富編:《革命.啟蒙.抒情──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思錄》(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
王璦玲:〈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收入於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年)。
佘大平:〈「三分」的藝術構思與荊襄的戰略地位〉,收入於譚洛非主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汪曾培:〈微型小說初論〉,收入於許世杰編:《微型小說藝術初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國祁:〈中國近代民族思想〉,收入於李國祁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
沈海燕:〈《星島晚報》連載小說──以歐陽天和劉以鬯為例〉,收入於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硏究中心香港文學研究:《書寫香港@文學故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8年)
沈伯俊:〈論趙雲〉,收錄於《三國演義學刊(二)》(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年)
阿巴斯(Ackbar M. Abbas):〈香港城市書寫〉,收入於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同前)
周曉琳:〈二元思維與三國敘事──詴析《三國演義》對「東吳集團」形象的塑造〉,收入於王玉國主編:《東吳文化暨第二十屆《三國演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2010年)
胡邦煒:〈論貂蟬〉,收入於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三國演義》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1985年)
洪淑苓:〈美人計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從西施故事說起〉,收入於洪淑苓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1997年)new window
孫遜:〈釋道「轉世」「謫世」觀念與古代小說結構〉,收入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8月)
陶水平:〈當下文學經典的文化邏輯〉,收入於童慶炳、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
康韻梅:〈從文本演繹歷程論《西遊記》文學經典意義之形成〉,收入於鄭毓瑜主編:《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臺灣學生,2011年)
陳雪虎:〈當代經典問題與多元視角〉,收入於童慶炳、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同前)
陳穎恆:〈雜談報紙連載小說二三事〉,收入於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硏究中心香港文學硏究小組編:《書寫香港@文學故事》(同前)
陳燕遐:〈流行的悖論──文化評論中的李碧華現象〉,收入於陳國球編:《文學香港與李碧華》(臺北:麥田,2000年)
陳勇:〈董卓、曹操與漢魏皇權〉,《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9月
陳炳良:〈紅樓夢中的神話和心理〉,收入於王國維等著:《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1984年)new window
陳學然:〈從「失養於祖國」到「被逼回歸」:南來與本土論述中的香港變貌〉,收入於鮑紹霖等編:《北學南移:港台文史哲溯源(文化卷)》(臺北:秀威,2015年)new window
張日郡:〈以四篇「賦」重探羅貫中、毛宗崗的「赤壁之戰」〉,收入林登順主編:《賦學國際學術研討論輯(二)》(臺南:臺南大學,2016年)
勞悅強:〈從紀事本末體論章回小說的敘事結構〉,收入於《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2002年)
黃克武:〈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民初知識分子對科學、宗教與迷信的再思考〉,收入於楊正顯等:《思想史2》(臺北:聯經,2014年)new window
黃繼持:〈香港小說的蹤跡──五、六十年代〉,收入於黃繼持等著:《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1998年)
黃子平:〈小小說暗示的藝術〉,收入於許世杰編:《微型小說藝術初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楊春忠:〈經典再生產與「本事遷移理論」〉,收入於童慶柄、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
劉登翰:〈香港文學的文化身分──試論香港文學的「本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收入於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盧瑋鑾:〈「南來作家」淺說〉,收入於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等著:《追跡香港文學》(同前)
羅貴祥:〈幾篇香港小說中表現的大眾文化觀念〉,收入於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同前)
嚴芙孫等:〈民國舊派小說名家小史〉,收入於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藝,1962年)

六、期刊論文

〔美〕夏志清著、勾承益譯:〈軍事演義──中國小說的一種類型〉,《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四期,1990年。
〔荷〕D.佛馬克著、范智紅譯:〈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文學評論》第6期,1996年。
〔日〕伊藤晉太郎:〈關羽與貂蟬〉,《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二期,2005年。
丁福虎:〈〈隆中對〉戰略定位得失談〉,《決策探索》第11期,1997年11月。
上官大夫:〈台灣的翻版〉,《星島晚報》第9版,1959年5月12號。
卞兆明:〈胡適最早使用傳記文學名稱的時間定位〉,《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2年。
王文仁:〈嚴復與《天演論》的接受、翻譯與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8年7月。new window
