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不同媒介形態下學術期刊的共生與變革
書刊名:澳門理工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作者:杜敏
作者(外文):Du, Mi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7:3=55
頁次:頁111-120+205
主題關鍵詞:媒介形態口頭語言媒介文字語言媒介數字語言媒介學術期刊媒介融合Form of mediaSpoken language mediaWritten language mediaDigital language mediaAcademic journalMedia converg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付曉光、田維鋼(2012)。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來--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菜文森訪談。聲屏世界,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曦珍、楚雪、胡辰(2012)。傳播之"路"上的媒介技術進化與媒介形態演變。新聞與傳播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孟威(2001)。網络“虛擬世界”的符號意義。新聞傳播與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如鵬、顧宇(2009)。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報網融合探析。暨南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程美華(2011)。出版媒介的融合方式及其發展重慶:重慶社會科爭。重慶社會科學,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軍(2006)。媒介形態變遷與閱請行爲的嬗變--以印刷媒介與網络媒介爲例的考察。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托馬斯•鲍得溫、斯蒂文森•麥克沃依、查爾斯•斯坦菲爾德、官希明(2000)。大匯流:整合媒介、信息與傳播。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杰•菲德勒(2000)。媒介形態變化。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89)。西方學術思想論叢。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紹敏(2003)。傳播學概論。福建厦門:度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邵培仁(2000)。傳播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崔保國(1999)。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zitrom, D.、曹靜生、黃艾禾(1991)。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慶光(1999)。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13年中國傳媒發展報告,http://www.gov.cn, 2013/05/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301)。中國互聯網發展狀况统計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如何正確理性地看待媒介形態的變化,http://wenku.com/view//ccb8eff5102debd960588a2.html, 2013/08/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田珂、崔江紅、蔡正鵬(2012)。中國期刊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宇翔、熊澄宇(2012)。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南真理(2012)。日本媒體發展概况。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延平(2001)。互聯網:中21改革新動力。網络傳播與社會發展。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崔保國、侯坎霖(2012)。在融合中轉型的中國傳媒產業。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新華、李杰、王健(2011)。全球圈書出版產業發展報告。全球傳媒產業發展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斌、郭堯(2011)。日本傳媒產業報告。全球傳媒產業發展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龍耘、胡蓓蓓(2011)。韓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全球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