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元刊本重探元雜劇——以版本、體製、劇場三個面向為範疇
作者:汪詩珮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Shih-Pe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安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元雜劇元刊雜劇劇場藝術出版文化散曲Yuan zaju (The Yuan Northern Drama)Yuankan zaju sanshizong (Thirty zaju printed in the Yuan Dynastyprinting cultureChinese theatersanqu (independent so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9
本論文立意的基礎,是以「元刊雜劇三十種」為起點,重新審視元雜劇研究的根本概念。「緒論」從元雜劇研究中,三個基本問題的引發談起,主軸是釐清以《元曲選》研究元雜劇的不足,樹立以元刊本為研究對象的理論依據。
第一章「元刊雜劇版本意義的探討」,先對照同時代的小說版本,觸類旁通地解決元刊雜劇「刊刻地」的疑點。接下來再深入探究元刊雜劇版本的性質,為這三十本分類,進一步關照出版目的與發行市場等傳播現象,及其針對的讀者╱觀眾議題。
第二章「從元刊本再探元代雜劇體製及其意涵」,重新審視的內容包括:1.「結構」,即組成劇本之「一本四折」、「楔子」與「散場」的新解。2.「腳色」與「一人主唱」的重點、彈性與變形。3.「題目正名」的成因、現象與劇場意義。
第三章「元代雜劇的劇場及其藝術」,則放大視角,剖析元代整體劇壇的面貌,並佐以更多同時代文獻與史料,探求雜劇於其中的位置。內容包括:1.元刊本蘊含的「表演」線索及意義。2.「劇作家」的創作與「文本」的形成,整體性地考察寫作意圖與商業特色。3. 從「演出場合」與「觀眾」出發,檢視其時戲劇「傳播」與「接受」的文化現象。
「餘論」則精簡地提出元代雜劇對同時代「戲文」影響的觀察,以為論文主題之對照。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provide a rediscovery of the study of the Yuan Northern Drama through the subtle analysis of the Yuankan zaju sanshizhong (Thirty zaju printed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Introduction proposes three submerged problems from the study of Yuan zaju, of which most important is to correct the flaw of treating Yuanqu xuan editions of late-Ming period as the research texts of the Northern Drama. For a comparably historical truth, our study should rely mostly on the Yuan editions.
Chapter On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editions and printing culture, beginning with categorizing thirty plays by their editorial features, solving the puzzle of the printing location, and ending with deducing the probable readers and publishing purpose. Chapter Two reexamines the format of Yuan zaju by using these thirty Yuan editions as examples, including its textual structure, the characters the actors had played, and the End Titles. I found the format of Yuan zaju full of diversity and flexibility, not as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simplified and standardized style which actually was “unified” by the late-Ming literati. Chapter Three is not just a discussion of the theater art of Yuan zaju.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n actors’ performance, playwrights and their possible writing motives, theatrical occasions and the audience, I try to present the dynamic and continuous relations and influences of the above factors, which also show the way of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of the Yuan drama, learning more or less how the theater as a social context. The final brief conclusion also provides a short case study of Yuan xiwen, revealing the impact of Yuan zaju on the contemporary xiwen, which can develop as a potential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as a complementary 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
引用書目

一、 劇本、小說、詩詞曲(含彙編、今校本)
雜劇
《元刊雜劇三十種》,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
《大都新編關張雙赴西蜀夢全》,《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閨怨佳人拜月亭》,《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古杭新刊的本關大王單刀會》,《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詐妮子調風月》,《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好酒趙元遇上皇》,《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大都新編楚昭王踈者下船》,《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看錢奴買冤家債主》,《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的本泰華山陳摶高臥》,《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的本散家財天賜老生兒》,《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古杭新刊的本蔚遲恭三奪搠》,《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漢高皇濯足氣英布》,《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趙氏孤兒》,《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古杭新刊的本關目風月紫雲庭》,《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大都新編關目公孫汗衫記》,《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的本薛仁貴衣錦還鄉關目全》,《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張鼎智勘魔合羅》,《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古杭新刊關目的本李太白貶夜郎》,《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編岳孔目借鐵柺李還魂》,《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編關目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