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革命」的輸出
書刊名:復興崗學報
作者:張梅駒
出版日期:1985
卷期:34
頁次:頁193-220
主題關鍵詞:中國共產共產國際革命輸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
期刊論文
1.關素質(19810300)。莫斯科東方大學回憶。共黨問題研究,7(3-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關素質(1975)。莫斯科孫大東大見聞。掌故,4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獨秀。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6(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邵維正(1981)。黨的誕生紀念日與『一大』的召開日期。紅旗雜誌,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賀秦華、劉桂香(198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至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物天地,1981(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獨秀。國民黨與勞動運動。嚮導,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獨秀。國民黨與勞動運動。嚮導,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獨秀。國民黨的一個根本問題。嚮導,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獨秀。這是右派的行動嗎?還是反革命。嚮導,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獨秀。記者答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嚮導,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獨秀。肅清內部。嚮導,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獨秀。什麼是國民黨左右派。嚮導,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獨秀。國民黨新右派的反動傾向。嚮導,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獨秀。國民黨右派之過去現在及將來。嚮導,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獨秀。中國民族運動中之資產階級。嚮導,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為人(1963)。國民黨左右派之爭。嚮導,80,6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國燾。一封公開的信致國民黨全體黨員。嚮導,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和森。警告國民黨中派諸領袖。嚮導,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彭述之。國民黨中之左右派的爭鬥與共產黨。嚮導,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彭述之。我們為什麼反對國民黨的軍事行動。嚮導,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獨秀。國民黨左右派的真意義。嚮導,62,495-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獨秀。我們的回答。嚮導,83,673-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一鴻(19230615)。東方問題之題要。新青年季刊(東京大安版),1,76-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殷海光(1981)。中國文化的展望。香港: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Eudin, Xenia Joukoff、North, Robert C.(1957)。Soviet Russia and the East, 1920-1927: A Documentary Survey。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張國燾(1971)。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秋原(1953)。共產帝國主義之本質。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鄒文海(1973)。大工業與文化。台北:環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中正(19570705)。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學稼(1977)。第三國際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華倫(1969)。中共史論。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North, Robert Carver、之聖(1956)。莫斯科與中共。香港:亞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學稼(1970)。中共興亡史。台北:中華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斯大林、張仲實(1953)。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殖民地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沈雲龍(1959)。中國共產黨之來源。台北:民主潮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覺源(1969)。留俄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天健(1974)。俄國共產革命的悲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erdyaev, Nicolas、鄭學稼。俄羅斯共產主義之本原。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斯大林(1949)。十月革命與俄國共產黨人底策略。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雲龍。中國共產之來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健民(1965)。中國共產黨史稿。台北:正中書局: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54)。瞿秋白文集。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59)。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Schwartz, Benjamin I.(1951)。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Wilbur, C. Martin、How, Julie Lien-Ying(1956)。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ese 1918-1927。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3.李建芳(1978)。各國民族統一運動史。台北:地平線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胡秋原(1976)。中國一百三十年思想史綱。台北: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列寧(1959)。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列寧(1963)。在俄共(布)莫斯科組織積極分子大會上的演說。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斯大林(1956)。不要忘記東方。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學稼。五四運動與虛無主義。中共興亡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瑞卿(1981)。陳獨秀思想的三部曲--從虛無主義、共產主義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列寧(1949)。寧可少些,但要好些。列寧文選兩卷集。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印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斯大林(1979)。論列寧主義基礎。斯大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振宗(19741031)。列寧對馬克斯主義的保衛和轉變。論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佛海(1976)。逃出了赤都武漢。共匪禍國史料囊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棲梧老人(1973)。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的見聞。中共史論。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學稼(1978)。序言--李建芳先生之生平及思想。各國民族統一運動史。台北:地平線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羅素。中國人到自由之路。中共興亡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公博。共產運動在中國。中共史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和森。何謂國民黨左派?。共匪禍國史料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戴季陶(1927)。重刊序言。中共史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蔣中正。蔣總司令告國民黨同志書。共匪禍國史料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斯大林(1955)。「中國革命問題」--聯共(布)中央批准的給宣傳員的提綱。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激進理論的「革命中國」問題:劉康對齊澤克、巴迪歐
2. 後五四時代作家南下的革命邏輯考察
3. 革命與抒情的“統一”--“業實”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與中國戲劇現代性
4. 中國知識份子與烏托邦的幻滅[評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臺北時報出版社,2007)]
5. 當今中國會不會發生革命?
6. 日本人思想中的中國革命傳統--論其再生與消逝
7. Book Review: Tonglin Lu ed.,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Special Issue: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n Žižek and Žižek's Perspective on China) 19:3»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Winter 2011)
8. 「兩場革命」與中國模式
9. 一盤散沙到鐵板一塊的革命者歧路?:讀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劄記
10. 現代中國革命精神的底蘊:儒教和(或)基督教,抑或是其他[評 顧彬等著《基督教、儒教與現代中國革命精神》(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
11. 孫中山與列寧關係的幾個問題
12. 尋訪「延安道路」的遺迹
13. 評俄羅斯現代中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等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民族革命運動:文件,第一卷(1920-1925)》、郭恆鈺著:《俄共中國革命祕檔(一九二○~一九二五)》、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運動(1920-1925)》、李玉貞譯:《聯共、共產國際與中國(1920-1925)》
14. 孫中山的歐美經驗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15. 革命與現代化交織下的近代中國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