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客體關係理論的觀點看《鋼琴師》電影中的愛與關係
書刊名:輔導季刊
作者:翁逸馨
作者(外文):Weng, Yi-hsi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50:3
頁次:頁42-51
主題關鍵詞:客體關係理論電影鋼琴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
  • 點閱點閱:41
本文從客體關係理論的觀點出發,對於奧斯卡得獎電影─《鋼琴師》(Shine)劇中男主角─大衛在生命裡的重要關係進行評析。本文整理佛洛依德、克萊恩、肯柏格、柯赫、比昂以及客體關係理論四君子等人之所提,介紹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概念,包括「客體關係一詞」、「與客體間相互作用的內涵」、「在客體關係中的愛」以及「客體關係的修復」。接著以客體關係理論來看電影中的愛與關係,包括「大衛與父親關係的情感糾葛」、以及「第一位貴人─凱薩琳的關愛扶持」與「第二位貴人─吉莉安的相知扶持」。本文著重於以所介紹的客體關係理論概念,來試圖理解大衛與上述重要他人的關係所帶給大衛的影響,尤其是大衛在客體關係中對愛的渴求,片中多幕傳達出客體關係理論的核心概念─人最終目的是與另一人保持關係,而所需要與寄望的正是愛的關係。
期刊論文
1.樊雪梅(20101100)。英國精神分析獨立學派。諮商與輔導,299,26-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retherton, I.(1992)。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8(5),759-775。  new window
3.林玉華(20050300)。自戀狀態與負向移情:夢的分析個案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5,179-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lein, Melanie J.、呂煦宗、李淑珺、陳維峰、甄家明、龔卓軍(2009)。愛、罪疚與修復。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acobs, Michael、于而彥、廖世德(2003)。溫尼考特:客體關係理論代言人。臺北市:生命潛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ateman, Anthony、Holmes, Jeremy、林玉華、樊雪梅(2004)。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igismund Schlomo Freud、林克明(2004)。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市: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Ethel Spector Person、張秀玲等(2010)。論佛洛伊德的「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臺北市: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N. G. Hamilton、楊添圍、周仁宇(2013)。人我之間。臺北市: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iegel, Allen M.、葉宇記(2005)。漢斯.柯赫與自體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eborah Blum、鄭谷苑(2004)。愛在暴力公園。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reud, S.(1917)。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S. E. 14。London, England:Hogarth。  new window
10.Winnicott, D. W.(1995)。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London, England:KARNAC BOOKS。  new window
11.唐諾•溫尼考特、朱恩伶(2009)。遊戲與現實。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Clair, M. St.、Wigren, J.(2004)。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Grove, CA:Brooks:Cole。  new window
13.Gomez, Lavania、陳登義(2006)。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Klein, M.、呂煦宗、劉慧卿(2005)。嫉羨與感恩。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明雄、林秀慧、White, Marjorie Taggart、Weiner, Marcella Bakur(2002)。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egal, Julia、陳逸群(2001)。克萊恩:兒童精神分析之母。臺北市:生命潛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Rothbard, J. C.、Shaver, P. R.(1994)。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Attachment in Adults: 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New York:Guiford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