大都新刊關目的本東窗事犯》,《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古杭新刊關目霍光鬼諫》,《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死生交范張雞黍》,《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嚴子陵垂釣七里灘》,《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古杭新刊關目輔成王周公攝政》,《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全蕭何追韓信》,《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陳季卿悟道竹葉舟》,《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刊關目諸葛亮博望燒屯》,《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新編足本關目張千替殺妻》,《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古杭新刊小張屠焚兒救母》,《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台北:世界書局,1962)。
徐沁君,《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北京:中華書局,1980)。
寧希元,《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
《好酒趙元遇上皇》,《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諸葛亮博望燒屯》,《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相國寺公孫汗衫記》,《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張孔目智勘魔合羅》,《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收「古名家刊本」,《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醉思鄉王粲登樓》,《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收「古名家刊本」,《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西華山陳摶高臥》,《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收「古名家刊本」,《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西華山陳摶高臥》,《陽春奏》,《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西華山陳摶高臥》,《雜劇選》,《古本戲曲叢刊四集》。
劉東生著,金陵樂安積德堂刊行,《新編金童玉女嬌紅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余瀘東校,喬山堂劉龍田刻本,《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廂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

朱有燉,《新編洛陽風月牡丹僊》,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天香圃牡丹品》,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十美人慶賞牡丹園》,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群僊慶壽蟠桃會》,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瑤池會八僊慶壽》,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東華仙三度十長生》,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紫陽仙三度長椿壽》,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呂洞賓花月神仙會》,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南極星度脫海棠仙》,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四時花月賽嬌容》,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宣平巷劉金兒復落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張天師明斷辰鉤月》,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文殊菩薩降獅子》,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李亞先花酒曲江池》,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河嵩神靈芝慶壽》,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福祿壽仙官慶會》,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美姻緣風月桃源景》,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蘭紅葉從良煙花夢》,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新編關雲長義勇辭金》,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微捲。
楊家絡主編,《全明雜劇》第三、四冊(臺北:鼎文書局,1979)。
朱有燉,《劉盼春守志香囊怨》,《全明雜劇》第三冊影印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
臧懋循,《元曲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涵芬樓本,1998)。
王學奇主編,《元曲選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元曲選》。
《趙氏孤兒大報讐》,《元曲選》。
《陳季卿誤上竹葉舟》,《元曲選》。
《薛仁貴榮歸故里》,《元曲選》。
《漢高皇濁足氣英布》,《元曲選》。
《迷青瑣倩女離魂》,《元曲選》。
《臨江驛瀟湘夜雨》,《元曲選》。
《西華山陳摶高臥》,《元曲選》。
《楚昭王踈者下船》,《元曲選》。
《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元曲選》。
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漢鍾離度脫藍采和》,《元曲選外編》。
暖紅室(劉世珩)、夢鳳樓校訂凌濛初鑑定本,《暖紅室刻王關北西廂記》(台北:廣文書局,1982)。

戲文、傳奇、選輯、曲譜
《小孫屠等三種》,《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景印北京圖書館藏迻錄永樂大典本。
《宦門子弟錯立身》,《古本戲曲叢刊初集》。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90)。
臧懋循改訂,《玉茗堂四種傳奇˙還魂記》(轉引自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第二卷頁62引北圖善本部藏明刻本)。
徐朔方箋校,《牡丹亭》,《湯顯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臺北:學生書局,1984)。
《新刻京板青陽時調詞林一枝》,《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
《鼎鍥徽池雅調南北官腔樂府點板曲響大明春》,《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
《審音鑑古錄》,《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
徐慶卿輯,李玉更定,《一笠菴北詞廣正譜》,《續修四庫全書》17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小說
《新雕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古本小說集成》「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據文學古籍刊行社1945年影印本影印。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歷史通俗演義》(即「全相平話五種」)(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影印元刊本,1971)。
