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馬一浮的「義理學」:在傳統與轉型之間――一個學術史的分析
作者:李智平
作者(外文):LEE,CHIH-P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壽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馬一浮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六藝論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熊十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0
「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Constructing Modren Knowledge in China,1600-1949)是近來中西學術界非常重視的議題。本論文關注從「傳統經學」分化到「現代哲學」的一條「學術史」路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第一代現代新儒家」成員之一的馬一浮。他奠基傳統學術,重整六藝經術,納西學於學術史的框架內,建立中國式的義理學,與其他新儒家大方接受西學,配合西分專業分科轉化傳統學術不同。
所以,本論文以「學術史」為方法論,研究馬一浮的學術史觀,其特點是將「學術史」、「經學」(馬一浮稱為「經術」)、「義理」鎔鑄為一,我定名為「義理式的學術史觀」,有別於一般學術史家,馬一浮寓道統於學統之上,使學術史兼具了義理性。同時,本論文將完成三個主要預期目標:一是觀察中國近代知識傳播與轉型下,傳統經學分化到現代中國哲學之進程。二是開拓「現代新儒家」的學術研究資源。三是觀察傳統讀書人過渡到現代知識份子之困境、去取、猶疑。
全書具體分成九章,扼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說明晚清民初學術思潮,與馬一浮的學術定位,以及研究方法與回顧。
第二章是「馬一浮學術思想分期述要」。以其「學術史觀」的建構歷程為分期,兼明學術思想的轉變。
第三章是「推尊經術與釐定史學價值」。從馬一浮評議章學誠六經皆史的學術史觀為始,先確定其態度係反對「六經皆史的學術史觀」、「純粹的學術史觀」,並非反對「學術史」。方法是將學術根源從形下的史學抬升到形上的心性本體,並以此統攝、辨章一切學術源流,開立出「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同時,馬一浮認為經史位階分明,反對「六經皆史」推尊史學,經史同科。所以,無論治《春秋》或論現代史學,皆重史義大於史實,求善大於求真,而史義、善,都源自六藝的經術義理。
第四章、第五章依次從「學術史」、「義理學」兩個基礎,闡釋「義理式的學術史觀」的特性。
第四章是「奠基『學術史』的六藝論」。馬一浮先等同國學、六藝、經術、義理、心性諸概念,易言之,是合經術、義理、學術史為一,再依循學術史論「經數必為六」,「以六藝為學術門類而非六經」,劉向、歆父子「序六藝為九種」的部次理念,分列諸經傳於「宗經論」、「釋經論」之內,完成以六藝統攝經傳的原則。
第五章是「歸本『義理學』的六藝論」。馬一浮先以一心貫通萬有,建立道統,再依循《禮記‧經解》、《莊子‧天下》所論,作為他學術判教的歷史根據。在義理、歷史根據完備後,馬一浮透過六藝的三種排序原則、仁德的一心分化兩個步驟,完成六藝論的義理闡釋,目的是證成以仁為核心的義理主線。最後,馬一浮再以六藝各經藝間的會通、互攝,並對應現代學術,證明學術互通的可能性,其方法與一般中國哲學史論哲學分期、特性,著重分析哲學概念、流派等,大不相同。
第六、七章則著墨「義理式的學術史觀」統攝傳統、西學術的原則、方法。
第六章是「以『義理式的學術史觀』統攝中西學術」。先說明「六藝該攝一切學術」的原則在「以統攝類」,統之於義理。馬一浮將學術分成「通儒」、「專家」、「技藝」三等次,以通儒為目標,並認為專家有上探於通儒的可能,惟技藝已非學術所括,亦非六藝所統攝的範疇。然後,再以此標準說明「傳統學術」、「西方學術」被統攝的可能性、合理性,末提出「通治門」、「別治門」,作為理想的統攝方法。
第七章是「以『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定位佛、道思想」。先以儒家心性、佛家佛性互通,彰明義理的「雙立儒佛」,但佛學卻無六藝辨章、考鏡中西學術之能力;次以道家為六藝流失,道教是上承古代神先家的技藝之學;最終,堅定歸宗儒家六藝之學的態度。
第八章是「馬一浮的『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對比熊十力的『經學思想』」。熊十力是馬一浮最親近的學友,似是相同的學術理念,實是兩種學術路向,其於復性書院開院前後,學術理念的交鋒可為明證。另如:熊十力不辨學術史的部次原則,混同六經六藝、經傳關係;又重視學術分科而非判教,談哲學而非義理等,都說明雙方學養的差異。至於熊氏「經學即哲學」理念,更開啟後來新儒家們走向純哲學的方便法門。
第九章「結論」。除了總結上述各章,另檢討馬一浮學術史觀未能延續下去的理由,並回歸「中國近代知識傳播與轉型」之傳統經學到現代哲學的過程的主議題,提出本研究反映出的時代意義、議題,以待後續研究。
一、古典文獻(依時代先後,再依姓名筆劃排列)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西漢‧司馬遷著、瀧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出版社,1993
西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8,3版
東漢‧鄭玄注撰:《周易乾鑿度》,收入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版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初版6刷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北宋‧張載撰、清‧王夫之注、湯勤福導讀:《張子正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5版
南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初版2刷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湖南:岳麓書社,1997
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7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初版6刷
清‧江藩、方東樹著,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二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
清‧紀昀:《紀文達公遺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校讎通義校注》,台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2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初版3刷
清‧程樹德著:《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初版4刷
清‧劉師培著、朱維錚點校:《劉師培辛亥前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98
清‧蘇輿著、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初版4刷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龔自珍著、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新1版3刷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初版14刷