王文進:〈習鑿齒與諸葛亮神話之建構〉,《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八期,2012年9月。new window
王文進:〈由「五虎將」的塑造談《三國演義》對史籍的融鑄與創造──以馬超為主的觀察〉,收入於《「第六屆實用中文寫作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舉辦,2010年12月18日。
王文進:〈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裴松之《三國志注》注的兩種讀法〉,「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13年9月5日。
王文進:〈論王沈《魏書》對三國史的詮釋立場〉,收入於《淡江大學第14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編印,2012年)。
王文進:〈論裴松之的「統一觀」〉,《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12月。
王潤農:〈論《三國志後傳》中的「尊劉立場」──兼論其書在三國故事流傳中的意義與侷限〉,《有鳳初鳴年刊》第11期,2015年11月。new window
王文慧:〈《三國志演義》與《反三國志演義》〉,《文藝理論與批評》第4期,1989年。
王瑜:〈功臣與工具──三國演義中貂蟬形象的文化探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6年1月。
王林飛:《洛神故事的演變》,《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期,2015年。
王永平:〈論荀彧──兼論曹操與東漢大族的關係〉,《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年。
王向遠:〈當代日本文學中的「三國志」題材──對題名「三國志」的五部長篇小說的比較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195期,2006年。
方詩銘:〈《隆中對》「跨有荊益」的策劃為何破滅──論劉備與關羽對喪失荊州的責任〉,《學術月刊》第2期,1997年2月。
古偉瀛:〈撰史憑誰定良窳?──試論試論「良史」的變與不變〉,《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朱崇科:〈歷史重寫中的主体介入──以魯迅、劉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編」為個案進行比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13卷,2000年。
朱慈恩:〈民國時期三國歷史和演義的傳播〉,《襄樊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6月。
吳潤凱:〈復仇與革命──清末「暗殺潮」透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九十八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new window
吳橋:〈人性與同情──與林文月教授談「傳記文學」〉,《書評書目》第五十五期,1997年11月。
汪大白:〈諸葛失策誰與辨──《反三國志演義》側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第81期,2001年。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new window
沈伯俊:〈重提舊案論曹操〉,《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總第98期,2010年。
李佩蓉:〈建構、消解與轉向──論清末民初『英雄觀』的轉變〉,《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二期,2012年6月。new window
李歐梵:〈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第1期總28期,1995年。
李祥林:〈三國戲中的貂蟬故事及其性別文化透視〉,《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二期,2005年。
李艷梅:〈良禽擇木而棲?──從理與勢的辯證看《三國演義》中的擇主邏輯〉,《文學新鑰》第18期,2013年12月。new window
李文鈺:〈從〈神女賦〉到〈洛神賦〉-女神書寫的創造、模擬與轉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1期,2014年11月。
李艷蕾:〈《三國演義》天命空間敘事〉,《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5年3月。
李勇:〈日本歷史小說家陳舜臣與《三國演義》的變奏〉,《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11年10月。
李劍崑:〈劉以鬯「故事新編」的創作特色及影響〉,《文學論衡》總第16期,2010年5月。
李慧筠:〈香港警察的關帝崇拜〉,《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五期,2003年3月。
李顯光:〈太平道與五斗米道考略〉,《宗教哲學》第三十三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李英虎:〈東漢五斗米道的形成與發展〉,《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9年5月。
沙培德〈「利於君,利於民」:晚清官員對立憲之議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2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何慧俐:〈貂蟬故事的流衍與文化意涵〉,《興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四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周蜀蓉:〈張魯北遷及五斗米道的發展與影響〉,《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總158期,2008年。
周步雲、蘇聯民:〈周大荒和他的《反三國志演義》〉,《祁陽文史資料(第五輯)》(湖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祁陽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年)。
周靖江口述、周明榮筆錄:〈回憶伯父周大荒先生〉,《長沙文史(第十七輯)》(湖南:長沙市政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員會編,2004年)。
易明皇:〈看「故事新編」如何「再新編」──從陶然筆下的「趙雲情結」說起〉,《文學評論》第25期,2013年4月15日。
