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為此而活:《新編講道法》對華人教會宣講的困境與突破之啟迪
書刊名:浸神學刊
作者:孫寶玲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3
頁次:頁61-67
主題關鍵詞:新編講道法華人教會宣講神學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6
華人教會的宣講傳統向來著重「領受」、「亮光」、「經驗」。自上世紀七○年代華人神學 /聖經學者放洋和回歸開始,華人教會宣講開始以歷史考據為經緯的「釋經講道」。七、八○年代,西方掀起「新宣講學」,藝術、傳播和詮釋元素,成為宣講理論和實踐的柱石。九○年代華人宣講學也因而突破領受、亮光和經驗的框架,逐漸呈現有所根據、可以評述、扎根於信仰群體而非個人領受的「學」。本文嘗試指出,雖然周聯華牧師的《講道法》寫於六○年代,後於八○年代增修為《新編講道法》,但卻呈現承繼華人宣講的傳統和西方學術的觀點,並不乏指向現代宣講學關注的議題,是今日華人教會和神學教育應重新閱讀和重視的經典。
圖書
1.陳興蘭(2013)。提升你的講道能力:從讀經、解經、查經到講道。香港:漢語聖經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保羅(2009)。釋經講道講章操練:沈保羅牧師精選講章三十二篇。香港:宣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寶玲(2004)。宣講之道:經文到講章之旅。香港:基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寶玲(2014)。宣講之道:經文到講章之旅。香港:基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寶玲(2007)。道可道:約翰福音中的宣講與神學。香港:天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幸枝(2011)。解經講道對華人教會傳道人事奉之影響。臺北:劉幸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寶玲(2002)。從聖經到宣講:學人與學道。香港:天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寶玲(2014)。聖經、詮釋、宣講:當代宣講學的理論與實踐。香港:天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雷建生(2010)。宣講的轉化生命功能:從利科文本理論中『遠離化』與『自得』的觀念入手。香港:雷建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慈倫(2011)。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臺北:校園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聯華(2003)。新編講道法。臺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ong, Thomas G.(1989)。Preaching and the Literary Forms of the Bible。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  new window
13.曾思瀚、古志薇(2012)。古今之宣講:講壇上之古典,聖經和當今的修辭。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耀鵬(2008)。非常道,非常講:從九種講道進路探討馬可福音的信息。香港:明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思瀚、吳瑩宜(2009)。講道實用手冊。香港:天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