《全相武王伐紂平話》,《歷史通俗演義》。
《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歷史通俗演義》。
《全相秦併六國平話(秦始皇傳)》,《歷史通俗演義》。
《全相續前後書平話(呂后斬韓信)》,《歷史通俗演義》。
《新全相三國志平話》,《歷史通俗演義》。
《新編宣和遺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微捲。
《新編五代史平話》,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微捲。
「天理圖書館善本叢書•漢籍之部」之《三分事略•剪燈餘話•荔鏡記》(東京:八木書店,1980)。
《新編紅白蜘蛛小說(殘頁)》,《古本小說集成》「清平山堂話本、新編紅白蜘蛛小說」。
《新刊參采史鑑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唐書志傳通俗演義》(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校注》(台北:里仁書局版,1994)。

曲集
楊朝英輯,《樂府新編陽春白雪》,《續修四庫全書》1739冊影印元刻本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續修四庫全書》1739冊。
無名氏輯,《梨園按試樂府新聲》《續修四庫全書》1739冊。
《歷代散曲彙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樂府新編陽春白雪》,《歷代散曲彙編》。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歷代散曲彙編》。
隋樹森校訂,《新校九卷本陽春白雪》(北京:中華書局,1987)。
隋樹森校,《類聚名賢樂府羣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隋樹森輯,《全元散曲》(臺北:漢京文化翻印,1983)。

詩集、詞集
顧嗣立編,《元詩選初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版)。
----,《元詩選二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版)。
----,《元詩選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元詩選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錢熙彥編,《元詩集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02)。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94版)。

二、別集、筆記、史書(含今校本)
宋金元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翻印,1980)。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耐得翁,《都城紀勝》,(《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吳自牧,《夢粱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四部叢刊》(台北:藝文出版社,1975)。
元好問,《遺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9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遺山先生新樂府》,《叢書集成三編》63(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李治,《敬齊古今蘣》,《聚珍版叢書》,《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杜善夫著,孔繁信輯,《重輯杜善夫集》(濟南:濟南出版社,1994)。
楊弘道,《小亨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34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周密,《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張炎著,江昱疏證,《山中白雲詞》,《續修四庫全書》1723。
張野,《古山樂府》,《續修四庫全書》1723。
白樸,《天籟集》,《叢書集成三編》63。
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景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弘治刊本。
王惲,《秋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00、1201。
胡衹遹,《紫山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96。
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叢書集成續編》集部108(上海:上海書店,1994)。
趙孟頫,《松雪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96。
馬致遠著,傅麗英、馬�琝g校注,《馬致遠全集校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馬臻,《霞外詩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影印汲古閣本,1973)。
納新,《河朔訪古記》,《粵雅堂叢書》,《百部叢書集成》。
王結,《文忠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349。
長谷真逸,《農田餘話》,《寶顏堂秘笈》,《百部叢書集成》。
權衡著,任崇岳箋訂,《庚申外史箋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周德清,《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版)。
貫雲石著,胥惠民、張玉聲、楊鐮編,《貫雲石作品輯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校訂錄鬼簿三種》(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1)。
----,王國維校,《錄鬼簿》(《宋元戲曲考等八種》)。
----,馬廉校,《錄鬼簿新校注》(台北:世界書局翻印,1982)。
----,《錄鬼簿(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錄鬼簿》,《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2輯。
無名氏著,《錄鬼簿續編》,《校訂錄鬼簿三種》。
高安道著,胡忌箋注,「高安道〈淡行院〉散曲箋注」,《宋金雜劇考》「附錄:元代演劇史料」。
姚桐壽,《樂郊私語》,收入周光培編,《元代筆記小說》28(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楊維禎,《東維子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1。
---,樓卜瀍注,《鐵厓古樂府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據清乾隆刻本校刊,1971)。
張可久著,呂薇芬、楊鐮校注,《張可久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張昱,《可閒老人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2。
熊夢祥編,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顧瑛編,《玉山名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69。
---,《草堂雅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69。
夏庭芝著,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青樓集》,《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2輯。
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續修四庫全書》787。
方齡貴,《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明清
高啟,《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0冊。
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朱權,《太和正音譜》,《錄鬼簿(外四種)》。
