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越位.錯位.缺位 : 浪漫與理性--“文學”“政治”互位下的書寫體變革
書刊名:南國學術
作者:張寶明
作者(外文):Zhang, Baomi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1
頁次:頁122-139
主題關鍵詞:新青年派文學政治互位浪漫理性The New Youth SchoolLiteraturePoliticsInteractionRomanceR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朱希祖(1919)。白話文的價值。新青年,6(4),2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獨秀(1918)。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新青年,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寶明、張光芒(2003)。百年「五四」:是「文藝復興」還是「啟蒙運動」?─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性質的對話。社會科學論壇,2003(11),69-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適(1918)。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新青年,5(4),308-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適(1918)。論短篇小說。新青年,4(5),3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斯年(1918)。文學革新申義。新青年,4(1),62-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獨秀(19161101)。憲法與孔教。新青年,2(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作人(19190315)。日本的新村。新青年,6(3),266-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作人(19181215)。人的文學。新青年,5(6),575-5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大釗(1918)。庶民的勝利。新青年,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寶明、張光芒(2003)。中國啓蒙:歷史、現狀與未來‘新啓蒙’與‘後啓蒙’的對話。河南社會科學,2003(1),38-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獨秀(1916)。答胡適之。新青年,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適(19161001)。寄陳獨秀。新青年,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獨秀、曾毅(1917)。通信。新青年,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寶明(2005)。《新青年》與中國現代文學譜系的生成。文學評論,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玄同、陳獨秀(1917)。通信。新青年,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錢玄同(1918)。通信。新青年,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適、陳獨秀(1916)。通信。新青年,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俞平伯、胡適(1918)。通信。新青年,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適(1919)。我為什麽要做白話詩--《嘗試集》自序。新青年,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朱經農、任鴻雋、胡適、錢玄同(1918)。通信。新青年,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潘公展、錢玄同(1919)。通信。新青年,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俞平伯(1920)。做詩的一點經驗。新青年,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朱我農、胡適(1918)。通信。新青年,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錢玄同、查釗忠、周祜、彝銘氏、張耘(1919)。通信。新青年,6(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胡適、張耘(1919)。通信。新青年,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傅斯年(19190201)。怎樣做白話文。新潮,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錢玄同、劉半農(1918)。通信。新青年,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作人(1918)。讀武者小路君所作《—個青年的夢》。新青年,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獨秀(1919)。隨感錄.理想家那裹去了。每週評論,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半農(1917)。我之文學改良觀。新青年,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獨秀(1917)。文學革命論。新青年,2(6),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半農(19170501)。我之文學改良觀。新青年,3(3),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胡適(1917)。歷史的文學觀念論。新青年,3(3),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獨秀(1919)。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6(1),1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胡適(19170101)。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2(5),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傅斯年(1918)。再論戲劇改良。新青年,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獨秀(19200901)。談政治。新青年,8(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胡適(1918)。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2013)。胡適來往書信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寶林、林茂生(1988)。陳獨秀年譜:一八七九--一九四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水如(1987)。陳獨秀書信集。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魯迅(198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Taylor, Charles、程煉(2001)。現代性之隱憂。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傑.夏蒂埃、洪慶明(2015)。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穎頤、雷頤(1998)。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格特魯德.希梅爾法布、齊安儒(2011)。現代性之路:英法美啓蒙迎動之比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適(1993)。胡適口述自傅。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適(2009)。胡適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大釗(2013)。李大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汪原放(1983)。回憶亞東圖書館。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獨秀(19200524)。我的解決中國政治方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元濬(1917)。讀胡適先生《文學改良芻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魯迅(1981)。《自選集》自序。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適(1982)。陳獨秀與文學革命(1932年10月30日在北京大學的演講)。陳獨秀評論選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平原(1998)。[回眸〈新青年〉]序三。回眸〈新青年〉。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