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共產黨員」︰個人情感中的政治符號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豐簫
作者(外文):Feng, Xiao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69
頁次:頁95-105
主題關鍵詞:共產黨員個人情感政治符號中國共產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李志毓(2018)。情感史視野與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史研究。史學月刊,2018(4),14-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英(20121000)。大公無私:新中國革命改造中的愛情與家庭。二十一世紀,133,4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iu, Yu(2010)。Maoist Discourse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Emotions in Revolutionary China。Modern China,36(3),329-362。  new window
4.裴宜理(2001)。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中國學術,2001(4),97-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仕政(2003)。典型:一個政治社會學的研究。學海,2003(3),124-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宏聲(2013)。革命電影的愛情與政治。電影評介,2013(Z2),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蘊西(2003)。合法性與「孫中山」政治象徵符號的建構。江海學刊,2006(2),170-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村田忠禧(2002)。從《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中共黨史研究,2002(3),7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杭蘇紅(2016)。「觀念解放」還是「情感解放」?--民初湖南新女性「離家」的實踐困境。婦女研究論叢,2016(1),65-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曉翔(2008)。「金陵根本重地」--明末政治語境中的風水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3),2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宇(2008)。中國革命中的情感動員--以1946~1948年北方土改中的「訴苦」與「翻身」為中心(碩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志軍(2005)。1949~1966:「比學趕幫超」運動研究(碩士論文)。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戴錦華(2007)。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海燕(2007)。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Zhang, Letian、Yan, Yunxiang(2018)。Personal Letters between Lu Qingsheng and Jiang Zhenyuan, 1961-1986。Bri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4.Hershatter, Gail(2007)。Women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賈格爾、王昌濱(1997)。婦女解放的政治哲學。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