--,《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3輯。
朱有燉,《元宮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4(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根據民國上海醫學書局影印明天啟崇禎間海虞毛氏汲古閣刻詩詞雜俎本)。
---,傅樂淑箋注,《元宮詞百章箋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天池道人,《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3輯。
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
高儒,《百川書志》,《百川書志•古今書刻》(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輯。
臧懋循,《負苞堂文選•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8。
劉若愚,《酌中志》,《長安客話•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毛奇齡,《西河詞話》卷35,《叢書集成續編》164。

三、今人專著(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么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編,《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小盾、楊棟編,《詞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北:河洛出版社翻印,1980)。
王秋桂主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學生書局,1985)。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觀堂別集》,《王國維遺書》4。
---,《宋元戲曲考》《王國維遺書》15。
---,《古劇腳色考》,《王國維遺書》16。
---,《宋元戲曲考等八種》(台南:僶勉出版社翻印,1975)。
---,《錄曲餘談》,《宋元戲曲考等八種》。
---,《兩浙古刊本考》,《閩蜀浙粵刻書叢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王德毅,《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
王鋼編,《關漢卿研究資料匯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任遵時,《明代劇作家周憲王研究》(臺北:自印,1995)。
吳梅著,王衛民校注,《吳梅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元劇研究》,《吳梅全集》。
吳敢等編,《古代戲曲論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春祥,《元雜劇論稿》(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李修生,《盧疏齋集輯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
---、李真渝、侯光復編,《元雜劇論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
---,《元雜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版)。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
李漢秋、袁有芬編,《關漢卿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new window
車文明,《20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中國神廟劇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周華斌、朱聯群主編,《中國劇場史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周維培,《論中原音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周貽白,《中國劇場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中國戲劇史》(北京:中華書局,1953)。
---,《中國戲劇史長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重印版)。
季國平,《元雜劇發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new window
姚品文,《寧王朱權》(西雅圖: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2002)。
洛地,《洛地文集•戲劇卷》卷一(西雅圖: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2001)。
--,《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
胡忌,《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主編,《戲史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主編,《戲史辨》第4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胡雪岡,《溫州南戲考述》(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臺北:麥田出版,2003)。
孫崇濤、徐扶明,《戲曲優伶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
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
---,《滄州集》(北京:中華書局,1965)。
---,《元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通俗小說書目•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台北:天一出版社翻印,1974)。
孫歌、陳燕谷、李逸津著,《國外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徐大軍,《話本與戲曲關係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4)。new window
徐子方,《關漢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new window
徐凌雲演述,管際安、陸兼之整理,《崑劇表演一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徐朔方,《徐朔方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柴澤俊,《柴澤俊古建築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長安出版社,1980)。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台北:洪葉文化版,1994)。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99)。
---,《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台北:里仁書局,2003)。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陳汝衡,《說書史話》(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陳紅彥,《元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陳堅、馬文大撰輯,《宋元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陸林,《元代戲劇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郭英德,《元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台北:國家圖書館,1996)。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五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
---,《元雜劇排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new window
馮沅君,《古劇說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
