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是「義理」?還是「哲學」?--以現代新儒家馬一浮與熊十力學術思想為進路的討論
書刊名:宗教哲學
作者:李智平
作者(外文):Li, Zhi-pi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87
頁次:頁1-31
主題關鍵詞:馬一浮熊十力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六經經傳六藝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5
本文以第一代現代新儒家的馬一浮、熊十力為研究對象,而欲分辨二人如何定義「中國哲學史」的內涵,並觀察這門學科成立初期的不同面貌,及其對第二代現代新儒家所產生的影響。事實上,兩人學術思想立基點本不相同。馬一浮吸收了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史觀,提出「六藝論」,進而創發「義理式的學術史觀」,認為中國義理不等於中國哲學。熊十力本無學術史根柢,其學術思想在哲學,以「經學何謂非哲學」將「六經」作為中國哲學史的根源。因此,從兩人觀點來看,「六藝」不等於「六經」,「義理」也不等於「哲學」。若從「中國哲學史學史」視域觀之,近代中國受西方知識傳播與轉型影響,傳統思想、文化、科技……等等,紛紛轉型為現代學科。所以,學科成立初期的「中國哲學史」也在不同哲學史家的摸索下,呈現出各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熱鬧氣氛,馬一浮、熊十力這對學友亦躬逢其盛。本文也將透過兩人對「中國哲學史」之界定,還原一條從傳統中國義理學過渡到現代中國哲學的研究進路。
期刊論文
1.王智勇(2002)。說子部。圖書館學刊,2002(增刊),125-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春華(2011)。由「思想流派」之雜到「龐雜」之雜--論中國古代書目子部雜家著錄內容之演變。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6),3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智平(2015)。「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馬一浮的「義理學」:在傳統與轉型之間--一個學術史的分析(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齊勇(1993)。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熊十力(2001)。原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熊十力(2001)。論六經。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熊十力(2001)。中國哲學與西洋科學--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附設哲學研究部特輯。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方鹿(2011)。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馮友蘭(1996)。中國哲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熊十力(2001)。讀經示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烏以風(1996)。問學私記。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姜廣輝(2010)。新思想史:整合經學與子學。義理與考據--思想史研究中的價值關懷與實證方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有富(2009)。四庫全書總目。目錄學與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一浮(1996)。理氣形而上之意義。泰和宜山會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元培(2001)。[中國哲學史大綱]序。中國哲學史大綱(外一種)。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戴逸(2001)。[中國哲學史大綱]前言。中國哲學史大綱(外一種)。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岳霖(1996)。審查報告二。中國哲學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寅恪(1996)。審查報告一。中國哲學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泰(2008)。[中國哲學史]凡例。中國哲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一浮(1996)。答許君。爾雅台答問。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廣忠(2008)。要略。淮南子斠銓。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舜徽(2005)。諸子與王官。學林脞錄。華中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適(2003)。諸子不出於王官論。胡適文存。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顧詰剛(1970)。[古史辨]顧序。古史辨。明倫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一浮(1996)。讀書法。復性書院講錄。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馬一浮(1996)。通治群經必讀書目舉要。復性書院講錄。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培德、劉錫嘏、烏以風、丁靜涵(1996)。六藝篇。馬一浮先生語錄類編。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一浮(1996)。龔登三。馬一浮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馬一浮(1996)。葉左文。馬一浮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馬一浮(1996)。楷定國學名義。泰和宜山會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馬一浮(1996)。論六藝該攝一切學術。泰和宜山會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馬一浮(1996)。示子游。爾雅台答問續編。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馬一浮(1996)。編訂門。因社Chinese-Renaissance Society印書議。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馬一浮(1996)。知能。泰和宜山會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馬一浮(1996)。諸子會歸總目并序例。復性書院擬先刻諸書簡目。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永瑢(1995)。子部總敘。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咸炘(2010)。四庫子部。續校讎通義。廣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紀昀(2010)。濟眾新編序。紀文達公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司馬朝軍(2004)。四庫全書總目與分類學。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章學誠、葉瑛(2002)。校讎條理第七。校讎通義校注。頂淵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余嘉錫(2001)。目錄學體制三--小序。目錄學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永瑢(1995)。子部.釋家類小序。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安梧(1996)。熊十力先生的孤懷弘詣及其原儒的義理規模。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培德、劉錫嘏、烏以風、丁靜涵(1996)。四學篇。馬一浮先生語錄類編。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謝幼偉(2001)。熊著《讀經示要》。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熊十力(2001)。答鄧子琴。十力語要。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熊十力(2001)。哲學與史學--悼張蔭麟先生。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熊仲光(2001)。熊仲光記語之二。十力語要初續。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熊十力(2001)。答沈生。十力論學語輯略。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熊十力(2001)。與張東蓀。十力論學語輯略。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馬一浮(1996)。說忠信篤敬。泰和宜山會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熊十力(2001)。與張東蓀。十力語要。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熊十力(2001)。復性書院開講示諸生。十力語要。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蔡仁厚(2009)。[中國哲學史]緒論。中國哲學史。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郭齊勇(2018)。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問題。問道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崧燁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郭齊勇(2007)。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三題。拾薪集--「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思與未來前瞻。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