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胡北黃:民國地理學的分野(1936~1952)
書刊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作者:張雷
作者(外文):Zhang, Lei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06
頁次:頁87-114
主題關鍵詞:胡煥庸黃國璋中國地學會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史Huang GuozhangHu HuanyongChinese Geoscience Society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History of geo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徐近之(1947)。抗戰期間我國之重要地理工作。地理學報,14(3/4),3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34)。本會發起旨趣書。地理學報,創刊號,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印堂(19350400)。Cressey, 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清華學報,10(2),518-530。  new window
4.洪思齊(19350700)。Cressey, China's Geographical Foundation。清華學報,10(3),791-801。  new window
5.涂長望(1935)。與張印堂先生商榷中國人口問題之嚴重。地理學報,2(1),127-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翁文灝(1930)。清初測繪地圖考。地學雜誌,18(3),110-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印堂(1934)。中國人口問題之嚴重。地理學報,創刊號,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鈞衡(1932)。亞洲的地體構造和地勢配置。地學雜誌,20(2),89-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任美鍔(1948)。最近三十年來中國地理學之進步。科學,30(4),103-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36)。第三次年會紀錄。地理學報,3(3),643-6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丁驌(1938)。地理研究所組織及工作計劃大綱試擬。地理學報,5(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印堂(1932)。中國古代文化之發展及其地理背景。地學雜誌,20(2),79-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印堂(1933)。中國古代文化之發展及其地理背景。地學雜誌,21(2),183-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其昀(1935)。近二十年來中國地理學之進步。地理學報,2(3),93-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其昀(1922)。歷史地理學。史地學報,2(2),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培桐(1957)。悼念薛貽源同志。地理學報,23(3),345-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鄒豹君(1937)。山東省農產區域之初步研究。地學雜誌,26(1),5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傳鈞(1996)。發展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1996年5月30日在黃國璋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的發言)。人文地理,11(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超(1982)。中國現代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張相文和中國地學會。自然科學史研究,1(2),150-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雷(2017)。再造徐霞客--民國科學地理學。地理學報,72(9),1695-17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洪思齊(1936)。介紹一本中國地理新著。地理學報,3(1),203-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庸(1938)。中國地理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47)。思想與時代。遵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雙林(2000)。西潮激蕩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ressey, George B.、諶亞達(1947)。中國區域地理。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27)。東方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沛(2001)。戰國策派思潮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欣、江小群(1995)。中國地理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成組(1982)。中國地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彭明輝(1995)。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忠良(2006)。傳統與現代之間:南高史地學派研究。華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桑兵(2001)。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近之(1947)。英美閒吟。杭州:杭州當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施雅風、張九辰(2009)。施雅風口述自傳。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runhes, Jean、張其昀、竺可楨(1930)。人生地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承三(1946)。中國地理研究所的六年和將來。重慶:中國地理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印堂(1937)。地理研究法。南京: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傅角今(1948)。重劃中國省區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Cressey, George B.、張印堂、劉心務(1946)。亞洲之地與人。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40)。史地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Cressey, George B.、薛貽源(1945)。中國的地理基礎。重慶: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52)。地理知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36)。地理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37)。地理教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47)。地理教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44)。東方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47)。東方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948)。社會公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934)。禹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935)。禹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936)。禹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31)。時事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928)。國聞周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947)。勝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胡建中(2011)。梅花香自苦寒來:紀念先父胡煥庸教授誕辰110周年。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寶雲(2010)。學術與國家:〈史地學報〉及其學人群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吾揚(1989)。地理學思想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盛佳(1990)。地理學思想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鞠繼武(1987)。中國地理學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竺可楨、樊洪業(2006)。竺可楨全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顧頡剛(2007)。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鄒振環(2000)。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1815到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翁文灝、李學通、劉萍、翁心鈞(2010)。翁文灝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述彭(2006)。浙大史地系--12年生活、學習與工作的回憶。資深院士回憶錄。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良輔(1942)。丁文江與徐霞客。徐霞客先生逝世三百週年紀念刊。遵義: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侯學燾(1990)。解放前中國地理研究所簡況。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紀念文集。南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