馮俊杰,《山西戲曲碑刻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2)。
---,《戲劇與考古》(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主編,《太行神廟及賽社演劇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0)。
黃天驥主編,《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黃竹三,《戲曲文物研究散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黃敬欽,《元劇評論》(新竹:楓城出版社,1979)。
黃鎮偉,《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溫州市文化局編,《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楊太康、曹占梅,《三晉戲曲文物考》(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6即將出版)。
楊鐮,《貫雲石評傳》(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等著,《元曲家薛昂夫》(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葉德鈞,《戲曲小說叢考》(台灣翻印,出版項不詳,1988)。
解玉峰,《北雜劇角色研究》(南京大學中文系2000年博士論文)。
寧宗一、陸林、田桂民編,《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趙景深,《元人雜劇鉤沈》(台北:世界書局翻印,1982。原書刊行於1956)。
---,《讀曲小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趙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趙義山,《元散曲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
---,《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劉念茲,《戲曲文物叢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鄭振鐸主編,《中國文學研究》,民國叢書第二編5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據商務印書館1927年版影印。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版)。
---,《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84)。
---,《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鄭騫,《景午叢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
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1996版)。
錢南揚,《漢上宦文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戲文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翻印,1982)。
靜宜文理學院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謝水順、李珽,《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韓儒林,《穹廬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1984)。new window
---,《元雜劇八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顏采容,《明清時期出版與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元劇斟疑》(北京:中華書局,1960)。
《民俗曲藝》107、108期「山西賽社專輯」(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7年5月)。

四、單篇論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丁明夷,〈山西中南部的宋元舞台〉,《文物》1972年第4期。
么書儀,〈《白樸年譜》補證〉,《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
---,〈《錄鬼簿》賈仲明吊詞三釋〉,《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
---,〈元代的書會才人〉,《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
---,〈關於《析津志》和關一齋小傳的作者問題〉,《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
尹明,〈元人雜劇中賓白是誰作的〉,《元雜劇論集》。
王旭川,〈關於宋元刊平話中的陰文〉,《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王季思,〈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序〉,寧希元《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
王昆吾,〈中國韻文的傳播方式及其體制變遷〉,《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王秋桂,〈「善本戲曲叢刊」出版說明(附提要)〉,《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樂府菁華》。
---,〈附錄:「四帝仁宗有道君」校後記〉,《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
王國維,〈元刊雜劇三十種敘錄〉,《觀堂別集》,《王國維遺書》。(《景午叢編》亦收)
---,〈宋槧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跋〉,《觀堂別集》,《王國維遺書》四。
王萬嶺,〈周倉何時隨關羽〉,《文學遺產》1999年第1期。
---,〈元刊雜劇「折」的起始與本義〉,《戲曲研究》第65輯。
王福利,〈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所收元達達曲名考〉,《語言科學》(徐州:徐州師範大學,2003年第2期)。
王澤慶,〈元代戲劇壁畫《風雪奇》〉,《中華戲曲》第五輯,1988.3。
白嵐玲,〈小說評點與晚明出版業〉,《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
朱恆夫,〈戲文《宦門子弟錯立身》產生於元代〉,《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
吳戈,〈書會才人與元雜劇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藝術研究》(杭州)第9輯。
吳晟,〈「書會」補說與「才人」辨正〉,《文獻》2000年第3期。
--,〈戲文、元雜劇情節長度差異及其成因〉,《戲劇藝術》2001年第1期。
吳國欽,〈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元雜劇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吳新雷,〈《審音鑑古錄》的道光本和咸豐本〉,《古代戲曲論壇》。
吳曉鈴,〈「才人考」辨〉,《國文月刊》民國36年8月。
宋耕,〈元雜劇改編與意識形態──兼談「宏觀文學史」的思考 〉,《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3年5月號,總第14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3037.htm)。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
李大珂,〈元刊雜劇的價值〉,《元雜劇論集》。
李季箴(李鋼),〈存本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與元代劇壇面貌〉《民俗曲藝》第139期,2003.3。new window
李昌淑,〈論作為劇本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春祥,〈《錄鬼簿》中的燕趙雜劇作家群〉,《元雜劇論稿》。
---,〈「古怪新奇」、「德業輝光」-評鍾嗣成《錄鬼簿》〉,《元雜劇論稿》。
---,〈鍾嗣成《錄鬼簿》劃分元雜劇為「兩期」說〉,《元雜劇論稿》。
---,〈鍾嗣成《錄鬼簿》對戲曲史的貢獻〉,《元雜劇論稿》。
李修生,〈白仁甫二三事〉,《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2期。