徐興無注譯:《新譯金剛經》,台北:三民書局,2004,初版4刷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台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0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3次修訂版4刷
陳廣忠:《淮南子斠銓》,安徽︰黃山書社,2008






二、現代專著(依姓名筆畫排列)

(一) 馬一浮著作與彙編
丁敬涵編著:《馬一浮詩話》,北京:學林出版社,1999
丁敬涵編:《馬一浮先生遺稿三編》,台北:廣文書局,2002
于文博整理、法‧布樂德魯易著、馬一浮譯:《政治罪惡論》,《中國文化》第41期,2015年春季號
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台北:廣文書局,1964
馬一浮:《爾雅台答問(附序篇)》,台北:廣文書局,1973,2版
馬一浮著、陸寶千整理:《馬一浮先生遺稿初編》,台北:廣文書局,1992
馬一浮等著、陸寶千編:《馬一浮先生遺稿續編》,台北:廣文書局,1998
夏宗禹編:《馬一浮遺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
虞萬里等人點校:《馬一浮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二) 馬一浮相關研究專著
丁敬涵編著:《馬一浮交往錄》,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張玉法、麻天祥等著:《章炳麟‧歐陽竟無‧梁啟超‧馬一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王汝華:《現代新儒家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往紀實》,台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2
王汝華:《現代新儒家三聖(下)――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論宋明儒學》,台北:新銳文創,2012
李國紅:《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高迎剛:《馬一浮詩學思想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6
馬鏡泉、趙士華:《馬一浮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許寧:《六藝圓融――馬一浮文化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陳星:《隱士儒宗‧馬一浮》,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1996
陳銳:《馬一浮與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陳銳:《馬一浮儒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鄧新文:《馬一浮六藝一心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滕復編:《默然不說聲如雷——馬一浮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滕復:《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
滕復:《一代儒宗――馬一浮傳》,浙江:杭州出版社,2005,初版2刷
劉煒:《六藝與詩――馬一浮思想論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三) 馬一浮、熊十力研究論文集(引用論文集內的論文不再列入「論文集論文」)
未著編者:《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90
吳光主編:《馬一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吳光主編:《馬一浮思想新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吳光、徐立望主編:《海納江河 樹我邦國――馬一浮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論文集》,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畢養賽主編:《中國當代理學大師馬一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畢養賽、馬鏡泉主編:《馬一浮學術研究》,浙江:杭州師範學院馬一浮研究所出版,1995


(四) 其他專著
丁為祥:《熊十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彙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家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方克立:《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吉林:長春出版社,2008
太虛大師全書編委會編:《太虛大師全書》,香港:正覺蓮社、台北:海潮音社,1956
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2版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思想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
王桐蓀、胡邦彥等選注:《唐文治文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王雲五主編:《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左玉河:《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new window
牟宗三:《五十自述》,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3版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2000,增訂9版8刷new window
江瑔:《新體經學講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版2刷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二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初版2刷
成中英:《和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伍憲子:《經學通論》,上海:東方文化出版社,1936年,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第一冊,(台中:文听閣出版社,2008
艾愷(Guy S. Alitto)︰《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李山、張重崗等著:《現代新儒家傳》,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new window
李瑞良:《中國目錄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李慎之:《風雨蒼黃五十年――李慎之文選》,香港:明報出版社,2004
