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造反派情結」的緣起、延伸及影響
書刊名:思想
作者:郭建
出版日期:2016
卷期:32
頁次:頁57-92
主題關鍵詞:文革研究造反派情結文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
  • 點閱點閱:45
期刊論文
1.汪暉(2007)。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開放時代,2007(2),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Zhang, Xudong(1998)。Nationalism, Mass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Strategies in Post-Tiananmen China。Social Text,55,109-140。  new window
3.劉康(1995)。全球化「悖論」與現代性「歧途」。讀書,1995(7月號),98-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賁(2009)。群眾「人民文革」。記憶,2009(5)=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丁抒(2004)。文革中的「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三千萬人被鬥,五十萬人死亡。華夏文摘,4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倫佐(2009)。文革中造反與保守的根本區別。記憶,2009(5)=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益南(2009)。《青春無痕》韓文版序。記憶,2009(5)=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irlik, Arif(2003)。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3(2),241-270。  new window
9.Dirlik, Arif(19961000)。世界資本主義視野下的兩個文化革命。二十一世紀,37,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iu, Kang(1995)。The Problematics of Mao and Althusser: Alternative Modernit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Rethinking Marxism,8,1-25。  new window
11.劉康(19961000)。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的不同選擇。二十一世紀,37,140-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旭東(2011)。重歸總體性思考,重建中國認同。社會觀察,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崔之元(19960526)。發揮文革中的合理因素。亞洲週刊,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adart, Claude(19961000)。法國式毛主義的類別與興衰1966-1979。二十一世紀,37,2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國凱(2004)。「造反派」公案未了 '楊曦光' 你不能走。華夏文摘,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崔之元(19940800)。制度創新與第二次思想解放。二十一世紀,24,5-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徐友漁。「兩個文革」說:權力鬥爭還是社會衝突?。中國近代史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佐倫(200608)。「文革」造反派真相。香港:田園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益南(2006)。青春無痕:一個造反派工人的十年文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永毅(2013)。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義(1993)。歷史的一部分--永遠寄不出的十一封信。萬象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國凱(2006)。人民文革論。香港:博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永毅(2013)。中國大躍進一大饑荒資料庫( 1958-1962)。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友琴(2004)。文革受難者:關於迫害、監禁與殺戮的尋訪實錄。香港:開放雜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譚合成(2011)。血的神話--西元1967年湖南道縣文革大屠殺紀實。香港:天行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Jameson, Fredric(1988)。The Ideologies of Theory: Essays 1971-1986, Volume 2: The Syntax of Histor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10.鄭義(2004)。紀念自由的呼喚者楊小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Jameson, Fredric(1991)。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徐友漁(1999)。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蕭喜東。「兩個文革」,還是一個文革,http://www.cnd.org/HXWK/column/Opinion2/zk9604d-l.gb.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義(2006)。趁機造反--紀念文革爆發40周年,http://www.cnd.org/HXWK/author/ZHENGYil/zk0606f-5.gb.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四鴒(20160407)。「六四」後監獄裡創作出的《毛時代的愛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澤東(19580111)。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的講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益南(2004)。文革中地方基層政權的變動情況與歷史責任,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Ilection/Details.aspx?id=3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希哲(1980)。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王希哲論文集。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秦暉(2015)。「否定」並未徹底,「真相」仍待揭示:從文革中的清華與廣西談起。歷史拒絕遺忘--清華十年文革回憶反思集。香港:中國文化傳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暉(2009)。自主與開故的辯證法:關於60年來的中國經驗。21世紀經濟報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澤東(1951)。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