---,〈建國以來元雜劇研究之回顧〉,《元雜劇論集》。
---,〈白仁甫交遊考辨〉,《文學遺產》1995年第6期。
---,〈杜仁傑行實繫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專刊。
---,〈元代雜劇南移尋踪〉,《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李惠綿,〈從《荊釵記》《琵琶記》臺本析探《審音鑑古錄》的表演美學〉,《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李靜,〈20世紀下半葉的元雜劇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汪仲賢,《宣和遺事考證》,《中國文學研究》。
汪詩珮,〈「白蛇故事」戲曲在清乾隆前的演變〉,《華學》第六輯,2003.6。
---,〈再論《張協狀元》--兼及戲文的發展與主題〉,《民俗曲藝》第140期,2003.6。
肖東發,〈建陽餘氏刻書考略〉,《文獻》第21輯,1984.6;第22輯,1984.12。
---,〈明代小說家、刻書家餘象鬥〉,《明清小說論叢》第四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
車文明,〈也談「金元雜劇」〉,《戲曲研究》62輯,2003。
周妙中,〈關於元曲的三個問題〉,《文學遺產增刊》第2輯,1956。
周育德,〈竹馬說〉,《戲曲研究》第二輯,1980。
周郢,〈杜仁傑生平考略訂補〉,《文學遺產》2003年第1期。
周國雄,〈山西洪洞明應王殿戲曲壁畫新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周貽白,〈元代壁畫中的元劇演出形式〉,《文物》1959年第1期。
周維培,〈《錄鬼簿》成書考〉,《東南文化(南寧)》,1993第3期。
---,〈元明之際北曲曲目論略〉,《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林鶴宜,〈論元雜劇征戰情節中的「探報」〉,《文學與美學》第五集。
俞為民,〈明代南京書坊刊刻戲曲考述〉,《藝術百家》1997年第4期。
洛地,〈「一正眾外」「一角眾腳」--元雜劇非腳色制論〉,《戲劇藝術》1984年第3期。
--,〈「玉京書會」、「元貞書會」疑辨〉,《戲劇藝術》1987年第2期。
--,〈《太和正音譜》著作年代疑〉,《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韞玉」試證〉,(《洛地文集•戲劇卷》卷一)。
--,〈詞語十二--《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補注〉,《洛地文集˙戲劇卷》卷一。
--,〈戲曲辨義〉,《洛地文集•戲劇卷》卷一。
--,〈關目為本、曲為本,掌記為本、正為本--元刊本中的”咱””了”及其所謂”本”〉,《洛地文集•戲劇卷》卷一。
--,〈《錄鬼簿》的分組、排列及元曲作家的「分期」〉,《戲劇藝術》2004年第3期。
紀德君,〈「按鑒」與歷史演義小說文體之生成〉,《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
胡世厚,〈20世紀的白樸研究〉,《東南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胡仲實,〈「題目正名」考〉,《戲曲研究》第4輯,1981.4。
胡忌〈談雜劇的收場--讀「也是園古今雜劇考」札記〉,《文學遺產增刊》第一輯。
胡曉真,〈女性的小說出版事業--由彈詞編訂家侯芝談起〉,《才女徹夜未眠》。new window
范長華,〈王伯成《貶夜郎》雜劇析探〉,「李白與三峽」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時間:1997.10.19—10.21。會議地點:四川省萬縣市)論文宣讀。
孫楷第,〈元曲新考〉,《滄州集》。
徐扶明,〈臧懋循與《元曲選》〉,《元雜劇論集》。
徐朔方,〈臧懋循和他的《元曲選》〉,《徐朔方集》。
---,〈金元雜劇的再認識〉,《徐朔方集》。
---,〈論書會才人--關於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的編著寫定者的身份〉,《浙江學刊》1999年第4期。
---,〈評《錄鬼簿》的得與失〉,《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
柴澤俊、朱希元,〈廣勝寺水神廟壁畫初探〉,《文物》1981年第5期。
柴澤俊,〈平陽地區元代戲臺〉,《戲曲研究》第11輯。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10卷3期,1999。new window
康保成,〈「瓦舍」「勾欄」新解〉,《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
---,〈戲曲術語「科」、「介」與北劇、南戲之儀式淵源〉,《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
張之中、竇楷,〈元雜劇演出的實例--運城西里庄元墓壁畫《風雪奇》考釋〉《中華戲曲》第五輯,1988.3。
張政烺,〈講史與詠史詩〉,《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1948。new window
張筱梅,〈20世紀元雜劇研究的成就與不足〉,《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張影,〈「鮑老」「孛老」辨釋〉,《藝術百家》2004年第3期。
梁會錫,〈《張協狀元》寫定於元代中期以後〉,《藝術百家》2000年第1期。
---,〈論雜劇作家史九敬先與南戲作家史九敬先〉,《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梅祖麟,〈從語言史看幾本元雜劇賓白的寫作時間〉,《語言學論叢》第13輯,1984。
許子漢,〈戲曲「關目」意涵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7。
郭亮,〈戲曲導演藝術的歷史畫卷-《審音鑑古錄》〉,《藝術研究》第一期,1985。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陳高華,〈《老乞大》與《樸通事》〉,《文史知識》2004年第2期。
陳凱莘,〈紙上氍毹-《審音鑑古錄》作為閱讀文本的美學意義〉(中央大學「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宣讀,2005.4)。
陸林,〈「鄭」是鄭廷玉說難以成立--兼議鄭光祖生年〉,《元代戲劇學研究》。
--,〈夏氏生平及《青樓集》寫作時間考〉,《元代戲劇學研究》。
曾永義,《太和正音譜》的作者問題〉,《說戲曲》。
---,〈元雜劇分折的問題〉,《說戲曲》。
---,〈中國古典戲劇腳色概說〉,《說俗文學》。
---,〈元人雜劇的搬演〉,《說俗文學》。
---,〈前賢「腳色論」述評〉,《說俗文學》。
---,〈元明雜劇的比較〉,《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有關元雜劇的三個問題〉,《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元雜劇體製規律的淵源與形成〉,《參軍戲與元雜劇》。
---,〈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詩歌與戲曲》。
隋樹森,〈北曲小令與詞的分野〉,《詞曲研究》轉載。
雲峰,〈元代傑出的蒙古族詩人薩都剌〉,《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995年第3-4期。
馮沅君,〈古劇四考〉,《古劇說彙》。
---,〈古劇四考跋〉,《古劇說彙》。
---,〈孤本元明雜劇鈔本題記〉,《古劇說彙》。
---,〈金院本補說〉,《古劇說彙》。
---,〈元曲家雜考三則〉,《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
黃天驥,〈元劇的「雜」及其審美特徵〉,《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
黃永年,〈記元刻《新編紅白蜘蛛小說》殘頁〉,《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1期。
黃竹三,〈談隊戲〉,《戲曲文物研究散論》。new window
楊起予,〈建本論略〉,《文獻》1991年第2期。
葉德鈞,〈元代曲家同姓名考〉,《戲曲小說叢考》。
---,〈白樸年譜〉,《戲曲小說叢考》。
葉慶炳,〈論元劇一人獨唱及主唱腳色與劇中人的關係〉,《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解玉峰,〈《青樓集》「花旦」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1期。
---,〈南戲本不必有「套」,北劇原不必分「折」〉,《中華戲曲》第25輯。
---,〈談南圖館藏李開先《改定元賢傳奇》〉,《文獻》2001第2期。
---,〈二十世紀元曲研究雛議〉,《戲史辨》。
---,〈元曲雜劇「題目正名」推考〉,《民俗曲藝》140期,2003.6。
---,〈獻疑於另類的中國戲劇史--讀田仲一成《中國戲劇史》〉,《戲史辨》第4輯。
賈二強,〈明成化本說唱詞話刊於北京說獻疑〉,《古今論衡》第四期,2000.6。