李霜青、江勇振、吳寄萍:《熊十力‧張君勱‧蔣中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更新版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1new window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new window
宋志明:《熊十力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初版6刷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2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6
余嘉錫:《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明文書局,1996new window
林安梧:《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通志堂經解研究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第1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周陽山、楊肅獻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
周鼎:《劉咸炘學術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8
竺可楨:《竺可楨日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初版2刷new window
柳曾符、柳定生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胡適:《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
胡適著、姚名達訂補:《清章實齋先生學誠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2版
胡適:《胡適文存》,收入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第一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姜廣輝︰《義理與考據──思想史研究中的價值關懷與實証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10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耿雲志、聞黎明編:《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93
徐有富:〈四庫全書總目〉,《目錄學與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
徐敬修:《經學常識》,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9月,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第四冊,台中:文听閣出版社,2008
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徐嘉:《現代新儒家與佛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柴文華:《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
桑兵、夏曉紅主編:《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7
桑兵、張凱等編:《國學的歷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孫敦恒編著︰《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唐君毅:《哲學概論》,收入《唐君毅先生全集》卷13,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全集校訂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台2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9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2版
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new window
郭齊勇:《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郭齊勇:《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許朝陽:《橘枳之辨――中國哲學的名與實》,台北:洪業出版社,2008
許嘯天編著︰《國故學討論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章太炎:《諸子學略說》,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莊吉發︰《京師大學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0new window
商金林編︰《葉聖陶抗戰時期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增訂台1版3刷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版
馮契、徐孝通主編;《外國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湯壽潛:《危言》,光緒21年(1895)本,收藏於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
黃克劍:《百年新儒林――當代新儒學八大家論略》,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黃曙輝編:《劉咸炘學術論集——校讎學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賀昌群:《賀昌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景海峰:《熊十力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張君勱等著:《科學與人生觀》,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舜徽:《廣校讎略 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舜徽:《愛晚廬隨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張舜徽:《學林脞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
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子學之部》,台北:正中書局,1977
陳平原輯:《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平原:《假如沒有文學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1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陳來:《哲學與傳統――現代儒家哲學與現代中國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4
