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路上行人史--蘇花公路的前世今生
書刊名:止善
作者:王之相
作者(外文):Wang, Chih-shia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
頁次:頁175-209
主題關鍵詞:蘇花公路原住民後山北路臨海道路Suhua HighwayAborigineNorth road behind mountainsCoastal roa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陳家豪(2010)。蘇花公路的興建與東海自動車株式會社。臺灣學通訊,40,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昭雄(20011000)。新中橫之開闢及玉里玉山線之放棄闢建歷程。臺灣公路工程,28(4),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慶平(2000)。清代的宜蘭駐軍。「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宜蘭:宜蘭縣文化局出版。6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森丑之助、楊南郡(2000)。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永華(1994)。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叔璥(1999)。臺海使槎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南郡(1996)。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台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華民國道路協會(1966)。中華民國道路年鑑。臺北:道路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之春(1997)。清朝柔遠記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毛利之俊、葉冰婷(2003)。東臺灣展望。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文高明(2010)。北美鄒再發現。臺中:白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田哲益、全妙雲(2012)。呼嘯山林--南投縣布農族口傳文學集。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竹中信子、曾淑卿(2007)。日治臺灣生活史: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竹中信子、曾淑卿(2007)。日治臺灣生活史:明治篇(1895-1911)。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交通部(1997)。臺灣地區環島航運現況之探討。臺北:交通部統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沈葆楨(1996)。福建臺灣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瑞宗(2003)。蘇花道今昔。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姚瑩(1999)。東槎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夏獻綸(1997)。臺灣輿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永楨(2013)。清代臺灣後山的開發。新北:花木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志偉(2002)。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城邦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炫星(1991)。臺灣的古道。南投:臺灣省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彭明輝(1995)。歷史花蓮。花蓮:花蓮洞瀾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廷理(1997)。東瀛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1982)。北迴鐵路完工報告。臺北: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銘傳(1997)。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臺灣省公路局(1968)。公路局40年。南投:臺灣省公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援臺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995)。臺灣省交通建設史蹟。南投: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987)。臺灣省交通建設。南投: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錢大群(2001)。臺灣公路巴士之沿革。臺北:錢大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賴昱錡(2013)。日治時代東臺灣阿美族人勞動力釋出。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藤井志津枝(1997)。理蕃。臺北:文英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75)。《工程》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布羅岱爾、吳模信、唐家龍(1998)。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紀登斯、胡宗澤、趙力濤(2002)。民族國家與暴力。臺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歐勒、謝沁霓(2005)。中世紀的旅人。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Elias, Nobert(2000)。The Civilizing Process。Blackwell Publishing。  new window
36.Neruda, Pablo、Stavans, Ilan(2005)。The Poetry of Pablo Neruda,。New York:Farrar, Straus & Giroux。  new window
37.Simmel, Georg、Frisbt, D.、Featherstone, M.(1997)。Simmel on Culture-Selected Writtings。London:Sage Publication。  new window
38.石計生(2000)。宜蘭縣社會經濟發展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沈葆楨(2008)。沈文肅公牘。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鄭安溪(2000)。臺灣最後秘境:清代關門古道。臺北: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戴寶村(2001)。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Morgan, L. A.、Kunkel, S. R.(2007)。Aging, society, and the life course。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43.Weber, Max、Roth, Guenther、Wittich, Claus(1978)。Economy and Society。Berl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4.井出季和太、郭輝(2003)。日據下之臺政。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臺灣史。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郁永河(1996)。裨海紀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Taylor, Charles(1979)。Hegel and Modern Socie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8.Bauman, Zygmunt(1993)。Postmodern Ethics。Blackwell。  new window
49.丁紹儀(1996)。東瀛識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家菁(1996)。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羅大春(1972)。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程紹剛(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1624-1662。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伊凡諾幹(1997)。樟腦戰爭與'tayal [msbtunux]/[bng'ciq]初探。臺灣開發史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kocpol, Theda(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