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蔣韻《櫟樹的囚徒》的死亡美學與家族女書
書刊名:興大人文學報
作者:陳怡安
作者(外文):Chen, Yi-a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51
頁次:頁175-205
主題關鍵詞:蔣韻櫟樹的囚徒死亡美學女性家族書寫Jiang-yunThe Prisoners of RoburThe aesthetics of deathFemale family writi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3
期刊論文
1.王春林(1997)。女性生命的詠嘆--評蔣韻長篇小說《櫟樹的囚徒》。小說評論,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豔蕊(200501)。死亡與故鄉--蔣韻作品中的現代性主題。當代作家評論,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歐麗娟(19991200)。唐詩裡的「失樂園」--追憶中的開元盛世。漢學研究,17(2),217-2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劍卿(201007)。以死亡與故鄉為表徵的蔣韻小說。玉溪師範學院學報,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岳引弟(2002)。死亡,也是一種美麗--解讀蔣韻長篇小說《櫟樹的囚徒》。山西廣播大學電視學報,2002(1)=29,57-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郭劍卿(200706)。蔣韻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天津師範大學,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梁美儀、張燦輝(200509)。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曹書文(201203)。中國當代家族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淑梅(201107)。聲音與姿態:中國女性小說敘事形式的轉變。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銘遠(1991)。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hite, Hayden、劉世安(199912)。序言。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臺北:麥田初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韻(2003)。櫟樹的囚徒。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lthusser, Louis Pierre、陳越(2003)。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慶華(2002)。死亡學。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石曉楓(200607)。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eide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1999)。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Kastenbaum, Robert、劉震鐘、鄧博仁(1996)。死亡心理學。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段德智、陳修齋(1994)。死亡哲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顏翔林(1998)。死亡美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Young, Iris Marion、何定照(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May, Rollo、彭仁郁(2001)。愛與意志。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佴榮本(1988)。笑與喜劇美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Herman, Judith L.、施宏達、陳文琪(2004)。從創傷到復原。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陸揚(1998)。中西死亡美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其南(199002)。「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