陳其泰、李廷勇:《中國學術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陳恩林、舒大剛等主編:《金景芳學案》,北京:線裝書局,2003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形態語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陳鼎忠:《六藝後論》,南京:鍾山書局,1934年
陳德和主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陳德溥編:《陳黻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陳燕方:《經學源流淺說》,上海:文明書局1922年,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第六冊,台中:文听閣出版社,2008
陳鵬:《現代新儒學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陳鐵凡:《孝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
賀麟:《當代中國哲學》,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8
賈紅蓮:《重建中國哲學範式》,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黎漢基、李明輝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初版2刷
趙伯雄:《春秋學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翟志成:《當代新儒學史論》,台北:允晨出版社,1993年,初版2刷new window
蔣伯潛、蔣祖怡:《經與經學》上海:世界書局,1941
蔣慶:《公羊學引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鄭宗義編:《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6
鄭家棟:《現代新儒家概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鄭師渠:《晚清國粹學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
蔡尚思:《中國學術大綱》,上海:啟智書局,1932
蔡尚思主編 、朱維錚等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劉仲華:《清代諸子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劉伯驥:《六藝通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6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new window
劉國鈞:《劉國鈞圖書館學論文選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要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8
劉夢溪:《論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錢基博:《經學通志》,上海:中華書局,1936,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1輯第1冊,台中:文听閣出版社,2008
錢亞新、白國應編:《杜定友圖書館學論文選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謝無量:《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7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台北:開明書店,1970
韓華:《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鍾泰:《國學概論》,台北:廣文書局,1979
鍾泰:《中國哲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錢鍾書主編:《劉師培辛亥前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98
蕭萐夫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顏炳罡:《當代新儒學引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釋印光著,張育英校注:《印光法詩文抄》,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嚴雲受編:《胡適學術代表作》,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顧廷龍校閱:《藝風堂友朋書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香港:太平書局,1962
龔向農:《經學通論》,據丁巳年(1917)成都鉛印本影印,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2輯第1冊,台中:文听閣出版社,2008



三、期刊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

(一) 馬一浮研究之期刊論文
朱維錚:〈馬一浮在一九三九――葉聖陶所見復性書院創業史〉,《書城》2009年4月號
李永亮:〈略論馬一浮視野中的三易之義〉,《周易研究》2012年第1期
李明友:〈馬一浮的「三教」圓融觀」〉,《大陸雜誌》第88卷第2期,1994.02
李明友:〈馬一浮的儒佛會通觀〉,《孔子研究》,1995.03
李清良、許揚男:〈馬一浮對熊十力尊聞錄之異議及其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2009.03
李清良:〈馬一浮對熊十力新唯識論中明心章之影響〉,《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9.09
李淑敏、程恭讓:〈論馬一浮文化保守主義的個性特徵〉,《哲學動態》,2009年第5期
李國紅:〈淺析馬一浮以禪釋儒〉,《蘭州學刊》2007年第2期,2007.02
李國紅:〈略論馬一浮以禪宗自性觀念會通三教〉,《社科縱橫》第22卷第3期,2007.03
李智平:〈援佛入老 以佛解老――試析馬一浮老子注義理體系的建構〉,收入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李新霖:〈對馬一浮復性書院儒學經典教育之省思〉,《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9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編輯委員會,2008.09new window
吳銘能:〈君子和而不同——記熊十力與馬一浮的一次衝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1期,1998.03new window
林安梧:〈馬一浮心性論初探〉,《鵝湖》第10卷第8期,1985.02new window
范兵:〈馬一浮與儒學文化體係的重建〉,《中國文化》第9期,1994.01
馬鏡泉:〈馬一浮理學思想淺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1993.01
胡楚生:〈當代大儒馬湛翁〉,《孔孟月刊》第18卷第4期,1979.12
