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孫詒讓〈白虎通義考〉辨
書刊名:儒學研究論叢
作者:周德良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4
卷期:6
頁次:頁63-82
主題關鍵詞:孫詒讓白虎通義考白虎通漢代經學白虎觀會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東漢建初四年(79),章帝下詔太常、將,及至諸生、諸儒會於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此事跡史稱「白虎觀會議」;而白虎觀會議之卷帙文獻,則有:「白虎通」、「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以及「白虎議奏」、「白虎奏議」等諸多名稱。清代學者分析、比對白虎觀會議事跡與《白虎通》卷帙之關係時,動輒以「正名」方式,解決存在於事跡與卷帙間之若干問題;莊述祖〈白虎通義考〉是典型與濫觴,而孫詒讓〈白虎通義考〉,則是繼莊述祖之後,踵事增華,變本加厲之同名表代作。 孫詒讓〈白虎通義考〉發見二項重要證據:其一,是莊述祖考證蔡邕之時,即有百餘篇之「白虎議奏」,大於現行四十三篇《白虎通》,故兩者必不相同;其二,是《漢書.藝文志》收錄西漢石渠閣會議之文獻目錄,有「專論一經」與「雜議《五經》」之體例,白虎觀會議既有意師法石渠閣議,則會議資料亦應有如是成果。孫詒讓因此主張:東漢白虎觀會議之資料文獻《白虎通》,乃是「白虎議奏」中之「《五經》雜議」,其餘「專論一經」皆已亡佚。 本文以孫詒讓〈白虎通義考〉為研究對象,論述層次有三:首先略述孫詒讓研究《白虎通》之著作領域,其次分析與歸納孫詒讓考證成果與主張,最後商榷孫詒讓考證《白虎通》之有效性與合理性。
會議論文
1.夏長樸(2000)。論漢代學術會議與漢代學術發展的關係:以石渠閣會議的召開為例。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12月)。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堯臣、錢東垣(1965)。崇文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徵、長孫無忌(1976)。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更生(2010)。籀廎學記--孫詒讓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振宗(2005)。隋書經籍志考證。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慎、段玉裁(1989)。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芳圃。孫詒讓年譜。上海市: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詒讓(1974)。白虎通義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三輔黃圖。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邕。蔡中郎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戴聖、洪頤煖。石渠禮論。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章如愚(1971)。群書考索。臺北市: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紀昀(198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彭年(1989)。宋本廣韻。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龍宇純(1989)。韻鏡校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邕(1969)。蔡中郎文集。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脫脫(1988)。宋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振孫(1965)。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班固(1969)。白虎通。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歐陽修、宋祁(1976)。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趙希弁(1968)。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應麟、翁元圻、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2008)。困學紀聞。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杜佑、王文錦、王永興(1992)。通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昫(1976)。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莊述祖(1969)。白虎通義考。白虎通。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曄、李賢、司馬彪、楊家駱(1965)。後漢書。楚王英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