林琳:〈淺析《三國演義》中孫尚香的形象〉,《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2期,2014年12月。
林盈翔:〈三國假讖緯立國、歲星分野運用比較研究〉,《雲漢學刊》第29期,2014年8月。new window
金觀滔、劉青峰:〈從「天下」、「萬國」到「世界」──晚清民族主義形成的中間環節〉,《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九十四期,2006年4月。
金觀濤:〈中國革命烏托邦的起源:論道德理想主義演變的邏輯〉,《亞洲研究》第30期,1999年4月。
范道濟:〈談《三國演義》的天人關係〉,《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3年。
柯慶明:〈苦難與敍事詩的兩型-論蔡琰「悲憤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外文學》第10卷第6期,1981年11月。new window
胡勝:〈同源而異質:試析《三國演義》的兩部續書〉,《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3年。
紀德君:〈論《三國志演義》與《通鑑》《通鑑綱目》之關係〉,《學術研究》第5期,2004年。
紀德君:〈百年來《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第四卷第六期,2005年6月。
高桂惠:〈畫蛇添足:續集、接續、重寫以及中國小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七期,2005年9月。
高玉海:〈《三國志後傳》君臣形象論》,《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0年。
馬自毅:〈進化論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與影響〉,《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5期,1987年。
馬悅然:〈從《大同書》看中西烏托邦的差異〉,《二十一世紀》第5期,1991年6月。
馬昌儀:〈文化英雄析論〉,《民間文學論壇》第1期,1987年。
馬艷、唐麗芳:〈香港作家的故事新編〉,《廣東社會學學報》第6期,2004年。
索紹武:〈白壁無瑕卻有瑕──論《三國演義》中的趙雲〉,《西北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84年。
徐聖心:〈楊貴妃在當代東亞──論文藝的形象塑造與生命解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0期,2011年7月。new window
徐慧:〈淺析《秘本三國志》中的女性形象〉,《讀與寫雜誌》第12卷第10期,2015年10月。
孫勇進:〈天命與人道──論毛批《三國》歷史意志與道德理性的衝突〉,《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8年。
夏曉紅:〈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
許錫強:〈蜀漢烏托邦──周大荒及其長篇小說《反三國演義》〉,《閱讀與寫作》第1期,2002年。
張日郡:〈血緣、歷史及虛構之間:論陳舜臣《小說鄭成功》之形象塑造與敘事策略〉,《台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2016年6月4-5日。
張日郡:〈論日本光榮(KOEI)公司《三國志》對「三國」故事的移植與運用〉,《庶民文化研究》第14期,2016年9月。
張漢良:〈傳記的幾個詮釋問題〉,《當代》第五十五期,1990年11月。
張偉雄:〈孤身走一回:當代香港電影的《三國》英雄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季刊》,2008年9月。
盛撰昌:〈「五虎將」是否官銜〉,《學術月刊》第12期,1998年。
陳文新、王同舟:〈《新石頭記》的文化藍圖與清末民初的文化轉型〉,《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總第20期,2012年。new window
陳葆真:〈從遼寧本《洛神賦圖》看圖像轉譯文本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3期,2007年9月。
陳佑慎:〈革命與暗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暴力的初步考察〉,《國史館館刊》第二十五期,2010年9月。new window
陳勇:〈董卓進京述論〉,《中國史研究》第4期,1995年。
陳玉芳:〈「迷信」觀念於清末民初之變遷〉,《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二期,2012年6月。new window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梅錚錚:〈試論《隆中對》的構想與客觀實際的矛盾〉,《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1999年2月。
梁濤:〈疑古、釋古與重寫思想史〉,《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八十七期,2005年2月。
梁滿倉:〈《隆中對》的成功與失望〉,《襄樊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
郭延禮:〈試論中國近代文學精神〉,《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3年。
郭正昭:〈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1895-1911)─近代科學思潮社會衝擊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1972年12月。
郭正昭:〈從演化論探析嚴復型危機感的意理結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年6月。new window
康韻梅:〈偏離史實的瑜亮情結──略談《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摹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6期,2008年4月。
黃進興:〈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古今論衡》第22期,2011年6月。
黃進興:〈研究儒教的反思〉,《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別冊》第8號,2012年2月。
黃興濤:〈清末民初新名詞新概念的「現代性」問題〉,《天津社會科學》第4期,2005年。
黃克武:〈何謂天演?嚴復「天演之學」的內涵與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85期,2014年9月。new window
湯哲聲:〈故事新編:中國現代小說的一種文體存在,兼論陸士諤《新水滸》、《新三國》、《新野叟曝言》〉,《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總第59期,2001年。