胡楚生:〈老子「三寶」釋義:兼論馬一浮對老子思想的批評〉,《中國文化月刊》第139期,1991.05
胡楚生:〈「經學即心學」――試析王陽明對馬一浮六精之觀點〉,《中國文化月刊》第265期,2002.04
胡曉明、劉煒:〈判教與分科:馬一浮的六藝論與近代中國的學術分科〉,《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4期
高迎剛、高霞:〈馬一浮與「現代新儒學」的思想危機〉,《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4期,2005.07
夏瑰琦:〈略論陸王心學在馬一浮哲學中的地位〉,《孔子研究》,1994.03
柴文華:〈舊瓶裝新酒――論馬一浮的哲學思想〉,《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3.03
陸寶千:〈馬浮之六藝論〉,《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下冊,1993.06new window
陸寶千:〈述馬浮之以佛釋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06new window
陸寶千:〈馬浮之易學――儒學新體系之基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上冊,1995.06new window
許寧:〈馬一浮與文化判教論〉,《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4期
許寧:〈文化抉擇的儒學省思——馬一浮文化哲學導論〉,《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4.12
許寧:〈現代新儒家視野中的「心統性情」――以馬一浮的詮釋為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6.10
許寧:〈馬一浮佛學解釋學芻議〉,《普門學報》第37期,2007.01
許寧:〈文化自判教出——馬一浮文化判教論的再闡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7.09
陳永革:〈儒佛交涉的現代展開與人間佛教思潮——以太虛大師對現代新儒家的回應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第4期,2006.01new window
陳永革:〈馬一浮的般若會及其「知性佛學」取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2007.03
陳美朱:〈論熊十力與馬一浮對孝經的評價〉,《雲漢學刊》第4期,1997.05new window
陳銳:〈二十世紀中國的隱士――馬一浮〉,《中國文化月刊》第141期,1991.07
陳銳:〈馬一浮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哲學動態月刊》1993年第6期,1993.06
陳銳:〈道術江湖並己忘 歸雲飛鳥各殊方――論馬一浮會通各家的思想特色〉,《鵝湖月刊》第20卷第3期,1994.09new window
陳衛平:〈春到花枝滿 斐然已成章――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會綜述〉,《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2期,2009.03
張家成:〈千年國粹 一代儒宗—杭州首屆馬一浮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鵝湖月刊》第19卷第4期,1993.10
楊淑瓊:〈馬一浮易學觀略論――以觀象卮言為核心之探討〉,《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12new window
樓達人:〈馬一浮是儒家還是新儒家〉,《中國文化月刊》第237期,1999.12
樓達人:〈和馬一浮交往的前因后緣〉,《西湖》,2005.07
楊儒賓:〈馬浮「六藝統於一心」思想析論〉,《鵝湖學誌》第12期,1994.06new window
虞萬里:〈馬一浮與竺可楨〉,《中國文化》第25、26期,2007.07
鄧新文:〈馬一浮之學及其定位問題〉,《學術界(雙月刊)》總第119期,2006.07
劉夢溪:〈熊十力與馬一浮〉,《浙江學刊》2004年第3期,2004.05
劉煒:〈馬一浮功夫論初探〉,《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6.03
劉煒:〈一代儒宗的輓歌:馬一浮自題墓辭說解〉,《鵝湖月刊》第35卷第8期,2010.02new window
劉樂恒:〈馬一浮與現代新儒家〉,《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劉樂恒:〈馬一浮論老子與道教〉,《當代儒學研究》第5期,2009.01new window
滕復:〈馬浮儒學思想初探〉,《學習與探索》1990年第5期
滕復:〈馬浮的新儒學評述〉,《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第4期
滕復:〈馬一浮以儒融佛與調停朱陸之說評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2007.01
蔣年豐:〈馬浮經學思想的解釋學基礎〉,《東海學報》第33卷,1992.06new window
蔣年豐:〈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清華學報》新22卷第1期,1992.03new window
蔣義斌:〈六藝身體思維的意旨〉,《宗教哲學》第29期,台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2003.09new window
蔡丹紅:〈馬一浮人性觀初探〉,《求是學刊》1991年第4期
鄭大華:〈馬一浮新儒學思想研探〉,《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2006.11
鄭雪花:〈馬浮性德說與熊十力性智說之別異〉,《華醫學報》第7期,1997.07
戴璉璋:〈馬一浮六藝論的人文思想〉,《鵝湖月刊》第407期,2009.05new window


(二) 其他期刊論文
王智勇:〈說子部〉,《圖書館學刊》,2002增刊
王爾敏:〈清季知識分子的中體西用論〉,《大陸雜誌》第26卷第10期,1963.05
石瑩麗:〈論梁啟超新史學的方法論特徵及其對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影響〉,《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左玉河:〈現代學科體系觀照下之經學定位〉,《江海學刊》,2007.03
牟宗三主講、楊祖漢整理:〈熊十力先生追念會講話〉,《鵝湖月刊》第5卷第2期,1979.08
李立民:〈晚清國學導讀目錄的初興及其社會文化功用〉,《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10.01
李祥俊:〈儒家外王學體系的現代建構――熊十力讀經示要「群經治道九義」闡微〉,《人文雜誌》2011年第2期
李振興:〈尚書洪範篇大義探討〉,《孔孟學報》第42期,1981.09new window
何炳松:〈全國專家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教育雜誌》第25卷第5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05.10
吳宓:〈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過〉,《清華周刊》第24卷第2號(總351期),1925.09.18
吳銘能:〈君子和而不同――記熊十力與馬一浮的一次衝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1期,1998.03new window