寧希元,〈《五代史平話》為金人所作考〉,《文獻》1989年第1期。
---,〈薛昂夫行年考略〉,《元曲家薛昂夫》轉載。
---,〈鄧玉賓名號、著述小考〉,《詞曲研究》轉載。
廖奔,〈中州出土北宋戲曲文物論考〉,《戲曲研究》第18輯。
--,〈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時代考辨〉,《中州學刊》1983年第4期。
--,〈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源出北雜劇推考〉,《文學遺產》1987年第2期。
趙建坤,〈探子何以唱主角-推論元雜劇形態與講唱文學的關係〉,《中山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論元雜劇「探子主唱」模式的表演本質〉,《藝術百家》2003年第1期。
趙景深,〈元劇結構的成因〉,《讀曲小記》。
劉念茲,〈元雜劇演出形式的幾點初步看法--明應王殿元代戲劇壁畫調查札記〉,《戲曲研究》(季刊)1957年第2期。
---,〈從建國後發現的一些文物看金元雜劇在平陽地區的發展〉,《文物》1973年第3期。
劉知漸,〈讀《單刀會》札記〉(《元雜劇論集》)。
樓含松,〈講史平話的體製與款式〉,《浙江大學學報》第34卷第5期,2004.9。
歐陽光,〈詩社與書會--元代兩類知識份子群體及其價值取向的分野〉,《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書會」別解〉,《文史》2003年第2期。
蔡美彪,〈杜仁傑生平考略〉,《文學遺產》2002年第1期。
衛聚賢,〈元代演戲的舞台〉,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出版《文學月刊》1931.12.15。
鄭振鐸,〈論元刊全相平話五種〉,《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
---,〈論北劇的楔子〉,《中國文學研究》,轉引自《鄭振鐸全集》第四卷。
---,〈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鄭振鐸說俗文學》。
鄭騫,〈元人雜劇的逸文及異文〉,《景午叢編》。
--,〈元明鈔刻本元人雜劇九種提要〉,《景午叢編》。
--,〈元雜劇的結構〉,《景午叢編》。
--,〈白仁甫交游生卒考〉,《景午叢編》。
--,〈白仁甫年譜〉,《景午叢編》。
--,〈從元曲選說到元刊雜劇三十種〉,《景午叢編》。
--,〈臧懋循改訂元雜劇平議〉,《景午叢編》
--,〈論元雜劇散場〉,《景午叢編》。
--,〈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異本比較〉,《景午叢編》。
--,〈鈔本王粲登樓跋〉,《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
--,〈元雜劇研究譯本序〉,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鄭譯本。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new window
---,〈元代幾個漢軍世家的仕宦與婚姻〉,《蒙元史新研》。
錢南揚,〈宋金元戲劇搬演考〉,《漢上宦文存》。
韓儒林,〈元代詐馬宴新探〉,《穹廬集》。
顏天佑,〈試論賈仲明的八十首【凌波仙】挽曲〉,《元雜劇八論》。

五、西文專著、論文(按作者英文字母排列)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Orland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1988, sixth edition).
Chan, Sau Y. Improvisation in a Ritual Context: The Music of Cantonese Oper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Chia, Lucille.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Crump, J. I. Chinese Theater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0 edition).
Dudbridge, Glen. The His-yu Ch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Forster, E.M. Aspects of the Novel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4).
Golden, Leon, trans. Aristotle’s Poetics: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Tallahassee: 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 1981).
Hanan, Patrick. “The Early Chinese Short Story: A Critical Theory in Outlin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7 (1967).
------. The Chinese Short 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Hegel, Robert E. “Distinguishing Levels of Audiences For Ming-Ch’ing Vernacular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in David Johnson etc.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dema, Wilt L., and Stephen H. West. ChineseTtheater 1100-1450: A Source Book (Wiesbaden: Steiner, 1982).
Idema, W. L. “Some Remarks and Speculations Concerning P’ing-Hua”, T’oung Pao, Vol. LX, I-3 (1974).
-----. “Shu-hui and Kamers Van Rhetoriken”, Tamkang Review, Vol XV, No. 1-4 (1984-1985).
-----. The Dramatic Oeuvre of Chu Yu-Tun (1379-1439) (Leiden: E. J. Brill, 1985).
-----. ”The Orphan of Zhao: Self-sacrifice, Tragic Choice and Revenge and the Confucianization of Mongol Drama at the Ming Court”, Cina (Rome) 21(1988).
-----. “The Remaking of An Unfilial Hero: Some Notes on the Earliest Dramatic Adaptations of The Story of Hsueh Jen-kuei”, in Poorter, Erika de, ed. As The Twig Is Bent: Essays in Honour of Frits Vos (Amsterdam: J. C. Gieben, 1990).
-----. ”Emulation through Readaptation in Yuan and Early Ming”, Asia Major 3rd series, 3, pt.1 (1990).
-----. ”The Founding of the Han Dynasty in Early Drama: The Autocratic Suppression of Popular Debunking”, in Idema eds, Thought And Law in Qin and Han China: Studies Dedicated to Anthony Hulsewe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ieth Birthday (Leiden: E. J. Brill, 1990).
-----. “Some Aspects of Pai-yüeh-t’ing: Script and Performance”,《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文學院,1994)。
-----. ”Why You Never Have Read a Yuan Drama: The Transformation of Zaju at the Ming Court”, Studi in Onore Di Lionello Lanciotti, Volume I (1996).
-----. “The Pilgrimage to Taishan in the Dramatic Literature of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CLEAR 19 (Dec 1997).
