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多音交響」風格與創作:論鍾肇政《怒濤》之語言觀
書刊名:國立屏東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類
作者:傅元罄
作者(外文):Fu, Yuan-qing
出版日期:2022
卷期:7
頁次:頁85-111
主題關鍵詞:多音交響怒濤鍾肇政語言風格Multi-tone symphonyFurious WavesChung Chao-chengLanguage sty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期刊論文
1.呂興昌(19911200)。桓夫(陳武雄)生平及其日據時期新詩研究。文學臺灣,1,123-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慧鳳(20120900)。被殖民者的自傳--論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6,119-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盧柏儒(20080600)。他者的歷史、帝國的神話與臺灣意識交織--論葉石濤「臺灣意識」的形成及實踐。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145-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建忠(2009)。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書寫:論鍾肇政《怒濤》中的「二二八」歷史建構。大河之歌: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桃園縣文化局。153-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秋芳(1994)。解讀鍾肇政的《怒濤》。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文訊雜誌。313-3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董砡娟(2007)。鍾肇政小說中反殖民意識之研究--以《台灣人三部曲》、《怒濤》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玉慧(2010)。歷史記憶與傷痕的書寫--鍾肇政《怒濤》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鍾肇政(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總論--訪談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鍾肇政(1997)。怒濤。臺北:草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肇政(1993)。怒濤。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肇政(1998)。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肇政(2002)。鍾肇政全集30・演講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肇政(2000)。原鄉人,怒濤。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德威(1988)。眾聲喧嘩。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oehmer, Elleke、盛寧、韓敏中(1998)。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Lévinas, Emmanuel、朱剛(2016)。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鍾肇政(1998)。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米哈伊爾‧巴赫金、劉虎(2010)。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波(2017)。翻譯研究的對話性路徑:巴赫金思想與翻譯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弗朗茲‧法農、陳瑞樺(2004)。黑皮膚,白面具。心靈工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黑格爾、先剛(2019)。精神現象學。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呂興昌(1996)。多音交響的可能--論台灣文學語言的歷史發展。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昭玟(2013)。鍾肇政的跨語歷程與創作轉折。從鍾肇政到葉石濤。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巴赫金、白春仁、曉河(1998)。長篇小說的話語。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