汪榮祖:〈梁啟超新史學試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06new window
林慶彰:〈熊十力關係書目〉,《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4卷第2期,1991.12new window
侯堮:〈論經數〉,《安徽大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36
胡逢祥:〈從北大國學門到清華國學研究院――對現代高校機構體制與功能的一項考察〉,《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10期
秦平:〈近20年熊十力哲學研究綜述〉,《哲學動態》2004年第12期,2004.12
柴文華:〈論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創立及詮釋框架〉,《哲學研究》2008年第1期
桑兵:〈近代中國的新史學及其流變〉,《史學月刊》2007年第11期
桑兵:〈近代「中國哲學」發源〉,《學術研究》2010年第11期
郭齊勇:〈論熊十力的中國文化觀――讀經示要、原儒讀後〉,《孔子研究》第3期,1987.09
許小青:〈從『國學研究會』到『國學院』――東南大學與20年代早期南北學術的地緣與派分〉,《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黃玉順:〈中西思維方式的比較——對尚書‧洪範和工具論‧範疇篇的分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3.09
黃進興:〈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6期,1997new window
逯耀東:〈從隋書經籍志史部的形成論魏晉史學轉變的歷程〉,《食貨月刊》第10卷第4期,1980.07new window
賀昌盛:〈國學院體制與現中國學術的知識構成――現代學術的知識範型研究之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06年第5期
張昌沂:〈國難的病源二〉,《新民族》第二卷第二十期,收入徐麗華、李德龍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舊期刊集成》第95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張麥青:〈略論我國書院藏書與刻書〉,《鄂州大學學報》第11卷第2期,2004.04
張壽安先生:〈導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06
張壽安先生:〈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06
張壽安先生:〈從「六經」到「二十一經」――十九世紀經學的知識擴張與典範轉移〉,《學海》,2011年第1期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2期,1999.04new window
程元敏、宋鼎宗等人主講,蔣秋華、楊晉龍等人整理:〈現行經學史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卷第3期,1991.09new window
陳永霞:〈民族主義與20世紀初年的「新史學」〉,《史學月刊》,2012年第5期
陳來:〈朱子的四德說〉,《哲學研究》2011年第1期
陳國球:〈文學史的名與實:林傳甲中國文學史考論〉,《江海學刊》,2005年第4期
葛兆光:〈新史學之後――1929年的中國歷史學界〉,《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
廖崇斐:〈熊十力論哲學與經學――以讀經示要及十力語要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06new window
翟志成:〈儒學資源的現代轉化――熊十力與胡適的分歧〉,《當代》第184期,2002.12
蔣國保:〈漢儒稱「六經」為「六藝」考〉,《中國哲學》2007年第4期
蔡仁厚:〈「新加坡儒學會議」誌感〉,《鵝湖》第14卷第3期,1988.09
劉長榮、何興明:〈謝無量年譜〉,《百家春秋》,2001.03
劉春華:〈由「思想流派」之雜到「龐雜」之雜――論中國古代書目子部雜家著錄內容的演變〉, 《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2011.12
劉異:〈六藝通論上〉,《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7卷第1期,1940
劉夢溪:〈我的一次學術歷險〉,《讀書》2007年第6期,2007.06
劉巍:〈「諸子不出於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範式創新一例〉,《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鄭大華:〈1949年後留在大陸的現代新儒家與馬克思主義之關係初探〉,《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5卷第6期,2008.11
戴夢松:〈清華校史〉,《清華周刊》第11次增刊,1925.06.18
鍾少華:〈試論近代中國之「國學」研究〉,《學術研究》,1999.08
聶民玉:〈熊十力答「經學」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質疑與對策〉,《保定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12.11
蕭平:〈歐陽竟無的孔學論觀――以佛解儒的一個例證〉,《普門學報》第18期,2003.11
魏元珪先生:〈洪範九疇的政治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96、97期,1987.10、11
羅志田:〈民國趨新學者區分國學與國故學的努力〉,《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4期
羅志田:〈國學不是學:西方學術分類與民出國學定位的困惑〉,《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1期
羅志田:〈史料的盡量擴充與不看二十四史――民國新史學的一個詭論現象〉,《歷史研究》,2000年第4期
羅志田:〈西方學術分類與民出國學的學科定位〉,《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羅志田:〈難以區分的新舊:民初國學派別的異與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四、會議與論文集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

(一) 馬一浮研究之會議與論文集論文
胡楚生:〈讀馬湛翁先生「秦和宜山會語合刻」〉,《古籍探義》,台北:華正書局,1993
胡楚生:〈馬一浮論春秋要旨〉,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主編:《昌彼得教授八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
陸寶千:〈馬浮之春秋學〉,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 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刊,1998new window
陸寶千:〈馬一浮之功夫論〉,收入李國祈主編:《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new window
蔣年豐:〈孟學思想「興的精神現象學」之下的解釋學側面――從馬浮論詩教談起〉,收入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哲學研究所籌備處,1995new window


