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陶淵明〈感士不遇賦〉的傳承與創新
書刊名:醒吾學報
作者:林美君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3
卷期:48
頁次:頁73-90
主題關鍵詞:陶淵明辭賦感士不遇閑情賦感士不遇賦Tao Yuan-mingRhyme-proseHsien Ching FuWho did Not Encounter Feeling F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
  • 點閱點閱:193
期刊論文
1.王良友(20040900)。陶淵明「閑情賦」「情」之探討。中國學術年刊,26,121-141+2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湘鳳(20040500)。析論陶淵明之「閑情賦」。吳鳳學報,12,65-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曉紅(2004)。論漢代辭賦中悲士不遇主題的成因。青海師專學報( 教育科學版),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池萬興(1995)。論魏晉南北朝「悲士不遇賦」。運城高專學報,1995(1),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馬積高、黄鈞(1988)。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6)。題文選。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昭明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袁行霈(1997)。陶淵明的《閑情賦》與辭賦中的愛情閑情主題。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000)。王瑤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65)。詩比興箋。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78)。王嘉傳。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國瓔(2006)。兩漢辭賦的發展。中國文學史新講上。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包景誠、郭維森(1997)。陶淵明集。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偉民(1975)。司馬遷研究。文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鄧安生(1995)。陶淵明初仕年歲考辨。陶淵明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008)。多重“對話”與“讀者”反應--陶淵明三首“以史爲體”的詠史詩探微。中國詮釋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熹(1991)。歸去來辭小序。楚辭集注。台北: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熙載(1985)。賦槪。藝槪。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袁行霈(1998)。東漢辭賦。中國文學史上。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004)。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大杰(1980)。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慎、王仲鏞(1987)。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陶潛、龔斌(2007)。陶淵明集校箋。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國瓔(2006)。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仲謀(1998)。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臺靜農(2004)。中國文學史。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趙翼(1977)。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廿二史札記。台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78)。賈誼傳。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