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探析羅蘭‧巴特《明室》--以張照堂攝影作品為例
書刊名: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作者:黃慶宜薛姝瑀蔡詩凡
出版日期:2016
頁次:頁205-238
主題關鍵詞:張照堂羅蘭‧巴特攝影的本質知面刺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2
張照堂為台灣當代攝影大師,其創作路徑自六〇年代的疏離觀點至七〇年代後迄今將現實融入超現實的語境,此鮮明的創作手法為臺灣攝影史開闢了一條獨特的影像道路。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的《明室:攝影扎記》以自身情感為出發點觀看影像,並探討影像的本質,為攝影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法與文件分析法,分析羅蘭.巴特《明室》一書,依其中提出的「知面」與「刺點」為兩大分類方向,從中歸納出此二特性涵括之特徵,以張氏作品為例,自其生平及創作脈絡作一統合整理後,探討其獨特的視覺語彙。透過《明室》的論點建立觀看作品更有系統性與一致性的評析脈絡,達到提升閱讀影像的深度與可能性,讓觀者在面對作品時更能深入挖掘,回返自身,探究思考。
期刊論文
1.張照堂、藝術觀點編輯部(20120700)。從實驗到紀實--張照堂的七O年代自述。藝術觀點,51,5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雅倫(20140500)。一種觀察者的身形:張照堂攝影作品中「可見性之謎」之思索。現代美術學報,27,131-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本驥。逆旅中的困境--論張照堂攝影。雄獅美術,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威儀(2013)。張照堂專號:歲月.對談。攝影之聲,10,86-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淑萍(2003)。又見V-10--傳統攝影影像的復甦。今藝術,2003(9月號),146-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照堂(19820300)。影像逆旅(4)臉孔的本質與觀察。藝術家,82,128-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照堂(19820200)。影像逆旅(3)街頭攝影的啟示。藝術家,81,190-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照堂(19820100)。影像逆旅(2)若即若離的一瞥。藝術家,80,146-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照堂(19811200)。影像逆旅。藝術家,79,165-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照堂(20141001)。在與不在。藝術觀點,60,109-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照堂(19820400)。影像逆旅(5)飛行走態。藝術家,83,142-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照堂(19820500)。影像逆旅(6)偶然的美學。藝術家,84,158-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照堂(19820600)。影像逆旅(7)20釐米的思考方式。藝術家,85,196-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照堂(19820700)。影像逆旅(8)背影。藝術家,86,194-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照堂(19820800)。影像逆旅(9)沈默者。藝術家,87,210-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照堂(19820900)。影像逆旅(10)演藝者。藝術家,88,206-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照堂(19821000)。影像逆旅(11)意念者。藝術家,89,182-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照堂(19821100)。影像逆旅(12)失意者。藝術家,90,184-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照堂(19821200)。影像逆旅(13)久遠的追尋。藝術家,91,200-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蔣勳(1996)。驚寤--張照堂.1962.夏日。北伍影像雜誌,創刊號,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傅遠政(2007)。場景之外--張照堂攝影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平(2011)。攝影與情感:晚期羅蘭巴特的攝影現象學(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奕芳(2014)。人的形象--張照堂寫實攝影的實踐與超越(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erger, John、劉惠媛(2005)。影像的閱讀。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ontag, Susan、黃燦然(2010)。論攝影。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azin, André、崔君衍(1995)。電影是什麼?。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erger, John、Mohr, Jean、沈語冰(2007)。另一種講述的方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enjamin, Walter、陳永國(2001)。德國悲劇的起源。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忠維(2000)。揮手的姿勢:看.不見.張照堂。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arthes, Roland、劉俐(2011)。哀悼日記。台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erger, John、吳莉君(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arthes, Roland、江灝(2014)。符號帝國。臺北市: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照堂(1995)。臺灣攝影家群像:張照堂。臺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照堂(1991)。看見與告別--台灣攝影家九人意象展。臺北:躍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arthes, Roland、許綺玲(1997)。明室:攝影扎記。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永國(2014)。理論的逃逸:解構主義與人文精神。臺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照堂、余思穎(2013)。歲月/書寫。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照堂、余思穎(2013)。歲月/照堂。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arthes, Roland、劉森堯、林志明(201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Karsh, Yousuf(1967)。Karsh Portfolio。New York:Nelson。  new window
18.Jeffrey, Ian、曉征、筱果(2005)。攝影簡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汪民安(2006)。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Benjamin, Walter、許綺玲(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吉莉恩.蘿絲、王國強(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蔣勳(19660407)。驚寤--張照堂.1962.夏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華成(19680511)。無聊的張照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照堂(19970419)。現象.一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照堂(19660407)。一九六二.夏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墨林(19660405)。在光影中的歷史之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0130410)。《攝影之聲》--影像爆炸時代,觀眾卻消失了?,http://pnn.pts.org.tw/main/2013/04/10/《攝影之聲》-影像爆炸時代,觀眾卻消失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照堂(20150506)。新哆啦老師的又一天:歲月印樣,http://changchaotang.blogspot.tw/2010/05/1.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照堂(2003)。想望風景創作自述。又見V-10--視覺藝術群30。臺北:視覺藝術群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