湯哲聲:〈《故事新編》與「故事新編體」小說〉,《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3期,2006年5月。
傅剛:〈曹植與甄妃的學術公案──《文選‧洛神賦》李善注辨析〉,《中國典籍與文化》第72期,2010年。
傅繼馥遺著:〈從類型化到性格化──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典型基本型態的比較和演變〉,《北方論叢》第3期,1984年。
華君:〈由「馬桶」說到中國局勢〉,《南星雜誌》第1卷第10期,1932年。
楊昌年:〈洛神賦史事〉,《歷史月刊》第197期,2004年6月。
葉慶炳:〈蔡琰悲憤詩兩首析論〉,《中外文學》第1卷第2期,1972年7月。new window
遁公:〈閒話〉,《現代評論》,1927年12月3日。
楚愛華:〈從貂蟬形象的塑造管窺羅貫中的儒家婦女觀〉,《開封大學學報》第十九卷第一期,2005年3月。
趙瑩:〈彼三國非此三國〉,《作家雜誌》第12期,2011年。
廖卓成:〈《傳記:虛構、事實與形式》述評〉,《書目季刊》第23卷第1期,1979年。
蔣英豪:〈晚清「天演」、「進化」二詞的消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
鄧瑩輝:〈從董卓形象的塑造看《三國演義》的評價系統〉,《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4年8月。
翦伯贊遺著:〈董卓之亂與三國鼎立局面之序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8年。
歐陽健:〈《三國》有餘韻,虛實相混成——《後三國石珠演義》考論〉,《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0年。
歐陽健〈陸士諤的奇想之一:三國的改革——《新三國》析評〉,《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89年。
蔡瑜:〈離亂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new window
蔡學海:〈建安年代的正統觀〉,《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4卷第1期,1985年8月。
慕容羽軍:〈關於歷史小說〉,《中國學生周報》第219期,1956年9月28日。
潘光哲:〈「殖民地」的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二期,2013年12月。new window
潘柏年、林曉筠:〈〈隆中對〉缺失評議〉,《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四期,2012年9月。new window
潘承玉:〈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三國演義》主題再探〉,《晉陽學刊》第1期,1994年。
劉興漢:〈試論中國小說史上的續書問題〉,《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3月。
劉昌元:〈論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批評與辯護〉,《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六十二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劉遠:〈論世紀之交的傳記文學〉,《文藝評論》第四期,1996年。
劉燕萍:〈神話、成長與復生──論也斯〈養龍人師門〉〉,《文學論衡》總第27期,2015年12月。
劉勇強:〈千年怨氣一朝伸──談《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文史知識》第1期,2006年1月。
劉孝嚴:〈《三國演義》的天命觀〉,《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95年。
蕭雄淋:〈諸葛孔明一書的出版爭議〉,《自立晚報》,1992年4月20日,十八版。
謝明勳:〈《聊齋誌異》「離魂」故事之承繼與新變:以「葉生」故事為中心〉,《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new window
韓曉、魏明:〈論「天人合一」對《三國演義》敘事系統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1 卷第3期,2004年5月。
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new window
譚真明:〈論古代小說中的「有詩為證」──兼評四大名著中的詩詞韻文〉,《齊魯學刊》第3期,2006年。
羅琅:〈戰後香港歷史小說掠影〉,《香港作家》第5期,2012年9月。

七、網路資源

國立臺灣文學館之「臺灣文學網」,網址為:http://tln.nmtl.gov.tw/ch/index.aspx。
中國「國家圖書館」,網址為:http://wenjin.nlc.gov.cn/2013/phb6.jsp。
「大紀元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b5/16/2/11/n4637715.htm。
「新華網」網站: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6-04/12/c_1118597871.htm。
「中國時報五十年全報影像資料庫」,網址為:http://140.112.115.26/ttsweb/index.htm。
「香港電影資料館」,網址為: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
「Amazon日本」,網址為:https://www.amazon.co.jp/
「《真‧三國無雙》要拍真人版電影!」,網址為:http://movies.ettoday.net/news/663473。
黃奕瀠:〈在台灣、日本和中國之間流轉,陳舜臣的身份和文學〉,網址為: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510-taiwan-Chen-Shun-Chen/。
黃奕瀠:〈陳舜臣、李登輝、謝雪紅……,以及他們定義的時代〉,網址為: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512-taiwan-Chen-Shun-Chen/。
陳思宇:〈都付笑談中: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與他筆下的東亞近代史(上)〉,網址為:https://guerrillalibratory.wordpress.com/2016/04/06/。
陳舜臣:〈給臺灣讀者的一封信〉,網址為:http://www.ylib.com/author/shunshin/history2.htm。
〈陳舜臣:生動的講史者〉,網址為:https://kknews.cc/zh-tw/culture/zq8ya3.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