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葛雷姆(Antony Gormley)雕塑作品的身體理念以〈土地〉(Field)、〈另一個地方〉(Another place)作品為例
書刊名:雕塑研究
作者:廖修慧
作者(外文):Liao, Hsiu-hui
出版日期:2013
卷期:9
頁次:頁195-233
主題關鍵詞:身體地點空間雕塑痕跡Antony GormleyBodyLocationSpaceSculptureTrace葛雷姆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
期刊論文
1.王受之(1999)。英國當代雕塑。藝術家,285,315-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宜君(20010400)。英國當代雕塑發展與「泰納獎」。現代美術,95,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燦興(20010400)。大不列顛的現代雕塑。現代美術,95,1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韓桂玲(2001)。吉爾.德勒茲身體創造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ead, Herbert、李長俊(1973)。現代雕塑史。臺北:大陸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ergson, Henri、肖聿(2011)。材料與記憶。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Robertson, Jean、McDaniel, Craig、匡驍(2011)。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 年代以後的視覺藝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ergson, Henri(2002)。Time and Free Will。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6.Gormley, Antony(2007)。Antony Gormley。Germany:steidMACK。  new window
7.Krauss, Rosalind E.、連德誠(1995)。前衛的原創性:擴展場域中的雕塑。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e Certeau, Michel、方琳琳、黃春柳(2009)。日常生活實踐: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Deleuze, Gilles、陳永國、尹晶(2010)。哲學的客體:德勒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ighmore, Ben、王志宏(2008)。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Erll, Astrid、馮亞琳、余傳玲(2012)。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erger, John、吳莉君(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Grout, Catherine、黃金菊(2009)。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