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異質文本的互文性:以〈木蘭詩〉及迪士尼動畫《木蘭》為核心的考察
書刊名:東華中文學報
作者:林淑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Shu-yun
出版日期:2012
卷期:5
頁次:頁1-27
主題關鍵詞:木蘭詩迪士尼動畫木蘭互文性文本互涉Mulan PoemDisney MulanIntertextu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
  • 點閱點閱:13
期刊論文
1.劉劍(200910)。從跨文化視野看迪士尼木蘭。南昌高專學報,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偉玲(2009)。黄皮白心的花木蘭一細讀迪士尼影片木蘭對中國木蘭詩的變異。安徽文學,5,119-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麗、李昱瑾(2008)。從動畫片看中美文化差異。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7,9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豔華(2008)。跨文化視角中的花木蘭。台州學院學報,30,58-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申順典(2005)。文本符號與意義的追尋ー對互文性理論的再解讀。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鲁科學版),6,97-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艾素萍(2011)。一曲個人英雄主義的讚歌與美國夢的實現一迪士尼影片木蘭的文化 解讀。世紀橋,21,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玉平(2006)。互文性新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1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玲玲(2006)。花木蘭:做自己的傳奇女子一文化解讀木蘭詩與迪士尼花木蘭。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134-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婉(2007)。穿比基尼的花木蘭ー從敘事學角度看迪士尼影片木蘭對中國木 蘭詩的改編。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7,6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云倩、李冀宏(2007)。互文理論観照下結構隱喻在文本中的運用。鄭州航空工業 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6,7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琳玉(2006)。他者化與政治鏡像一對迪士尼動畫片木蘭文化身份的省思。中國比較文學,2,117-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琳玉(2006)。從影片木蘭看迪士尼配方對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寫。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2,6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慧云(2006)。文學作品中女扮男裝人物形象管窺。昭通師範高等専科學校學報,28(6),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焦亞東(2006)。當代西方互文性理論的基本內涵及批評學意義。重慶社會科學,10,7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聶心蓉、謝真元(2002)。闡釋學視野的花木蘭與女性解放的維度。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56-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蘇珊(2008)。互文性在文學中的意義網絡及價値。中州學刊,3,221-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饒自斌(2008)。試析文學理論中的互文與互文性。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1,7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余君偉(20010100)。從樂府詩到迪士尼動畫--木蘭故事中的敘事、情慾和國族想像。中外文學,29(8)=344,38-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璦婷(20030500)。花木蘭故事、形象演化析論--以木蘭詩為中心考察。弘光學報,41,12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淑雲(20111200)。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樂府詩集》二首〈木蘭詩〉的互文性分析。北市大語文學報,7,39-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夏臘初(2005)。西方文論的互文與漢語修辭的互文。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107-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葛桐(2007)。互文性與文學理論建構(碩士論文)。山東大學,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大衛洛吉、李維拉(2006)。小説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西蒙波娃、歐陽子(1973)。第二性。臺北:晨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師燮友(2006)。中國歷代敘事詩。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適(1980)。白話文學史。臺北:莊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enette, Gérard、史忠義(2009)。熱奈特論文選--批評譯文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慎、段玉裁(1989)。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魏收、楊家駱(1990)。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浦安迪、樂黛云、張文定(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重規(1963)。樂府詩粹箋。人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茂倩(1981)。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Culler, Jonathan(1981)。The Pursuit of Signs: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朱熹(1989)。四書集註。學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葛曉音(1990)。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Kristeva, Julia(1982)。Word, Dialogue and Novel。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Oxford:Blackwell。  new window
2.熊賢關(1999)。花木蘭與黃崇嘏--徐渭的非女權主義女英雄。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板橋: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