(二) 其他會議與論文集論文
史華慈著、林鎮國譯:〈論保守主義〉,收入傅樂詩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new window
朱發建:〈「六經皆史料」:「六經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義〉,收入陳勇、謝維揚主編:《中國傳統學術的近代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李顯裕:〈清華國學院(1925-1929)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傳統建立之關係〉,收入胡春惠、薛化元主編:《中國知識分子與近代社會變遷》,台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5
林慶彰:〈當代新儒家的周禮研究及其時代意義〉,收入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言究所籌備處,1995
林慶彰:〈熊十力對清代考據學之批評〉,收入黃俊傑、福田植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近代文化的動向》,台北:正中書局,1996
林慶彰:〈熊十力論讀經應有之態度〉,收入鍾彩鈞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言究所籌備處,1999new window
林慶彰:〈熊十力的春秋學及其時代意義〉,收入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7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陸寶千:〈歐陽漸之新儒學〉,收入:《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章清:〈「中體西用」論中西學術交流――略論「體用」之變的學科史意義〉,收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景海峰:〈和而不同兩大師――熊、梁辯難所引發的問題與思考〉,收入陳德和主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張壽安先生:〈龔自珍論乾嘉學術:「說經」、「專門」、與「通儒之學」――鉤沉一條傳統學術分話的線索〉,收入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
張壽安先生:〈龔自珍論「六經」與「六藝」:學術源流與知識分化的第一步〉,收入史學與史識:王爾敏教授八秩嵩壽榮慶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史學與史識:王爾敏教授八秩嵩壽榮慶學術論文集》,台北:廣文書局,2009
張壽安先生:〈六經皆史?且聽經學家怎麼說――龔自珍、章學誠「論學術流辨」之異同〉,收入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
張壽安先生:〈清儒段玉裁「二十一經」的學術史意義〉,收入林慶彰、蘇費翔主編:《正統與流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13
張灝著、林鎮國譯:〈新儒家與當代中國的思想危機〉,收入傅樂詩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new window
陳國球:〈「文學」立科與「中國文學史」――由京師大學堂章程到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收入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洪業文化出版社,2004



五、學位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

(一) 馬一浮研究之學位論文
王黨輝:《馬一浮之心學理學融合論》,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06年
李淑敏:《馬一浮與中國近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
林鳳婷:《儒骨佛心――馬浮儒佛會通思想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姚禕:《馬一浮心學思想述評》,雲南:雲南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
黃莘瑜:《馬一浮詩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凱文:《馬浮經學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鄭淑娟:《馬一浮經學思想及其學儒觀》,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new window
劉又銘:《馬浮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後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十八編第14冊,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
劉樂恒:《馬一浮六藝論析論》,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論文,2010


(二) 其他學位論文
宋惠如:《晚清民初經學思想的轉變――以章太炎「春秋左傳學」為中心》,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汪嘉玲:《胡安國春秋傳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世榮:《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林麗容:《民初讀經問題初探(1912-193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曹任遠:《熊十力周禮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張兵:《洪範詮釋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論文,2005
陳美錦:《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1894-193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言究所碩士論文,1991
楊一鳴:《走入民國的書院――書院復興與近代學術傳承》,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廖崇斐:《熊十力經學思想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劉繼青:《復性書院考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論文,2007
蕭友泰:《熊十力對中國文化的詮釋與重建》,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六、其他 (依姓名筆畫排列)
朱維錚:〈熊十力和馬一浮:新儒家與文化專制主義者〉,《東方早報》,2008年10月26日
蔣國保:〈魔化‧神化‧聖化‧人化〉,未實體刊行,收入其「蔣國保的blog」,2008年11月9日,http://blog.sina.com.cn/jiangguoba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