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華語名量詞的研究:句法表現、語意內涵與去範疇化
書刊名:華文世界
作者:張淑敏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21
頁次:頁18-26
主題關鍵詞:名量詞句法表現語意內涵認知語言學去範疇化動因機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
本文擬從句法和語意兩方面著手,對華語名量詞提出以下兩方面的討論:(1)「句法表現」:探討現代華語名量詞的出現分布、連用限制與句法功能。(2)「語意內涵與去範疇化」:以認知語言學的語意概念為基礎,探討華語名量詞去範疇化的特徵及動因。關於去範疇化特徵,本文旨在說明:名量詞在去範疇化之後,在句法分布與功能上所展現的特色,及其在語意內涵上是如何喪失、轉指或抽象泛化。而關於去範疇化的動因,本文則總結出三種肇因機制:轉喻、隱喻與意象圖示轉換
期刊論文
1.Hopper, Paul J.、Thompson, Sandra A.(1984)。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Language,60(4),703-752。  new window
2.甘莉(2014)。量詞的去範疇化特徵及其動因機制研究。武漢大學學報,20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湘雲(2007)。閩南話和客家話的“量詞”--語比較。玄奘人文學報,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邵敬敏(1993)。量詞的語意分析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中國語文,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邵敬敏(1996)。動量詞的語意分析及其與動詞的選擇關係。中國語文,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習哲覓(2010)。漢語臨時量詞內部特徵探析。語文學刊,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勇、彭小川(2015)。漢語量詞範疇“去範疇化”現象考探。漢語學習,2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正光(2005)。語言去範疇化的工作機制。外語研究,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順、劉雪芹(2010)。漢語名詞和量詞組合的認知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蔣穎(2006)。漢藏語系名量詞研究(博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昭亮(2010)。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清香(2006)。形式量詞及量詞式短語的語法和語意分析(碩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勇(2011)。漢語數量範疇及其去範疇化研究(博士論文)。暨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沈家煊(2006)。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aker, Mark C.(1987)。Incorporatio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王力(1958)。漢語史稿。北京:漢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元任(1965)。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Univerity of California。  new window
6.何傑(2008)。現代漢語量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沈家煊(2004)。現代漢語語法的功能、語用、認知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用量詞手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正光(2004)。語言去範疇化--語言範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外國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黎錦熙、劉世儒(1978)。論現代漢語中的量詞。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叔湘、李臨定(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湯廷池(1992)。漢語語法的「併入現象」。漢語詞法句法三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