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孔子詩論〉:「童 (同),而皆賢於其初者也」解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王誠御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3
頁次:頁1-19
主題關鍵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
  • 點閱點閱:1
本文首先逐步縮減問題範圍,排除「童」析形錯誤與方言之可能性;鎖定本簡之疑難為「釋義」範圍。次則「釋義」範圍中又可提出釋義邏輯、文例、文本內外證三項新證據: 一,以此簡上下文交互推求,簡文提及之七詩可釐定此句意義,反之此句意義亦須在七詩及簡文所理解的七詩中得到證明。於是駁「害」讀「蓋」,當讀「曷」, 補證〈孔子詩論〉確有「曷」文例;駁「童」訓「動」、「重」、「誦」、「童」、「終」,當讀為「相同」之「同」,且補證其古書異文例。而諸家釋義「童」字的基本共識是此字意義乃七詩所同有,故欲論七詩皆同,逕釋「相同」之「同」最必然「相同」;而「賢」當讀「勝」、「愈」、「多」。則本句亦當重新斷句為:「童(同),而皆賢於其初者也。」 二,則「害(曷)?曰:『童(同),而皆賢於其初者也』」即「改」、「時」、「智」、「歸」、「報」、「思」、「情」七字皆相同,在〈孔子詩論〉的認知中相同有「而皆賢於其初者也」之結構。亦即在〈孔子詩論〉的認知中〈關雎〉之「改」後章勝於前章 、〈樛木〉之「時」後章勝於前章(以下「智」、「歸」、「報」、「思」、「情」類推)。此說亦契合〈孔子詩論〉、馬王堆帛書〈五行〉之內外證。
期刊論文
1.廖名春(2002)。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中國哲學史,2002(1),9-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守奎(2002)。《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邦風》釋文訂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迪(2010)。上博藏《孔子詩論》第十簡「童而皆」的釋讀問題。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時(2004)。戰國楚竹書《子羔·孔子詩論》研究。考古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軍(2012)。上博簡《詩論》「童而皆賢于其初」中「童」字考。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建忠、賈芹(2003)。讀《上博簡·孔子詩論》札記。池州師專學報,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毓慶(2004)。楚竹書《孔子詩論》與孔門後學的詩學傾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4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盧盛江、魏靜(2006)。上博楚簡《詩論》獻疑。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董蓮池(200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解詁。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遲林華(2011)。〈孔子詩論〉集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在國(2010)。楚帛書詁林。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銳(2008)。簡帛釋證與學術思想研究論集。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寶三(2009)。東亞《詩經》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饒宗頤、沈建華(2005)。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季旭昇(2009)。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承源(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淵清、廖名春(2002)。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學勤、林慶彰(2007)。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桐生(2004)。〈孔子詩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信芳(2003)。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滕壬生(2008)。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俞志慧(2005)。君子儒與詩教--先秦儒家文學思想考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晁福林(2013)。上博簡〈詩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毛公、鄭玄、陸德明、孔穎達、阮元(1977)。毛詩注疏。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玄、賈公彥、阮元(1977)。儀禮注疏。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玄、孔穎達、阮元(1977)。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璞、郝懿行(1980)。爾雅郭注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慎、段玉裁(2009)。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于茀(2005)。金石簡帛詩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志平(2009)。簡帛拾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學勤(2004)。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鳳五(2016)。朋齋學術文集:戰國竹書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趙苑夙(2012)。上博楚簡〈孔子詩論〉文字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斯鵬(2011)。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懷信(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魏啟鵬(2005)。簡帛文獻《五行》箋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季旭昇(2010)。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馬瑞辰、陳金生、毛亨、鄭玄(1989)。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荊雨(2002)。由《論語》和《詩論》談孔子以德論詩。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裘錫圭(2015)。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裘錫圭學術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