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百戲探析--以張衡〈西京賦〉為討論中心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吳顥中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3
頁次:頁140-156
主題關鍵詞:西京賦張衡百戲雜技漢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
  • 點閱點閱:4
張衡〈西京賦〉一直是所有研究漢代百戲之學者不能不提到之史料,亦可以說是漢代所有文字資料中,敘述最為豐富且詳盡的。它將漢代帝王於平樂觀搬演角觝百戲之演出流程、搬演情形做了極為生動且詳細之描寫,從雜技、象人樂舞、幻術、戲劇到最後的馬戲,足見漢代角觝百戲之多元性與宮廷雜技發展之成熟。 筆者以西京賦為中心,率先從百戲養成的環境做一個探討。接著以〈西京賦〉之文本為中心談論漢代百戲之發展與環境的關聯。最後則是跟隨〈西京賦〉文本中對於百戲演出的描述,配合漢代畫像石以及其他史料,對於該場演出的表演環境、表演類型,以及演出內容的。編排設計做出一連串的介紹與分析。筆者期能經由環境背景、發展狀況、表演內容這一長串由外而內的探討,梳理出一幅漢代百戲風景。
圖書
1.劉峻驤(1998)。中國雜技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蔭柏(1993)。中國古代雜技。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統、李善(1955)。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77)。史記會注考證。臺北: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起鳳、傅騰龍(1989)。中國雜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歆、葛洪、向新陽、劉克任(1991)。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班固、顏師古(1974)。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欣欣(19980000)。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歐陽詢(1974)。藝文類聚。台北市:西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桓寬、張敦仁、王雲五(1980)。鹽鐵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國維(2005)。宋元戲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未央區地方志編委會(2004)。未央區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崔樂泉(2010)。中國古代百戲雜技發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