-----. ”Banished to Yelang: Li Taibai Putting on a Performance”,《民俗曲藝》145期,2004.9。
Jing, Anning. The Water God’s Temple of the Guangsheng Monastery (Leiden: Brill, 2002).
Johnson, David etc.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aipei: SMC publishing edition, 1987).
Ko, Dorothy. “In the Floating World: Women and Commercial Publishing”,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Liu, Ts’un-jen, “Chapter IV: The Publishing Trade in the Ming Dynasty”, in Buddhist and Taoist Influence on Chinese Novels V.1: The Authorship of the Feng Shen Yen I (Wiesbaden: Kommissionserlag OTTO Harrassowitz, 1962).
Shih, Chung-Wen.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Drama: YüanTsa-chü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Sieber, Patricia. Theaters of Desire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Tan, Tian Yuan. “Prohibition of Jiatou Zaju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ortrayal of the Emperor on Stage”, Ming Studies, vol.49 (2005).
Wang, Richard G. .”The Publishing of the Ming Novellas and the Print Culture”, Monumenta Serica 48 (2000).
Wei, Shang. “’Jin Ping Mei’ and Late Ming Print Culture”, Judith T. Zeitlin & Lydia H. Liu with Ellen Widmer, eds.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West, Stephen H. ”A Study in Appropriation: Zang Maoxun’s Injustice to Dou 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1.2 (1991).
West, Stephen H. ”Text and Ideology: Ming Editors and Northern Drama”,《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Yung, Bell. Cantonese Opera: Performance as Creative Proc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六、日文專著、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大木康,〈關於明末白話小說之作者與讀者-據磯部彰氏之論〉,《明代史研究》1984年12期。
---,《明末江南出版文化之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50卷特輯號1,1991。
田中謙二博士頌壽記念論集刊行會,《田中謙二博士頌壽記念中國古典戲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平成三年)。
小松謙,《中國古典演劇研究》(東京:汲古書院,平成13年)。
---,〈元刊本考-祭祀的演目を中心に-〉,《中國古典演劇研究》)。
---,〈元雜劇內府本系諸本考〉,《田中謙二博士頌壽記念中國古典戲曲論集》。
日下翠,《中國戲曲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
---,〈元刊本の「散場」〉,《中國戲曲小說の研究》。
---,〈元雜劇《看錢奴》の演變〉,《中國戲曲小說の研究》。
---,〈楔子考〉,《中國戲曲小說の研究》。
赤松紀彥,〈《元曲選》的意圖〉,《田中謙二博士頌壽記念中國古典戲曲論集》。
----,〈《改定元賢傳奇》小考--《陳摶高臥》與《青衫淚》〉,宣讀於「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國際研討會,南京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合辦,2005.7。
赤松紀彥、井上泰山、金文京、小松謙、佐藤晴彥、高橋繁樹、高橋文治、竹內誠、土屋育子、松浦恆雄,《元刊雜劇の研究(一)「尉遲恭三奪槊」全訳校注》(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人文˙社會」第56號,平成16年12月)。
岩城秀夫,〈元刊古今雜劇三十種の流傳〉,《中國文學報》14,1961.4。
金文京,〈「元刊雜劇三十種」序說〉,《未名》第3號,1983.1
---,〈「元刊雜劇三十種」序說補正〉,《未名》第4號,1983.10。
---,〈從「一人獨唱」談到元雜劇的戲劇特質〉,《田中謙二博士頌壽記念中國古典戲曲論集》。
長澤規矩也,〈現存明代小說書刊行者表初稿〉,《長澤規矩也著作集》第五卷(東京:汲古書院,1985)。
磯部彰,〈關於明末《西遊記》的主體受容層研究〉,《集刊東洋學》44,1980。

七、翻譯著作、論文(按作者漢名筆畫排列)
田仲一成著,錢杭等譯,《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雲貴彬、于允譯,《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雲貴彬、王文勛譯,《明清的戲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伊維德著,宋耕譯,〈我們讀到的是「元」雜劇嗎--雜劇在明代宮廷的嬗變〉,《文藝研究》2001年第3期。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6)。
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台灣:長安出版社翻印,1981)。
侯思孟(Donald Holzman)著,楊玉君譯,〈中世紀早期的寒食節〉,《民俗曲藝》100期,1996.3。new window
柯潤璞著,魏淑珠譯,《元雜劇的戲場藝術》(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增田涉著,前田一惠譯,〈論「話本」一詞的定義〉,《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上冊。
澤田瑞穗著,前田一惠譯,〈「四帝仁宗有道君」-論明朝說唱詞話的開場套語〉,《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
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著,王秋桂、蘇友貞譯,〈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中國文學論著譯叢》。new window

八、古代域外漢語編著
《老乞大諺解˙樸通事諺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金文京等註釋,《老乞大》(東京:平凡社,200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